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萍 一级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桂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院长、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艺40余年来,勤奋耕耘,不断进取,主演的大型桂剧《瑶妃传奇》《风采壮妹》《漓江燕》等,荣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2003年,赴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导演,成功转型,执导的《何香凝》《一品油茶七品官》《龙隐居》《破阵曲》等,均荣获广西剧展金奖。近年来,带领团队打造了《桂林有戏》精品驻场演出,撷取地方戏曲精华予以精致呈现,其艺术探索和活态保护传承的理念在业内外受到广泛赞誉。
一、因爱结缘入行
小时候,我家住在桂林骝马山,这里的文化大院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当听到里边传出悦耳的咿呀声,看着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演戏时,我就特别的向往。放学以后,我经常会垫上几块砖头,趴在剧场的窗户上,听演员们唱戏,觉得很有意思。
我在桂林解放西路小学的时候,学校排了一个样板戏,叫做《深山问苦》,我饰演小常宝,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當时我的学习成绩很好,在班上做班长,所以进了桂林少年宫的艺术团。那个年代,进入少年宫学习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我非常幸运地成为了大家羡慕和崇拜的对象。在少年宫,我学会了唱歌、讲故事。记得老师让我上台讲故事的时候,我还没有讲台高。少年宫的学习,为我走上桂剧艺术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桂林的桂剧团、曲艺团、歌舞团都在招收学员,只要听到招生的消息我就去考,可惜总是没通过。1978年,广西艺术学校附中部招收桂剧班,到桂林招生的是著名的桂剧表演艺术家尹羲老师。我当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段诗词 “周总理,你在哪里?你的人民想念你!”,尹羲老师一眼就看中了我,说:“这个孩子不错,有悟性!我收了。”我们这个班是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桂剧班,所以各方面都高度重视,挑选了全广西当时最好的桂剧名家来给我们授课。尹羲、秦彩霞、谢玉君、黄艺君、廖燕益、蒋金凯、蒋金亮、王务农、张豹、陈秀梅等桂剧名家都教过我们。班上的学员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听老师们说,当时各地报考的人员有很多,三千人里选一个,难度可见一斑。入学后,我跟着尹羲老师学戏,启蒙戏是《桂枝写状》。后来,由于尹羲老师公务繁忙,学校便安排我跟着班主任秦彩霞老师学戏,秦老师教我的第一出戏是《双拜月》。这两位老师都对我影响很大。
艺校学习非常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到南湖边吊嗓,吊完嗓就开始跑步,跑完了就站在那里饿着肚子练气练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我们的功底正是在长年累月的训练中磨出来的。记得在学校排练《白蛇传》的时候,为了演好白蛇,我从两层高的桌子上翻下来,结果一不小心便崴断了脚踝。当时我们宿舍在三楼,我天天拄着拐杖上课,整整三个月,没有请过一天假。怕家里担心,也没敢告诉家里受伤的事情。直到我父亲到南宁开会来学校看我,才知道我受伤了。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一个好的戏曲演员所具备的素养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好的功底、表演技巧,还要有好嗓子、好形象、好身段,以及深厚的文史修养、高尚的艺术情操、探索创新的精神。从艺是艰苦的,但对于演员来说,只有酸甜苦辣都尝过,她的表演才会有灵魂,作品才会有人情味,才会有烟火的气息。每当回望求学的历程,想起经历的每一次磨难,我都特别的感恩,感恩所有的磨练,因为没有磨练就没有成长,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二、在艺术中成长
1983年,我被分配到桂林桂剧团工作。当时的剧团很不景气。演员为了生存,得经常到农村去演出。有一次,我跟着剧团去农村,剧团的书记阮冲老师让我演一个角色。我说:“好啊!您把剧本和唱腔给我。”结果阮冲老师说:“哪有什么剧本和唱腔!我告诉你,就是讲一个好看的姑娘去上坟,被强盗看上了,要抢她回去做压寨夫人。你根据情节,自己设计唱词和唱腔。”我一听就吓傻了,这怎么可能完成啊!急得我赶忙求阮老师:“老师,您快教我!您快教我!”阮老师张口就来:“你上场先唱四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树萍啊!我们这叫搭桥戏。你得懂即兴创作。”我是科班出身,所以很难适应。但我真的很佩服前辈们的临场发挥,他们就是从实践当中来的,这是在正规的学校学不到的。那时候,流行音乐兴起,娱乐方式增多,看戏的人越来越少,社会上甚至有人认为演戏一点出息也没有。在巨大的压力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彷徨和无奈,也想过要不要转行。思来想去,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坚守。这门艺术已经在我心底扎下了根,我舍不得离开舞台,也舍不得离开这个行业。
1989年,广西将举办首届青年演员大奖赛的消息传来。当时,我刚生完孩子,身体还在恢复中。但我想,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能落下呢?于是,我逼着自己每天练三遍功,硬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了身材。后来,在秦桂娟老师的帮助下,我以一部15分钟的传统戏《失子成疯》参赛。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特意去精神病院观察揣摩精神病患者的眼神、表情、体态、动作。为了增强戏剧效果,我还特意把原来只有一尺五寸长的水袖改成三尺长。仅是双袖齐抛、三尺长的水袖向前直射这个高难动作,我就苦练了不下数百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在大奖赛上凭借《失子成疯》一举夺魁。
《瑶妃传奇》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的真正起步,也正是因为这个戏,我与恩师余笑予导演结缘。为了备战广西第三届剧展,当时桂林市文化局的祝锦炎局长大费周折,邀请到了具有中国戏曲“怪才”之称的著名导演余笑予来桂林排《瑶妃传奇》。我记得,余老师到桂林的时候距离剧展只有7天了。我们都以为余老师肯定是在原本的剧本和现有的排练基础上进行指导,谁知他来后把原来的剧本全部推翻了。我们一天一场戏,每一场戏的唱腔、剧本、表演、台词都是当天才定下来的,就合成了一遍。作为女主角,我的戏份很重,开场铃一响,忙得几乎连喝一口水的工夫都没有。为了演好瑶妃,我每天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演戏。在戏中,我要连续更换七套服装,每次转场换装的间隔只有短暂的一两分钟。最后去参赛,《瑶妃传奇》轰动整个广西。这件事,至今为止都被认为是桂剧界的传奇。
1992年6月,桂剧《瑶妃传奇》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汇报演出。我在剧中的出色表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文艺界专家和首都观众的称赞,被誉为“瑶山飞出的金凤凰”。后来,这部戏又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我个人获得“文华表演奖”。
与余老师的结缘,让我实现了艺术上的飞跃,最重要的是教会了我怎么做人。记得《瑶妃传奇》获奖后,余老师专门打来电话对我说:“从现在开始,因为你获奖了,别人就会把你当人看,你自己千万别把自己当人看。但做我们这一行的,当别人不把你当人看的时候,你要把自己当人看。”师父的这两句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一直伴随着我,鼓励着我,对我的艺术人生有很大的指引作用。现在,我更加明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有多少人在背后为你默默付出。如果你没有把别人的付出看在眼里,自以为是,你必定会失败。作为一个主要演员,心里面一定要有团队、有大家!
继《瑶妃传奇》后,余笑予老师又主动为我排了三部大戏。其中《风采壮妹》《漓江燕》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
三、转型再出发
2003年,得知广西文化厅要选送一批学员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我主动找到了相关领导,要求去深造学习。我是广西第一个在获得了“梅花奖”之后,又到高校“回炉”深造的演员。在上戏学习期间,我看了100余出戏。每看完一出戏,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都会聚在一起交流、碰撞。新的领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找到了艺术创作的快乐,更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戏曲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从上戏完成学业回团后,我邀请导师卢昂导演来桂林与我们一起创作桂劇《大儒还乡》,我担任副导演。在实践中的学习,也让我获益良多。桂剧《大儒还乡》荣获第六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和优秀导演奖等15个单项奖,先后囊括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我在成为桂剧团团长后,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专业,参与创作了《灵渠长歌》《何香凝》,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四、承继传承重任
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桂林市桂剧团、彩调团、曲艺团整合,组织把我推到了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院长、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的岗位上。桂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桂戏儿女的心血、期许,前辈们教给我们的,我们要交到年轻一代的手中。如何应对当下的危机?未来要带着大家走向何方?我反复问自己。
三团合并将桂剧、彩调、广西文场等地方戏曲、曲艺资源整合,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戏曲演员不断退休,新的人才补给不足。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剧种、曲种谈何传承?戏曲传承是人的传承,我们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地方戏曲人才!在我的推动下,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和桂林市艺术学校建立了艺校与院团共招、共教的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机制。2017年,文化体制改革后培养的第一批戏曲人才“小桂花班”毕业了,他们多数进入了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成为地方戏曲传承的新生代力量,很好地解决了桂戏传承后继乏人的难题。在《桂林有戏》厅堂版中,舞台的演员近半数为95后,青春靓丽的气息、整齐强劲的阵容、扎实全面的艺术功底,洋溢着桂戏传承最青春的姿态。
戏曲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戏剧作品必须反映和参与社会进程,我们要让地方戏曲与时代同行。建院后,我带领着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的团队打造了以一代廉吏周渭为原型创作的廉政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展现中国人民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方言话剧《龙隐居》; 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背景,刻画文化抗战先锋力量的大型桂剧《破阵曲》等作品。此外,为更好地推进地方戏曲传承,我还将现代美学与观演体验模式结合进行了全新尝试,打造了桂戏文化精品《桂林有戏》,演出整合桂戏精粹,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碰撞中,以精致典雅的古戏楼剧场与体验式观剧相结合,向观众全面地介绍桂林戏曲和桂林文化。
时代在召唤,人民在关切。作为戏剧工作者,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大有可为。我们要在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发声!为这个时代留下更多优秀的作品!用更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帮助当下的人们找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