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苗苗
在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想象中,人死后会来到另一个世界,这个观念在多种宗教中都有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式宗教繁盛发展,加之政治社会局面相对混乱,为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与素材。这段时间志怪小说全面繁荣,质量颇高的作品大量涌现,使得这个黑暗地下世界的构建更加明晰。人们将人世间的各种制度,尤其是官吏制度照搬到这里,赋予其许多人世才有的东西,例如腐败。经由后世的发展,志怪小说影射现实社会的功能也越来越明确。
“兼资文武,志节慷慨”,这是曹丕对蒋济的评价,这位股肱之臣历仕曹魏四朝,功绩卓然。不过,在一本相传为曹丕所作的志怪小说集《列异传》中,蒋济有一次特殊的贿赂经历。
蒋济有个儿子去世多年,某日却突然给母亲托梦哭诉自己在地府的“不得志”:“我生时为卿相子孙,今在地下为泰山伍伯,憔悴困苦,不可复言。”生时死后的巨大差距让他觉得无法接受。正好此时有消息称,太庙有个叫孙阿的人即将被召为掌管地府的泰山令,父母若能够在孙阿去世前嘱咐一番,帮他谋个好差事就好了。
在夫人的反复恳求下,将信将疑的蒋济叫人去太庙把孙阿找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并以重金赏之。孙阿一点也不害怕自己可能即将去世,反而对能当上泰山令感到惊喜。他一口答应蒋济,此事若是真的,他便顺其儿子的心意,给他安排个好的官职。
果不其然,没多久蒋济便听到了孙阿去世的消息,他感叹道:“虽哀吾儿之不幸,且喜亡者有知。”又过了一段时间,蒋济的夫人再次梦到儿子,这次儿子喜气洋洋地说:“我已经调为录事了。”要知道,在当时地府的官职体系中,录事即主簿,地位仅次于泰山令。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子在地府也能过得好,蒋济及夫人真是煞费苦心。不过,自地府观念和官职制度形成起,类似卖官鬻爵的腐败行为就开始酝酿滋生。这些人世间常见的手段,在地府里也被利用得淋漓尽致。
明清时期,“捐官”风气盛行,志怪小说也多有体现。“鬼买缺”就是袁枚《子不语》中一个反映此种现实的故事。
山阴的徐某病重,已故的兄长来见他,称已为他在地府买缺,待五年后他去世,便可在地府当冥判书吏,前途大好。不久后,又有一个已经去世的祝某前来劝阻:“你其实可以不死,只要你给我一大笔钱,我就能帮你把这件事圆过去。”活着当然更好,徐某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但他没料到的是,祝某谋缺已久,只是苦于没钱一直在等待机会,得知徐某之事便前来行骗。其实徐某“寿数有定,求不死无益”。后来,在双方的协商下,决定五年后此缺先让徐某补上,“候徐某五年吏满,再令祝顶补”。这边徐某阳寿尚未尽,五年后的阴缺就已经买好了,不可谓不荒唐。只是祝某实在无法再等十年,便另寻他缺去了。
生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最沉重的话题,也是众多志怪小说的主题。与卖官鬻爵相比,以生死描绘世情更加深刻而真实。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地府的存在更是对他们生命的威胁,大多数人不求死后能在地府谋得一官半职,他们更希望能在人世间多存活一些时日。
在志怪小说的生死观中,生命是可以更改的,最方便、直接的办法就是修改生死簿。《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就由唐太宗魂游地府、修改生死簿引出。在吴承恩的笔下,唐太宗被泾河龙王告状而入地府对案,掌管生死簿的崔判官看在生前好友魏征的情面上,為唐太宗暗改生死簿,添其二十年阳寿,方得返生。九五之尊祈求复生尚需要借用臣下的人情,普通人要达到这种目的,便只能尽量向鬼吏行贿了。陶潜的《搜神后记》中就有这样的故事。
襄阳城里有一个叫李除的人,因病去世。妻子守灵时,李除突然醒来,并迅速夺走她手臂上的金钏。妻子吓了一跳,反应过来后,李除已经死死地捏住金钏,再次躺了下去,毫无声息。妻子不敢轻举妄动,好不容易捱到了天明,却发现李除的身体竟渐渐变暖,苏醒了过来。
李除死里逃生,讲述了自己在地府的经历。原来,他与许多人一同被鬼吏带走,看见有人给鬼吏送钱就能免于一死。于是他也效仿,向鬼吏许诺赠予金钏,这才回到阳间。后来,妻子发现那根金钏还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连忙一边祷告一边将它埋进土里。试想一下,假如李除妻子心存侥幸贪便宜,将金钏收回,李除的性命是不是又会被鬼吏夺走呢?
向鬼吏行贿而复生的情节,在后世的志怪小说中多有演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鬼作筵》也十分典型。杜秀才的妻子病重,索魂的鬼吏将她的魂魄勾走。杜秀才已经去世的父亲得知此事后苦苦哀求,许诺要给鬼吏好处,才让他们“网开一面”。为了答谢鬼吏,杜父在地府宴请鬼吏。但是他忙不过来,只能让杜妻暂时留在地府帮忙筹办宴席,直到宴席结束,杜妻才死而复生。
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有类似故事,表面上是赞扬主角的慈孝之心,但鬼吏徇私枉法的做法却也可见一斑。在《徐泰梦》中,鬼差原本打算向徐泰叔父徐隗索命,从小被叔父抚养长大的徐泰不停地叩头请求,鬼差便打算找一个同名同姓的人替代。寻找无果,只有一个同名不同姓的张隗,鬼差觉得“亦可强逼”,便将徐隗的魂魄归还。
与地府世界观一同建立起来的,除了鬼神令人望而生畏、或威严或恐怖的形象,还有人们对他们渎职的怀疑,这其实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腐败现象。人们对这个不存在的世界充满恐惧,这种恐惧更多的时候并不单单源于死亡,而是害怕“死亡”这件事只因地府官吏的腐败滥权而降临。就像枉死的张隗,何其无辜?从这个角落来看,古代社会人间吏治的贪赃枉法、草芥人命,在地府的世界里也被刻画得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