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刘玲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文化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海纳百川。我国各民族都拥有丰富多彩的节庆艺术活动,它们是各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当今,我们面对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崭新局面。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有人沉下心来去耕耘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活动形式的沃土。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活动中艺术形式与民族教育传承研究,有利于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
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活动中艺术形式与民族教育传承研究,需要通过探究鄂伦春族音乐对于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追溯其出现的根源与背景,还需要通过梳理分析流传下来的鄂伦春族民间音乐作品,达到弘扬和发展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目的。
一、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活动中艺术形式
传统节庆艺术活动及其流行地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样,人们就要从形式与传承的角度来看待全国各地、各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民族教育传承。鄂伦春族音乐的主要来源就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习俗及活动,无论是民歌、舞蹈还是说唱等,都是鄂伦春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长久积淀下来的古老智慧与丰富情感的外在体现。鄂伦春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就是篝火节,篝火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晚间点燃多堆篝火,人们围着篝火进行传统的文娱活动,如对歌、跳罕贝舞等。
唱歌是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鄂伦春族民歌的歌词感情真挚、题材丰富多样。鄂伦春族民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比如“髙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冈打不尽。”这是一首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流行全国的鄂伦春族歌曲。再如《站在髙山上歌唱》是有词的长调“赞达仁”,表现了鄂伦春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勇敢豪迈的性格特征。“赞达仁”按有无歌词分成两类,无词的赞达仁用“那也呀”“那依耶”“那依斯西那耶”等虚词演唱,因为没有歌词的限制,节奏和节拍都非常随意。当舞蹈进入高潮后,领唱的人不再歌唱,众人一边有节奏地呼喊“哲辉哲”“答很达”等虚词,一边跳起豪放的舞蹈,有力的呼号和刚健的舞姿相结合,使人们的情绪更加高涨。唱者可根据一般比较固定的曲调,即兴编唱,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随口编出的歌词,可以是祝酒,也可以是互相取笑打闹,而且唱出来还能合辙押韵。间或边歌边舞。
自20世纪90年代各鄂伦春族聚居地普遍恢复活动以来,节日活动的内容与以前不尽相同,在保留原来优秀的活动内容之外,又充实了符合现代人认知和审美的许多新内容。
二、鄂伦春族民族教育传承
关于鄂伦春族民族的教育传承,首先,要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及考古学、史学等学科知识对我国鄂伦春族民族艺术发展所积累的优秀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其次,要将鄂伦春族民族艺术当作“历史的范畴”予以考证,揭示鄂伦春族民族艺术在社会历史中的客观存在。最后,要对鄂伦春族民族艺术众多内容做全面、详实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分析,这对鄂伦春族教育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研究者要甄选一些既好听又好学、风格突出、有代表性的经典片段或者乐曲,从乐曲的文化内涵出发,从创作背景、表现内容到曲式分析乃至文化进行比较鉴赏,分析时力求全面、详尽、准确、权威,旨在加深人们对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
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活动中艺术形式与民族教育传承研究内容包含两大主轴。
一是从整体上对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活动中的艺术形式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专题探讨的方式,从区域文化视野对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活动中的艺术形式进行系统梳理归纳,针对其地区概况、历史脉络、代表性乐种、音乐特征、地区案例、民间艺人和代表性音乐舞蹈作品等一一进行分析;要对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外在表现与内在意义作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习者能有全面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探索、研究鄂伦春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兴趣。同时,要掌握鄂伦春族客观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多元传统文化,打破那种以某一两种文化的审美观为标准来评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观念。
二是克服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林的片面性,要以立体的视角看问题,以客观、公正、平等的态度来对待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文化,建立起传统文化多元性的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民族音乐创作、表演和学习。这有利于促进鄂伦春族艺术与文化的继续教育和开放式的教育体系的完善。学者除了要在理論上概述鄂伦春族传统艺术活动及其文化特点外,还要力求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其文化加以联系,关注传统节庆艺术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功能。
教育传承理论要重点突出,以点展面,言简意赅。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对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关注和把握,注重普及性和运用性。理论创新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简明实用,便于传承者学习认知和掌握,更为国内外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提供一份理论学习参考。
三、结语
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文化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心声,是民众的集体创作和智慧的结晶,深受民众喜爱,也负载着历史、社会和自然知识的教育与传承使命。
(1.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2.黑河学院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9B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昊(1980-),女,黑龙江黑河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教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