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新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开始,到1949年4月24日胜利结束,历时半年多,是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在华北战场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太原战役前,阎锡山已统治山西38年,太原城内敌人坚固的工事、特务机构林立及其最后对太原的困守,增加了解放军攻城的难度。在这次攻坚战中,山西人民全力以赴,积极参战支前,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党组织和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展开政治攻势,国民党军队中投诚起义人员的数量众多,为太原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下面笔者将从太原战役的支前参战数字、投诚起义数字、敌我伤亡数字这三组数据作进一步解析。
从支前参战数字看民心所向
阎锡山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为了巩固其反动政权,他对山西人民残酷压榨,实行暴政,采用“兵农合一”“三自传训”“自白转生”等各种高压、严酷的手段,压榨老百姓,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愤慨,广大人民强烈要求“解放太原城,消灭阎锡山”,尽快推翻暴政,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太原战役期间民工参战的热情和积极性极为高涨。
为支援太原早日解放,在党的领导下,山西各地人民群众紛纷支前参战。据太原战役联勤指挥部统计,在整个战役期间,直接参战的第一线和第二线民工近40万人,其中民兵约5万人。在指挥部的领导下,广大人民为太原战役提供了1亿多斤小米、1700余万斤小麦、3200余万斤饲料、150余万斤食油、120余万斤盐、310余万斤菜、6900余万斤谷草、4200余万斤木柴、2200余万斤煤炭和50余万块门板、5.7万余根大梁、29万余根小梁、50余万条麻袋等物资。同时,组织动员民工累计2300余万人次,1000余万头牲畜支前,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由于巨大的人民洪流涌上前线,紧张的支前运输与激烈的战斗交织在一起,太原战场上经常是硝烟与尘雾齐飞,炮火与灯火共明。
太原战役开始前,广大民兵和民工没有住所,就自己动手打窑洞;没有取暖煤炭,就自己动手开矿砍柴。他们整天出入枪林弹雨之中,日夜穿梭在征途战道之间。他们在抢救伤员时,不畏艰险,急如星火;转运伤员时,轻起轻放,爱护备至;转运物资时,多背多挑,唯恐落后,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到敌碉堡前喊话,劝说国民党官兵投降。在1949年4月24日的攻城战斗中,全线所有民兵、民工,人人奋勇,个个当先。他们携带各种登城工具和弹药,寸步不离地紧跟突击队行进。在整个战斗中,所有参战民兵、民工共转运弹药及作战器材6600余万斤,抢修道路600余公里,挖筑窑洞数万孔,抢运伤员8000余名。民兵、民工伤亡1200余人。
广大民工不怕牺牲与部队同吃同住同战斗,为部队抢修山路,运送器材、弹药。共计运送各种弹药44.7万发,炸药70万斤,手榴弹50万颗。由于山路崎岖,行走不便,特别是在攻占牛驼寨中,敌人反扑八九次之多,仅七纵队守牛驼一个营每日需手榴弹两万余颗,一个纵队日需炮弹、枪弹30万斤,这些都由民兵、民工背扛肩挑直接送到前沿阵地。再加上战斗激烈,加强工事所需器材数量较多,特别是运送大檩大梁,有时民工们抬着抬着一不小心就在半山腰连人带器材滚下山去。他们往返于转运站和前线,日平均里程达五六十里山路。
忻州、定襄一次性就动员3万多人参加支前。寿阳、阳曲等距太原百里以内的地区的青壮年男女和五六十岁的老汉、老妇以及十四五岁的孩子,几乎都参加了支前运输工作。有的全家男女老少都出动。许多民工冒着风雪,披星戴月,昼夜不停地往前线运输战略物资。寿阳民工一夜之间在7里远的路上往返9次,行程近130里,去时扛器材,返回抬伤员。有的带病参加运输,轻伤不下火线;有的把弹药一直送到战士手里;有的冒着敌人飞机大炮的袭击,到火线上去抢救伤员;有的民工开山劈路,修通了许多车路和人畜便道,提高了运输效率;有的运送大檩大梁时,大车不能走,民工们就组织起来,七八个人抬一根,及时送到目的地;有的民工们看到战地缺柴烧,便自发地采煤烧火炭,以保证部队和后勤人员的烧饭和取暖。民工们的战斗口号是:“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多送炮弹多消灭敌人,早送上去早打下太原!”太原战役动员的民工、畜力数量之众多,战斗器材供应量之庞大,体现了地方党组织强大的动员能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向背。
在整个太原战役的支前工作中,民工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让人难以忘怀。如榆次县牺牲的胡全斤、白贵儿、张贵则,有的年过半百,有的才十六七岁。太原战役的胜利,来自全体参战指战员,来自各地区参战的广大民工,最终的胜利来自广大人民群众。
从投诚起义数字看敌工工作成效
太原战役期间,党的敌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8月中旬,中共太原市工作委员会成立,简称太原工委。晋中区党委城工部长康永和兼任工委书记。太原工委下设城东南、城东北、城西南和城西北4个分工委。太原工委的组成,是太原战役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它直接领导太原城内外的敌工工作,对国民党军队开展政治攻势,搜集情报并积极配合解放军解放太原。
最初阶段,对于太原战役的攻打时间,中共中央认为“可短时间内攻取”。早在1948年7月16日,中央军委就发出《关于争取于十天内外夺取太原给徐向前、周士第并告华北局的电报》:“……你们可注意采用,争取短时间内夺取太原。同时,你们完成对太原之包围后,可派俘官入城,携带信件给阎锡山,要他迅即归降,并负责保护城内一切公私产业及军用物品,我军可给以不杀之保证……如果可能,你们应争取十天内外夺取太原。”太原东山争夺战结束后,东北人民解放军即将开始入关,会同华北人民解放军举行平津战役。为配合平津战役,稳住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地区,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再次致电前委徐向前、周士第:“估计到攻克太原过早,有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自动放弃平、津、张、唐南撤或分别向西向南撤退,增加尔后歼灭的困难。请你们考虑……再打一二个星期,将外围要点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待明年一月上旬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之后,在太原前线,人民解放军即以部分部队坚守前沿阵地,监视敌军行动,主力转入休整。同时,对敌开展广泛的政治攻势。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政治攻势也像军事攻势一样,统一部署,统一指挥。11月中旬,兵临太原城下的华北野战军前线部队成立了对敌斗争委员会,各师部成立政治攻势委员会,团、营专设政治攻势指导小组,连部设政治攻势小组,进行政治攻心战的组织指导工作。其次,强调针对性。实施攻心战,兵团对敌斗争委员会和政治机关,开展攻心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宣传内容涵盖面广,既揭露国民党的谣言,也给官兵讲形势,讲政策,讲出路,号召国民党官兵离队返乡或投诚起义。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通过战场喊话,散发传单,动员敌军亲属进行规劝等活动,促使大批敌军弃暗投明。这场攻心战,一直持续到攻城前夕,共瓦解国民党军1.24万人。
在党的政治攻势下,太原战役中的国民党军队先后向人民解放军投诚、起义。其中还有整师(赵瑞第八总队)、整团、整营、整班官兵集体投诚。至东山战斗结束时,国民党军先后投诚的已达1.7万人。在解放军攻取太原城前夕,瓦解国民党人数达3万人之众。让人惋惜的是,太原战役中,国民党第三十军军长黄樵松,已做好全军起义的准备,却被其下辖第二十七师师长戴炳南出卖,起义失败,损失巨大。但此举充分说明了在阎锡山的高压管控下,国民党官兵企盼和平的诉求有多么强烈。
太原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投诚和起义,是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按照党的指示,深入进行对敌工作的成果,不仅有力地削弱了閻锡山军队的有效兵力,瓦解了国民党士兵的力量,减轻了太原战役战场上的军事压力,同时鼓舞了人民军队的士气,增强了部队攻坚能力,为解放太原争取了时间和兵力。
从敌我伤亡数字看战役惨烈程度
太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6个多月,伤亡4.5万人,是解放战争期间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1949年3月底,太原城下共集结解放军3个兵团、10个军、36个步兵师和2个炮兵师,1300余门火炮,连同中共中央军委补充的1.5万名新兵和傅作义部改编的4个师,共有25万人对太原形成合围之势。在太原战役发起后,解放军共投入兵力33万余人。在伤亡的4.5万人中,攻城战斗、攻城后的巷战伤亡达3.6万人,至4月24日战役结束,全歼守敌13万余人、民团8万人,缴获各种火炮3400余门、各种枪3.2万余支和大量军用物资。
太原战役中,东山争夺战最为惨烈。东山是太原的主要屏障之一,太原战役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先发起东山争夺战,夺取四大要塞。阎锡山所谓“足抵精兵十万”的四大要塞——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均坐落在东山山麓的顶端,地势险要,工事坚固、复杂,构成了所谓的“百里防线”,俨然一座坚固无比的城堡。
1948年10月16日,太原前线部队发起东山争夺战。解放军在18日基本占领牛驼寨阵地。此后,国民党军队多次反扑,21日以3个团的兵力,一天内集中发射炮弹1万多发,牛驼寨及其附近的地面工事几近摧毁。在进攻牛驼寨的战斗中,解放军第七旅十九团伤亡惨重,只能被迫撤出。阎锡山为了确保东山屏障的安全,在四大要塞布下重防,以碉互援。人民解放军不得不调整作战部署,在26日发起总攻,四大要塞争夺战全面展开。这场空前惨烈的恶战,持续17个昼夜,双方主力部队先后投入战斗。人民解放军投入战场的兵力有27个团之多,阎锡山军队除2个师和1个工兵师防守西山,2个师守备城南和城北外,其余各师全部或一部投入战斗。双方投入战斗的各种战炮达百余门。战斗打得异常艰苦、顽强,有些阵地,不断攻取,又不断被夺回,反复拉锯。在经过与国民党军队的反复争夺、殊死搏斗后,11月13日,人民解放军全部歼灭要塞守敌,东山战斗胜利结束,共歼敌1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也达8500人。东山战斗后,焦土三尺,难以成垒,草木皆摧,树无完株,人民解放军以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太原战役中,党的政治攻势取得积极的作用。在收到解放军印制散发的一些劝降宣传单以及群众性的对话喊话之后,国民党很多官兵也希望尽早结束战斗,结束家破人亡、远离妻儿的悲惨状态,直至突破最后的心理防线。加之人民解放军实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在经过政治攻势后,大量的国民党官兵消极战斗,有的离队返乡,有的直接向人民解放军投诚起义。这是民心所向,亦是历史的选择。
太原战役适逢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循序展开之时,对战略决战阶段的各战役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特别是为北平和平解放争取了主动,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对太原“围而不攻,进行政治攻势”,是极为正确的决定。太原战役的胜利,推翻了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华北国民党军残留的最大据点被拔除。至此,华北全境解放,山西人民迎来了历史的新起点。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