周守藏史的想象人生

2020-03-23 05:56种孙锋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想象职业服务

摘  要:有感于时下哲学研究不断远离日用,愈趋专业,我觉着从职业这个视角或许更能把捉老子精神的脉搏。职业与求生直接相关,而个人面对求生时的反应可以透露平常被掩藏的心灵深处的秘密。老子在周王室图书馆任职多年。图书馆的工作具有社会服务性质,对象尤为特殊,较多清闲而又能与社会人事保持一定距离。图书馆的环境,构成老子思想的直接土壤,使其证得知足常乐的生活真谛,容易形成公正的立场并倾向高度的文化反省,且有利于培养思想的自由和独立。总之,想象的翅膀带着老子飞越现实,与那个乱世取得了某种平衡。

关键词:职业;服务;清闲;想象

作者简介:种孙锋(1985-),男,汉族,哲学硕士,现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及逻辑。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2

老子的生平与《老子》的内容一样像个“迷梦”。不过,学界基本认为,《老子》的作者——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在周王室图书馆任职多年,后被辞退,不知所终。本文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的前提。

为何研究老子从事的职业?这与他的哲学有何关系?一份职业会消耗人生的大半时光,且是精力充沛、适宜创造的青壮年阶段。从事某种职业同时就意味着“经过”了某种价值抉择。反过来,职业又成为个人性情、思想得以长养成熟的现实土壤。职业一般用以解决求生问题,而个人面对求生时的反应可以透露平常被掩藏的心灵深处的秘密。孔子有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中国古典哲学以“于现实人生中成就理想境界”为主题,突出修行功夫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有感于时下哲学研究不断远离日用,愈趋专业,从职业这个视角或许更能把捉老子精神的脉搏。那么,老子在图书馆中任职多年,这一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图书馆的工作,可以说是非常普通的社会服务类的职业,主要与书籍打交道,远离尘嚣闹市和人事纠纷,虽然收入微薄,时光寂寥漫长,但也简单轻松,勉强糊口度日。想必老子眼里,那框架上一卷一册层层叠叠放置的竹简刻文,就像田野中调皮的麦穗,有的饱满光亮,有的干瘪晦暗,也有一些可能早已坏死夭折,只剩躯壳,良莠不齐之辈却也都成了老子的精神食粮。时常闲庭信步,俯仰天地,与青灯古经为伴,终究是把五谷杂粮酿成了酒吟成了诗,自是目光深邃,谈吐不凡。适逢外面的世界人心狂戾战祸迭起,生灵涂炭命如草芥,相形之下图书馆倒显得幽静雅致许多。

图书馆的工作有几个特点,其环境可以视作老子哲学的道场:

先说性质,上文已经提及,图书馆的工作属于普通服务类的职业。馆中职员,还谈不上所谓的社会身份或地位,也没名利可图。何时何地,这种工作也都无可厚非。同时代的孔子,三十而立便以私人授业为生,间或游说为官而有不菲的俸禄,与老子的工作环境及处世方式大异其趣。孔子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说,学也,禄在其中。 及后来的墨子、韩非之流从事的职业及其形成的思想,又是多么的不同。工作种类之不同的背后,蕴含着各自的价值考量。能在馆中任职多年,老子显然安于这份普通服务的工作,并以自己的实践培养起来俭朴的习惯,证得知足常乐的生活真谛。更重要的在于,普通服务的职业不受权力的熏染和名利的束缚,反而有益于思想的公正,使得老子比之诸子通情达理,更接“地气”。远离儒家的矫情虚荣,避免法家的冷酷阴险,不会墨家的宗教幻想,缺少辩者的贪功好利,有的是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对社会正义的伸张和对个人真情的坚守。

其次,图书馆的工作对象非常特别,是书籍。书籍里面记载的,当然是人类取得的各种知识。与书籍打交道,是不同于田野、机器、人事等对象的,容易引发自我精神的深刻反省。老子的确擅于反省。他通过历记成败穷究人物,反省了自我精神的摇篮——人类的文明,看到了文明与野蛮的辩证关系,选择了以朴素为至上美善的信条。说书是工作对象,不如说是朋友,且是一群智力超群的朋友。因为这样一群朋友,老子的视野便要开阔,见地总会深刻,领悟到了自然有无相生及人性善恶对待的荒唐和悖谬,是非不过故步自封,福祸只是昙花一现。

再次,图书馆的工作,较多清静闲暇,与外界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却又不会卷入复杂的社会人事。清静闲暇,义同自由,于人难免成为需要竭力摆脱的一种负担,但对思想来说,犹如空气之于生命。只有生活得自由,才有自由的思想;只有思想得自由,才有自由的生活。老子的哲学,是对自由的赞歌。清静闲暇,从一开始构成老子私人生活的常态,最后升华为人生的境界,乃至以“清静”“无为”描述道体。清静多美好,如水流草木似深谷女子,万物朝着想去的方向没有羁绊的奔跑。世人,已被贪婪的欲望带上了歧途,而智巧则充当满足贪欲的帮凶。争来斗去 ,所得不过是些败坏感官的卑贱之物,背弃遗忘的是人性真情。一切的一切,最后还是要回归所来之处,那是命运的安排,那是一个清静的世界。

不被各种关系束缚,保持适当距离,亦即相对独立。社会关系越是复杂,个性也就越是模糊。因为个性的行为会影响整体的利益,必然受到严厉的规范制裁。如此,妥当的距离显得更加重要。那是一种事物之为一种事物的必要条件。有了距离,才有可能产生自己的立场和主见,而不轻易随波逐流。这样,老子便有条件、有机会,当然他也的确有能力对各种问题进行深思,就会显得客观冷静。就生命方面来说,老子把附加其上的装饰尽数剥夺,留下的那是生命本来的色彩,像孩童的天真模样。不得不说,孩童是幸福的。尽管老子不是,也无能回到孩童时代,这并不妨碍他努力保持孩童那种毫无执着成见的自然状态。作为个人,老子称得上是理想主义的代表,也顾及到了现实主义的要求,并不缺乏浪漫主义的气质,甚至带有神秘主义的元素,这些都跟老子工作在图书馆多少有关。

还应考虑到老子的处境。那是一个没有真情和善意,到处弥漫着谎言与血腥的昏乱时代,迷失了“道”,辱没了“爱”,开启的是理智,泛滥的是欲望。老子虽在图书馆中工作,那份稀罕的清静雅致,怎么可能是无关世间的“专利”?顶多不过是躲进小楼、偏安一隅的洞察和想象。所以,老子的思想是透彻的,但是情怀略显淡薄,发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声音。或许正是因为思想太过透彻,所以情感随之变得淡薄。图书馆给了他得以透彻的时空,使其把那对尘世的一腔热情转嫁倾注到了想象中的自然,也交付给了对自然的想象。老子,是活在想象之中的智者。那些宛如警世良言的哲理诗歌,便是最好的证明。所谓有道,赤子,水流,草木等等若有其事之物,其实都是想象,也成就了智者的境界。无力也不必改变什么,只是渴望恢复已被烤焦煮糊的 模样。因为憧憬美好,在失意之余甚至还要面对绝望。最后就在憧憬着的途中,不知所终。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老子对小国寡民的原始农耕文明满怀向往,他却始终都没去做一个真正的农夫。为什么呢?想必那个时代,做个农夫(奴隶)也不容易,时常饥饿濒临死亡,生活劳苦命运悲惨。另外一面,图书馆的工作属于普通服务性质,倒也无可厚非。如果老子复活了,在当代,他大概是极情愿去做个农夫,在精神成熟以后一如陶渊明。毕竟,文明之为文明,便意味着,对面面即是罪恶。所谓的文明进步,老子根本不屑一顾。

以上讨论旨在解析,老子的工作,或 说生活环境与其哲学之间可能存在的關系。环境固然不能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但总能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精神。人类的精神也在努力求得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两者有着直接的互动作用。春秋之末周王室的图书馆,就像一座四面起火的孤岛,那段相对自由独立的狭隘时空,是促成老子思想异常深刻、情感略显淡薄的 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假如老子从政做了官吏,或是经商贩卖货物,老子其人及《老子》一书当是另外的命运了。语言的魅力来自行动。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看他怎么去做,而非单纯的解剖言语。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那一个人思想情感的表现方式。或说,一个人的思想情感特征,描述了他生活过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2]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冯达文.《道家哲学略述》[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社,2015.

[5]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想象职业服务
快乐的想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职业写作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