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瑞
【摘 要】电视的普及不仅休闲娱乐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还向人们传播了知识,尤其近年来法律类节目的开办,提高了国民整体的法律素养。法制节目的开办及流行丰富了电视节目的类型,为观众科普了法律知识,提高了观众的法律意识,加快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着重从法制节目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其给观众及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影响势必带来不同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法制节目;社会功能;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066-02
一、法制节目概述
在众多电视节目中法制节目占有一定的收视率,法制节目即以法制背景、法治教育为主旨的电视节目,它以案件分析或剧情讲解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分析案件蕴含的法律知识,通过对案件涉及到的法条的讲解,拉近了法律与公众的距离。法制节目以电视或网络平台为载体,采用纪实的制作手法,再现了案件、人物及涉及到的相关法律知识,是以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为着重点的作品。
法制节目具有影视作品的基本性质。电视节目独特的可视性、观赏性以及可传播性区别于常规的法制宣传手段,区别于单一的说教和法律知识的灌输;其节目的制作选题立足于真实的案例,结合法制教育,通过交叉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案情、认真负责的查案破案经过,最终到达严谨公正的审理阶段,以完成法制节目整体的展示。
法制节目具有独特的法制特征。对公众进行法制宣传与教育是法制节目开办的初衷,节目的选题与内容都彰显了法律精神和普法理念。以《今日说法》为例,其以公众身边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普法宣传,该节目根据正叙或者倒叙的叙述方式给观众“讲法律故事”,并且穿插情景再现、侦查人员现身讲述和采访目击者或知情人的画面来丰盈节目内容。“故事+演播室权威点评”的节目构架,结合专家的评说,进一步阐明法律问题,做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法制节目的社会功能分析
(一)法制节目社会功能的积极影响
法制节目自开办以来发展迅速,观众范围广且年龄跨度大,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多元且重要的功能。其节目的法制宣传教育极大提高了公民的法制意识。公民法制意识通过党和政府必要的方向指引、潜移默化的法制节目的传播、处处是知识的案情讨论等形式得到强化。除上述功能外,还体现在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制信息、强化公民的法制观念、提供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快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等正面功能。
1.普及法律知识,建立公众法律意识
大力普及法律知識是法制节目的基本社会功能,节目通过报道法制建设的有关内容、宣传并解释法律案件、揭露司法中运用法律的不规范操作等行为真实且直观地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展现在观众面前,增加了公众对现行法律的了解和掌握,加大了公众懂法用法的可能性,促进和谐法制社会的建设。法律意识具体可分为学法意识、知法守法意识及法律维权意识。学法意识即在新法出台或者法律解释颁布时,法制节目结合案例对热点法律进行阐释;对各地法制建设的进程进行如实报道,揭露使用法律时的不规范操作等,扩大了公众的法律知识面,加大了公众学习法律的动力。
2.准确解读法律,为公众提供法律服务
首先法制节目播放包括案情介绍、当事人叙述、法律工作者引用法律法条的讲解等内容,不断影响和改变公众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习惯,公众日常生活解决矛盾更倾向于以法律为依据,对法律知识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纠纷增多而提高。法制节目将法律知识讲解的大课堂搬到屏幕上,节目对法律知识的讲解使得公众明晰权利界限,公众更懂得如何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其次,公众更懂得了使用法律维权。部分群众运用私人力量采取打架斗殴,以力量定胜负的方式处理矛盾,这种不文明的维权方式没有法律的保障,容易留下后患引起日后纠纷。最后,法制节目通过案件的详细报道,对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如何具体实施落实法律法规起到新闻媒体监督作用,提高了法律工作者的执法水平。
3.立足法治建设,弘扬法治精神
法制节目不仅普及法律知识、建立公众的法律意识,还通过对法律知识的讲解为公众提供法律服务,最后达到弘扬社会法治精神的目的。法制节目对典型案例、影响公众重大利益案例、社会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从法理、情理及具体的部门法等角度分析,有针对性地为公众展示如何用法律手段解决现实问题,以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对案件做讲解时采用的真实事件展示与深度法律问题剖析相结合的手法符合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主流价值观念。如上所述,法制节目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等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对法治中国的建设起到矫正和制约的作用,同样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体现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决心,弘扬了良法善治的法治精神。
(二)法制节目社会功能的消极影响
1.重视刑事案件,缺乏他类案件的报道
法制节目受节目组选题的限制普遍存在问题。在部门法方面注重宣传刑法、民法和经济法,宪法、行政法宣传相对较少;案情事实介绍较多,对案件涉及的社会问题和反映的法律问题分析较少。由于刑事案件更具有故事性,节目组所追求的收视率毫不费力就能达到。但刑事案件背后往往也代表了血腥、暴力等画面给公众带来视觉及心理的负面影响。对刑事案件的过多报道解读,忽略了其他实体法及程序法知识的普及,不利于法律体系的建设。
2.犯罪过程描述过细,易引起模仿
法制节目对案件进行报道的目的及出发点都是为了传播法律知识,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如上文所述,法制类节目选题偏重于刑事案件,节目播放过程中会出现详细的暴力性犯罪画面,会记录案件侦破的全过程,公开公安机关的侦查技术手段。节目内容对大众的展示,将会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教科书,强化其犯罪意图并提供详细可行的作案手段,警醒犯罪分子如何使用更有效的反侦察手段躲避警方的追捕,加大了公安机关破案的难度。对未成年人来讲,法制节目对犯罪情节过细的描述、播放案发现场的血腥画面等都会对其产生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污染,容易引发其模仿进而实施犯罪。此外,节目选取的题材都是犯罪分子成功实施犯罪行为的类型,对有犯罪意图的人起到了实施犯罪行为就会成功的心理暗示,增加犯罪案件的数量。
3.媒体节目伦理缺失,受害人受到二次伤害
法制节目在对案件进行真实报道的同时,除公检法机关公正的评判外,也会加入节目组的价值判断,若节目组伦理缺失,将会产生引导性的报道结果,对受害者产生二度伤害。法制节目将受害人的被害经过全方位展示在公众面前,虽满足了公众好奇心,但揭开了被害人的伤疤,其形象或者隐私得不到保护。面对错综复杂的案件,节目组将案件的社会意义放在首位,置公民个人隐私于不顾,法制节目进行报道后,其他舆论媒体接踵而至,带来的舆论导向将会给被害人造成巨大的冲击,未做到法理与情理的平衡。
三、结语
法制节目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了公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其运用法律处理纠纷的动力,推动法治社会进程;但法制节目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过于细致的犯罪情节的描述,不仅再现了血腥残暴的画面,还给有犯罪意图的潜在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技巧,增加了案件的数量,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公众,法制节目要产生更多正能量,增强公众的安全感、正义感;改进节目的制作方式,减少节目的负面影响,为实现法治中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庞克,汤识理.《律师来了》的节目服务体系建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3):53-54+73.
[2]张金华.电视节目如何培养受众的法律意识[J].新闻传播,2015(14):93+95.
[3]葛国华.法律知识含量与价值提升是法制类节目的根本[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53.
[4]高梦.论法制类影视作品对公民法制意识的影响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