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
摘 要:分别从选地及整地、品种选择、种薯处理、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几个方面就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希望能够为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从而帮助种植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以及种植效益。
关键词: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2.095
马铃薯不仅具备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产量较高,已经成为我国第四大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由于种植技术始终停滞不前,病虫害发生愈发频繁以及复杂,使马铃薯的产量无法达到理想水平。要想提高马鈴薯的产量以及质量,就必须掌握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
1 选地及整地
要想实现马铃薯的高产种植,就必须做好其种植地选择工作。结合马铃薯实际特性,应当选择沙壤土或者偏酸性的土壤进行种植,需要注意不得在盐碱地种植马铃薯[1]。要保证土壤松软并且肥沃,同时易于灌溉。与此同时,还需结合土地的种植历史来选择种植土地。应当选择三年内未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地来种植马铃薯。在土壤解冻以后需要适当整地。深耕是马铃薯种植的一项关键技术,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马铃薯获得一个良好地生长环境。整地之前需要在土壤中施入有机肥料,一般在每亩地中施入3000 kg有机肥、40 kg硫酸钾以及100 kg的氮磷钾复合肥。施肥工作完成后即可整地,旋耕深度一般控制在20 cm。
2 品种选择
应当结合当地环境选择较为适宜的并且具备抗病性的马铃薯品种,从而有效减少病虫害对马铃薯产量造成的危害,降低后期种植环节所需要的农药使用量,从而帮助种植户节约种植成本,提高其种植产量。
3 种薯处理
在种植马铃薯之前,首先必须要对其种薯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提高其产量。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如果所采取的是不同的播种方法,其播种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在实际播种过程中采用的是机械化方式,通常需要在每亩地中播入120~150 kg种薯。如果所采取的为人工播种方式,其播种量约为200~220 kg·亩-1。对马铃薯种子进行必要的催芽,可以有效提高其发芽率,进而提高种植质量[2]。通常情况下,需要在种植前1~2周对种薯进行出窖,将其置于15 ℃具备散射光的室内开展催芽工作。待种薯的苗长达到1 cm时即可开展切块工作,进而做好下一步播种的准备工作。在催芽时,需要做好防晒、防雨以及防霜冻工作,将催芽效果不佳的种薯去除,进而保证整体的催芽效果。在催芽工作结束以后,必须对种薯开展切块工作。采用浓度为85%的酒精消毒切刀,接着将种薯沿着竖直的方向切开,必须保证各个种子上存在1~2个芽眼。
4 播种
在播种时,首先必须对地表温度进行准确并且持续的测量。待土层表面温度达到8~10 ℃时进行开沟播种,以防因土层温度过低而使马铃薯的产量受到影响。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单行种植方式,将行距控制在60 cm,株距控制在30 cm。由于马铃薯的根系自身并不具备足够的穿透力,因而实际种植过程中必须将马铃薯根部扎于土层20 cm以下。需要结合品种以及土壤的肥沃情况对播种密度进行调整。如果采用的是早熟品种或者土壤实际肥沃度无法满足相关要求,此时可以采取密植方式;如果采用的是晚熟品种同时土壤肥力较高,此时可以采取稀植方式。
5 病虫害防治
5.1 早疫病
早疫病会导致马铃薯产量以及质量的降低。在发病早期,马铃薯表面首先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斑点,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马铃薯体积逐渐变小,进而影响其产量以及质量。马铃薯早疫病通常是由于种植区域温度过高、施肥工作缺失以及长期缺水而引起,因而其具体防治措施为:首先,将遮阳棚搭设于马铃薯种植区域,以防阳光直射或者因照射时间过长导致土壤温度过高;其次,做好马铃薯浇水以及施肥频率的控制工作,在马铃薯实际长势的基础之上做好其氮磷钾肥的施入。
5.2 晚疫病
一旦发生晚疫病,马铃薯底层叶片会出现绿色斑点,与此同时这些绿色斑点逐渐蔓延,进而导致晚疫病的大规模传染[4]。晚疫病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地表过于潮湿而引起。因而,在马铃薯种植之前必须准确掌握种植地区实际的气候条件,尤其要做好降水情况的调查工作,尽量在阴雨天气较少的地区种植。种植地区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时,必须提前做好相关防潮措施。其次,待马铃薯开花以后需要定期对其喷洒相关农药,从而对晚疫病进行有效防治。
6 结语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有效地措施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以防其受到各种气候以及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种植户必须准确掌握具体种植流程,在田间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使马铃薯的产量以及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欣瑞. 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方案探索[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3): 170-171.
[2]李礼丽, 何儒. 北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23): 20.
[3]杨毅. 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方案探索[J]. 农业与技术, 2016, 36(22): 115.
[4]李启英. 马铃薯发展的前景与思路及种植技术要点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32): 27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