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质》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通过对“我”与鞋匠格斯拉为定做靴子而有多年交往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位令人尊敬和同情的手工艺人形象。由于内容并不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但是文中一共有九次描写“我”进格斯拉店铺的情景,细细品味这九次描写,不能不赞叹作者卓越的描写艺术,本文将从五个角度品读,感受作者看似漫不经心恰是独具匠心的描写技艺。
【关键词】详略;对比;反复;数字;虚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6-0140-01
【本文著录格式】缪兰芬.看似漫不经心 恰是独具匠心——品读《品质》中的九次描写[J].课外语文,2020,19(06):140,142.
一、“九进”中的详略艺术
这九次描写分别开始于第3段第一次去定做靴“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第9段定做俄国皮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第11段定做新式靴“但是假如我要定做的他还没有替我做过的新式样靴子……”第12段修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第22段穿大公司靴不舒适而去定靴“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第28段靴子久穿不坏两年后才去定靴“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第34段自觉撇不开这位老人而“……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第43段去国外回来后“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第54段想说明新靴是如何合脚而再去“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
在这九次描写中,作者略写前四次去店铺的情景,而详细描写后五次去店铺的情景。如此安排是因为前四次作者只是为了介绍格斯拉兄弟的大致情况,而后五次则是为了突出格斯拉兄弟在困境中如何坚守品质终至死亡的艰难历程,这样小说主人公格斯拉艰难的命运更令人叹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小说的主题也更加鲜明。
二、“九进”中的对比艺术
除了注意详略,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比如大公司和小店铺的经营方式对比,人们对格斯拉靴子不同态度的前后对比,“我”和人们对格斯拉不同态度的对比,格斯拉对顾客的诚实平淡和盘他店铺的英国年轻人对顾客的热情讨好对比……
在第五次描写中,“我”穿着因为急需买的大公司制作的靴子去格斯拉兄弟店铺定靴时,格斯拉的前后语言变化非常重要。“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由一开始的没有愤怒、没有悲哀、也没有鄙视,只有冷到极致的语调到后来实在沉不住气时的痛骂“可耻”,一连串的挖苦,“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这些话语中饱含着他对做靴子职业的热爱,对大公司不顾廉耻和不讲诚信的愤怒、憎恨、激烈而无奈的反抗,在对比中揭示了格斯拉兄弟生意清淡的根本原因,凸显了小说的矛盾,使得善与恶、美与丑、褒与贬一目了然。
三、“九进”中的反复艺术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小说在第六七八次描写格斯拉时说过一句相同的话,那就是“你要做靴子吗”,让我们来回顾这三次描写。第六次是写“我”由于一次定了许多双靴子以及这批靴子比以前格外禁穿而两年后才再去店铺时,“我”惊奇地发现他店铺中的一间已经漆上了别人的名字。面对“我”的疑惑,格斯拉安静地回答说:“开销太大了。你要做靴子吗?”这一句“你要做靴子吗?”假如这次可以看成是格斯拉清楚自己生意清淡的原因却因为热爱而尚能平静的话,那么第八次的“你要做靴子吗?”情形则大不一样了。在几个月后,在日益艰难的处境中格斯拉变得更加苍老和消瘦了,更令人难过的是他哥哥“失掉了另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不幸抑郁而死。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作者在描写“你要做靴子吗?”时后面又接了一句“他把手里的皮革举起来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跟上一次比起来格斯拉这次遭受的肉体和精神打击更大更沉重,他甚至自己也主动寻求出路,似乎真诚地希望能用上乘的材料打动并说服顾客“我”在他店铺里定做靴子,好让他能继续坚持这份视之为生命的事业。而他第八次说这句话时真令人悲伤。时间又过去了一年多,此时的格斯拉六十岁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更加衰老、瘦弱,不断发抖并且神志有些不清,几乎要真不认识“我”了。在“我”向他确切说明他做的靴子非常合脚之后他再次主动问我“你要做靴子吗?”并马上表示“很快就可以做好”“可以做新的式样”。可以看出,这一回这一句的“你要做靴子吗?”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格斯拉的恳求之情,他在尽力作更多改变来满足顾客的喜好。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窘迫的情形之下,他做的靴子品质却一点儿也不肯降低,“这些靴子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不仅如此,连价格也一分未涨,“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
这三句话字面意思一样,看似重复,然而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因为说话的语境不一样,这三句话里包含的内涵、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格斯拉被大公司不断挤压时命运的艰难、艰难中的执着坚守、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能通过这三句话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九进”中的数字艺术
数字本是枯燥无味的东西,但是巧妙用之能令文章增色不少,高尔斯华绥也深谙其道。在九次描写“我”进格斯拉店铺定制靴子的过程中,从第五次开始作者就明确写出“我”定制靴子的数量。比如第五次,在听到格斯拉说生意会清淡下去,看到因抵抗大公司而不懈奋斗他变花白的胡须的情况下,“我”一下子定了许多双靴子。第六次,两年后我虽然只需要两双却一下子定做了三双。第七次,好几个月后我又去定做了几双靴子。第八次,我从国外回来首先就去老朋友的店铺,由于靴子太结实我甚至连一双也没穿坏,在此情况下“我”却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带有温度温情的数字。文中“我”是故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我”从很年轻时就和格斯拉相识,“我”从年轻时定制一双靴到成年以后定制许多靴到再后来定制每种靴,“我”不仅是格斯拉的顾客在生意上经常照顾他,更是格斯拉的朋友,在精神上不离不弃的宽慰者和鼓励者。作者正是想通过“我”定做靴子数量的变化来表现“我”的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表现“我”对格斯拉兄弟靴子品质的喜爱,展现他们所遭遇的艰难困境和对不幸的命运的坚忍,表达“我”对他们在困境中坚守美好品质的深情赞美以及对大公司不讲诚信垄断一切做法的深刻批判。
五、“九进”中的虚实艺术
实际上,在九次描写中前八次对格斯拉的描写是实实在在的,而第九次描写时店主格斯拉已經在这场残酷、不正当的商业竞争中被活活饿死。作者此时宕开一笔,通过新的店主,一位顺应潮流的英国年轻人,从他的一番权威性评论中侧面交代了格斯拉慢性饥饿至死的原因,强化了悲剧性,令人唏嘘不已,小说由此也自然而然拉下了帷幕。
正如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的精辟言论:“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深情,故虚实常相济也。”这篇小说前八次的实写具体生动,极尽可能让读者去感知一个精湛而不幸、平凡而伟大的英国手工艺人形象,而最后一次采用虚写则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和感伤:仿佛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拐角处,在那座朴素安静的店房里,依然有一位老迈的手工艺人正在昏暗的灯光下盯着手中最上等的皮革,他瘦削不堪的脸庞上深嵌着一双浑浊的蓝灰色眼睛,那里面落满了独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