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婚礼告诉我们的事

2020-03-23 06:04菲力
看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婚纱新娘女王

菲力

印度的婚礼现场

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从来暧昧。从求婚、订婚到迈入殿堂,爱情的根系盘踞在自然人性的泥土中,果實却结在社会行为的范畴。尽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如海明威在《一则很短的故事》中所说:“他们虽然觉得已是夫妻,但仍旧想让所有人都得知此事,然后顺利完婚,如此才能确保一切不会变成一场空。”

海明威所说的这件事,叫作“婚礼”。这或许是很多人生命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交织着泪水和欢笑、憧憬和忐忑,尔后十指紧扣,迎向往后漫长而平凡的岁月。

爱的软肋

婚礼的习俗在各民族都不尽相同,但说起“嫁妆”,却是东西方社会都不陌生的概念。甚至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嫁妆就被描述为早已存在的习俗,其目的也非常明确—作为新家庭的“启动资金”,也为保出嫁的女儿日后生活无虞。说到底,嫁妆是来自新娘父母最后的庇佑。

在印度,这份爱与庇佑的具体形式,就是黄金。印度人的“黄金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惠勒在《帝国边境外的罗马》中曾这样描述公元1世纪罗马人与印度人的贸易:“希腊人建造精美的船只携带着金币而来,携带着胡椒而去。”数千年来,印度人源源不断地在全世界大量吸金。但这些黄金,绝大多数并不堆积在政府的金库里,而是用来打造金光闪闪的婚礼新娘。

据估计,印度黄金的民间储备达到1.5万吨,占世界黄金总量的10%,其中首饰的销量占黄金消费的七成—大多打造成耳环、耳坠、鼻环、鼻钉或响叮当的手镯,想尽办法挂在新娘身上。金饰品既象征着好运,同时黄金的流通性和保值性,也让印度新娘的嫁妆成为一次炫耀性的财产转移,并且对新郎发出无声的警告:“别欺负她,她的娘家后台可硬着呢!”

纵使俗气,人们也不忍心否认,这一切的出发点是爱。大多数时候,爱是武器、是盔甲,但另一些时候,爱是把柄、是软肋。在印度的喀拉拉邦,几乎每次婚礼都需要使用高达400克的黄金,而男方家庭仍不断向新娘家索取更多。婚礼时,很多家庭倾尽一生积蓄为新娘重金打造的嫁妆,已经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否则就要担心女儿“没人要”。

被誉为“宝莱坞良心”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曾呼吁:“贪婪是没有底线的,我希望印度父母不要再相信女儿的幸福必须建基于丰厚的嫁妆,而印度的男人能开始向嫁妆说不。”

或许,唯一的缰绳还是爱,那将驱使人们重新回到婚姻的源头—两个相爱的人。唯有爱,能够战胜爱。

印度黄金的民间储备占世界黄金总量的10%,其中首饰的销量占黄金消费的七成。

日本神道教新娘身着纯白色的特制和服“白无垢”,衣装打扮相当繁琐细致

爱的决心

同样是传统婚礼,与印度新娘主打金光闪闪的炫富气质,巴不得让人一望便知“娘家有钱”的风格不同,在日本神道教传统婚礼的现场,一切博弈与线索都要隐晦得多。

神道教新娘的衣装打扮相当繁琐细致,专职人员经过3~4年的训练才能熟练地为新娘更衣上妆。从礼服、妆容到习俗,几乎每一处细节都在强调天真少女转变为人妇后,所要做出的忍让与改变。

首先,是一袭纯白色的特制和服,日本人称之为“白无垢”。在这一特定场合中,白色代表“空”,代表新娘将自己过去的人生统统归零,愿意在新郎的家庭中接受新的规则,染上新的颜色。其次,新娘头顶一件巨大的白色头饰,名叫“龟隐”,看起来像一顶半圆形的帽子,却能遮住大半张脸,因此也兼具了面纱的效果。根据日本民间传说,女人结婚后,头顶会萌发出一对象征着愤怒与嫉妒的角。佩戴这顶形状圆润的头饰,也就象征着新娘对这些负面情感的克制。

除了要求女性恪守“妇道”,日本社会对婚姻的理解,显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更多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并对其中的艰难复杂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婚礼上,“San san kudo(三三九度)”的习俗是日本传统婚礼独有的环节。第一个“san”代表新人和其各自父母三对夫妻;第二个“san”代表人类的三种缺陷,即仇恨、激情与无知;“ku”是指每个人从三个不同的清酒杯中各饮三口清酒,共九口,而九也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幸运数字;“do”则代表九口清酒之后,他们将彻底摆脱这三种缺陷。

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大婚上选用了一身白色的绸缎长礼服

在保加利亚西部里布诺沃村波马克人的婚礼上, 新娘经过一整套传统复杂的“Gelina” 妆容

无数女孩梦想中的白色婚纱距今也不过200年历史。

虽然日本女人在嫁入夫家之后,总给人留下低眉顺眼、百依百顺的印象,但如果你真的以为日本男人可以无止境地作威作福可就错了,这一点在婚礼上就埋下了伏笔。谁能想到,日本新娘会在象征着“空”的白色和服裙摆褶皱间,藏一把匕首,象征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这大概是“笑里藏刀”最逼真的演绎了。看似匪夷所思,却又在情理之中,任何一段长久的关系中,都不存在永远退让的一方。

爱的旧物

虽然同样是一袭白裙,但相比于日本新娘的“白无垢”,今天世界各地大部分少女们梦想的“新娘装”,显然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王子们”还面目模糊的时候,女孩们便已经能清楚地看到“公主”的模样—白色纱裙拖地,蕾丝面纱半遮,耳畔珍珠轻摇。

事实上,无数女孩梦想中的白色婚纱距今也不过200年历史。而且,第一位将“白色婚纱”印入少女们梦想的也并不是公主,而是一位女王。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大婚。在此之前,君主大婚的着装多为紫红色貂皮长袍,但维多利亚女王表示,婚礼上,她是作为阿尔伯特王子的妻子来宣誓爱的证言,而不是作为一个君主来宣誓,因此选用了一身白色的绸缎长礼服亮相。

作为女王,这一理由实在太过纯真浪漫,几乎颠覆所有人的想象。如果细究,为什么是白色?其中考量如此实际,或许又会让小女孩们觉得无趣,但却更符合作为女王的担当。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手工业失势,女王心痛于手工匠人的窘迫处境,特意定制赫尼顿镇(Honiton)的蕾丝头纱。接着,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再没有什么比白色绸缎和蕾丝更般配的了!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白色婚纱不易清洗、不易收纳、不适用于日常,仍然是一种相当奢侈的消费。并非贬义,对婚礼来说,奢侈是必要的。一方面,人们想要让这一刻区别于一生中的其他时刻,另一方面,因为难得,愈发难忘。

二战期间,由于物资短缺,许多母亲将自己的婚纱当作传家宝,传给女儿当嫁妆。时至今日,在美国,纵使大多数新娘都不难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婚纱,婚礼当日身上也一定要携带一件旧的东西,象征着家族精神的传承,把自己和整个家族史联系在一起。

今天在西方甚至世界范围内,白色婚纱早已稳坐“传统”之位。只是很偶尔地,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身着粉色、黄色、蓝色婚纱的新娘出现在新闻里。她们的选择理由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都是反叛的。从这一点来说,她们倒是继承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勇气,认为那是所有新娘身上“旧的东西”。

爱的承诺

回到开篇所说,婚礼是一种社会行为。有关婚礼的习俗、审美、寓意,都扎根于整体社会文化对婚姻的理解和期待。因此,千姿百态的婚礼仿佛一扇小窗口,让人们窥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在很多拥有悠久传统的部落或民族中,有远比“漂亮”更重要的事。在保加利亚西部里布诺沃村波马克人的婚礼上,新郎将要迎接的是一位“面目全非”的新娘—面孔涂白,用口红在两侧脸颊以及眉心处画上3个红点,然后用各色亮片在脸上贴出花瓣和绿叶形状,最后再戴上一顶垂下银色丝带的头冠。一整套复杂繁琐的妆容完成后,新娘的模样几乎连新郎都难以辨认。

这种被称为“Gelina”的传统,据说是因为波马克男人从前多以放牧为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女子,因此长辈们希望新郎们在婚后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新娘清理面庞,由此懂得如何在婚后的日子里温柔、耐心地对待自己的妻子。因此,当人们谈论美与丑时,或许应该先了解,“审美”这件事本就基于文化背景,在当地人看来,这种妆容自有其神秘的魅力和良善的寓意。

如果你能够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追求主流观念中的美丽,那么同样地,也不是所有人都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富裕。虽然现代社会,很多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爱换算成物质,于是黄金或现金成为最广泛通行的嫁妆或聘礼,但在另一些古老的文明中,人们仍然看重爱与承诺在文化上的意义。

在斐济,抹香鲸的牙齿(Tabua)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上无可取代的信物,传达着持有者对承诺的高度尊重,具有一定的神圣性。不仅是用于求婚,在洗礼、葬礼、道歉以及部落之间的重要协定仪式上,都会需要以抹香鲸的牙齿作为见证。而今天,在斐济的一些传统村落中,男人们仍然愿意花费好几个月的收入,在市集上購买一枚Tabua,送给心仪的女孩子作为聘礼,那是“我爱你”最深沉的表达、最坚定的承诺。

相爱容易相处难,婚礼便是这困难的开端。它承载着恋人们的幻梦,却也不难让两个相爱的人就此反目。因为婚礼,是以爱为武器,迎战人性中贪婪的欲望、怯懦的心性,以及狭隘的自我。婚礼过后的生活不会就此一帆风顺,婚姻并不具备这种魔法。但紧扣的十指会给予人勇气与期待,把苦也酿成甜。

关于这一点,婚礼上的所有来宾都知道,因此,人们含笑祝福。

猜你喜欢
婚纱新娘女王
“女王”
要穿够本!英国女子婚后天天穿婚纱
鸟中女王
GowN Abroad
新娘与父亲
轻女王
两个字
新娘,你很帅
纸婚纱
纸婚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