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文
一个出身殷实家庭的热血青年,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毕业后报考黄埔军校,就此戎马倥偬,再没回过家乡。90多年过去了,村里已经将其淡忘,地方志书也无记载,烈士牺牲后葬于何处?至今連张照片都没留下。我是2018年10月到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时偶然得知,他叫赵輖,山西高平马村人,是早期的共产党员,是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的英雄,是长期从事兵运工作,参与策划了两次兵变,掩护和安排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杰出战士;是鄂北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师长,是巩固和开辟鄂北根据地在南征战斗中牺牲的烈士。
近期,我查阅相关资料,还和相关同志赴赵輖从事兵运工作的南阳、唐河和他牺牲地鄂北枣阳探寻,了解了烈士从一个爱国青年到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过程。
赵輖生长在北方,南昌起义后部队撤离,面对酷热的天气,恶劣的行军环境,“日不得休,夜不得寝,饥不得食,寒不得遮,物不得拿”,给养全无,无医无药,患病死伤者惨不忍睹,叛逃、开小差者比比皆是。但他没消沉怀疑,而是积极主动,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战士,以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优势说服战士,积极主动地配合在行军途中的军纪整顿,保证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潮汕退却,因打掩护和主力部队失散之后,赵輖等人躲在一条小渔船上,不通方言,身无分文,当民团发现他们后,逼着他们卖枪,当时他可以选择以枪换钱,这样既可以解民团骚扰之忧,也可以解衣食无靠之困,但他严词拒绝了,他不能将共产党人的枪支卖给敌人去镇压革命群众,他选择将枪支埋藏起来。
当自己和部队、上级失联而陷入困境时,他选择去寻找党组织。当他返回上海时已近深秋,每天高烧不退,孤立无援,举目无亲。他想着死去的和失散的战友,想着党组织,想着第一时间把南昌起义的情况汇报给党中央,带病写下长达3000多字的《关于南昌暴动中二十军的斗争情况报告》。
从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到去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再到鄂北反“会剿”,每次出发都意味着有牺牲,一批批战友倒下了,特别是南昌起义,叛逃的、负伤的、牺牲的,兵力从开始时的2.2万减到1.1万。他心里明白,起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尽管自己随时都可能倒下,但他还是选择了再出发,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命令……直至战死沙场,用27岁年轻的生命兑现了对党的信仰的承诺,真可谓“当年南下无音讯,如今归来是忠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于都红军出发纪念馆后,在中部崛起座谈会上追问了3个问题:“长征中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人?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这是信念之问、初心之问。赵輖的事迹告诉我们,他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让全国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为了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如果有了信仰,即使山高水远、艰险重重,也能不惧生死、勇往直前,那是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奇迹。
赵輖是一个值得人们脱帽致敬的人,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人,他是共产党人的楷模,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今天,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纪念红军将领赵輖,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赵輖是一面镜子,时刻检验着我们每个共产党人的初心;赵輖是一面旗帜,永远激励着新时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担当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