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对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及教学启示

2020-03-23 06:00熊盛凯樊玉禧
现代交际 2020年4期

熊盛凯 樊玉禧

摘要: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同声传译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及时性、连贯性、精确性,是保证其翻译质量的重要条件。研究影响同声传译质量的认知能力因素,从信息处理能力、记忆能力、信息辨识力三方面探讨认知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重要性,分析认知能力对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并对当代同声传译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同声传译 认知科学 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辨识力 记忆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168-02

同声传译作为最为常见的口译形式之一,自1919年的巴黎和会首次在部分谈判中使用了英语和法语的同声传译后,IBM公司于1926年正式创造无线翻译系统(IBM Wireless Translation System),而其序幕的正式拉开还要追溯到1945年的纽伦堡审判,该事件使当时陌生的同传译员和新的传译设备进入公众视野。现如今同声传译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同声传译是一项集听、记忆、思考、分析、表达于一体的高难度语言任务。同声传译相较于其他口译形式来说,对于译员在极短时间内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处理复杂语言任务的要求更高。译员需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听、记、译、表数个任务,在翻译过程中,即使只是出现短短几秒的“卡壳”,都会影响到同声传译的连贯性,进而影响其翻译质量。而认知能力则包括了人类储存、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类成功完成活动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因此认知能力也同样是影响同声传译连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认知能力对于同声传译的重要性

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将同声传译划分为人文科学取向和自然科学取向,而自然科学取向中,认知心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同声传译本身而言,同声传译包括“即时性”“精确性”“不可预测性”三大基本特点,而对翻译质量,则要求翻译内容精确,即“达意性”,翻译的“及时性”[1]。同声传译工作要求译员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足够的记忆能力、灵敏的信息辨识力。认知能力几乎包括了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能力,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定义在其范畴中。因此,译员是否拥有足够的认知能力直接关乎其同传质量能否达到标准。

(一)信息处理能力

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者要在听到相应话语后马上作出思维反应和语言反应,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所听到的内容,这一系列动作都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便要求译者具备足够的语言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认知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在这一话题上,许多人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在越短的时间内辨析并翻译越多的语句信息,其实则不然。信息处理能力不单单体现在理解句意的速度上,同时也体现在处理整合语句信息的能力方法上。一定的社科素养、人文素养和恰当的省略方法,也是譯员不可缺少的职业能力之一。关于职业能力这一话题,Gile主张职业译员应该具备某些特殊的“心理特质”。根据Gile的相关理论,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可以概括为出色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灵活控制和保持精力平衡的能力、充分调动丰富的术语储备和认知补充的能力[2]。

1.社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许多同声传译理论研究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人文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实践素养这三者的结合。一般来说,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的理解力都源于长期的积累学习与实践锻炼,其同声传译能力更是依靠其长期学习积累的人文语言素养和在实践过程中磨炼的心理语言能力。著名的口译专家Jean Herbert说过:做一个好的译员要“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好的译员要既是专才,又是通才)。因为同传译员所要翻译的会议几乎没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而且一般所翻译的内容涉及全球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一名合格的同声传译员,要涉猎广泛,对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尽量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在翻译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更快速地理解语段。译员对越是熟悉的题材,翻译质量会越高,这便是为什么要求同声传译员具备一定的社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2.恰当的省略方法

在讨论评定同声传译的标准时,“省略”总是会产生误解,人们总是用惯性的思维草率地认为省略是不可取的。而恰当地使用省略,恰恰可以提高翻译的连贯性及质量,同时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地使用省略也体现了译员的翻译水平。人们的交流过程中存在大量多余语句,在同声传译中,由于时间及精力的局限,译员应判断哪些信息对目的语听众是多余的,可以直接省略掉,或将部分所要翻译的语句概括精简,以保证译语在表达上的高效及流畅度。但在实践中,除非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可轻易省略。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察看省略的具体情况,并具体分析省略是会造成错误,还是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甚至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只有使用省略的方法,翻译任务才能顺利进行下去[3]。

(二) 记忆能力

同声传译不仅是一项特殊的语言信息转换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复杂心理认知加工的活动,因此同声传译对口译员的记忆能力有较高要求。认知心理学一般会根据信息贮存的时间的不同,将记忆分为驿间记忆(亦称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大类。但随着学界记忆研究的不断深入,单纯的信息存储的短时记忆概念已难以处理许多复杂认知加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4]。因此,国际上部分认知心理学家如Baddeley等人通过不断调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这一概念——一种人类认知记忆加工体系。与单纯区别信息存储的短时记忆的概念不同,它同时包含着信息存储与加工的双重任务,在言语理解、问题解决推理和学习等高级认知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作记忆所能保持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其记忆储存容量也有限;但记忆储存容量可以通过长期的实践训练得到提高。另外,良好地分配工作记忆资源也会大大提高记忆储存容量。“即时性”是同声传译的基本特点之一,源语的听辨、储存、处理、转化、调整、产出一系列任务是衔接紧密的,有的甚至是同时发生。因此强大的记忆能力是确保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名同声传译员必须不断锻炼的能力之一。

(三)信息辨识力

作为认知能力之一的信息辨识能力,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对于源语关键语句的辨识、语段信息的提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语言、不同主题、不同语言文本复杂度都对同声传译有不同要求。对于一些非文学类的科普文、常识性的技术文,译员一般较容易理解,翻译起来相对简单,但如果涉及较多的文学文体知识,或是经过反复雕琢、涉及专业性知识的内容,其语言要求尤其是对于专业性内容的辨识力的要求则更高了。同声传译时,口译各程序是连接紧密,甚至是相互重合的,发言人不断地表达,译员就要逐字逐句地将听到的语言信息不断地传译给受众。同声传译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接受、理解、整理、翻译和发布, 而且要在发言人发表和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前就进行翻译;因此在源语发出的短时间内,同声传译员就要迅速地辨识理解语言内容,而后进行下一步传译工作。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不仅要准确辨识其句意内容,同时还要“抓准”表述人的 “思想和情感”。在一般情况下,传译刚开始时,译员的译语产出速度会落后于原语发出的速度,但随着同传活动的持续进行,译员对其有关知识和主题知识理解的不断深入,其对需传译内容的语言辨识力也会慢慢提高。因此,作为同声传译中的核心的同声传译员,其拥有的语言辨识力直接决定了同声传译的速度和质量。

二、认知能力对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及教学启示

认知能力与同声传译的关系密切,对同声传译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同声传译过程中的文本接收、文本理解、文本产出都涉及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记忆力、信息辨识能力不仅与同声传译的质量息息相关,并且都是同声传译员在传译过程中的认知能力的体现。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在认知能力方面,必须拥有超强的记忆力,灵敏的信息辨识力,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高校同声传译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当增加通识性课程,让学生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學、艺术等学科素养形成一定的积累,尤其要加强这些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词汇积累。词汇量丰富才能够做到准确地同声传译。其次,在同声传译教学中加强译者记忆、辨别、处理、省略等认知方法的训练,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找到认知的感觉,形成认知能力。最后,应当加强同声传译的翻译实践教学。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同声传译的现场翻译,感受同声传译真实的翻译环境,理解认知能力在同声传译上的重要影响。可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同声传译,掌握一定同声传译能力后,逐步参与简单难度的现场翻译,再到难度高的现场翻译。高校可多组织学生到博览会、语言翻译学术论坛等现场观摩、学习和参与同声传译,在翻译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同声传译能力。

三、结语

认知能力对同声传译质量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的同声传译教学要及时借鉴认知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相应的教学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猛.认知能力与交替传译能力的关系[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许明.西方口译认知研究概述[J].中国翻译,2008(1):16-21+95.

[3]张凌.省略对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6,27(4):43-48.

[4]张威.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关系的认知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107-11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