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立涛
(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当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学者和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开始关注心理学与实际教学活动两者的结合对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观,为我们在基础教育研究中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也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了参考。笔者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并借鉴了国内学者关于认知发展理论对具体学科的启示,从认知发展理论出发,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相应特点,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对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不仅做了理论上的探讨,还进行了许多实践。为便于读者理解该理论,也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要论述的问题,本文将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是处在婴儿期的人对外界环境进行探索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主要通过触摸和运动来实现对外界的了解,以增加自身对外界的经验。在不断的触摸和运动中,婴儿逐渐形成了低级的行为图示,如啼哭、发出声音和挥舞手臂。当然,细心的父母会注意到婴儿的某些行为的特定含义,而这些行为都是婴儿为了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此阶段,儿童的身心素质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语言和概念能力,但思维能力就运算阶段的儿童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另外,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生产生了自我中心意识,即世界以“我”为中心:我睁开眼睛,天就亮了;反之天就黑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小学教育,在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得到了显著发展。并且小学教育让促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善,思维也更具有弹性,能够理解一些概念的定义,只不过不能进行更高阶的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形式运算阶段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此阶段超越了具体运算阶段要依赖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不足,解放了思维的形式,并且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
1.成熟。成熟意味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成熟不是决定条件,环境因素对于人的认知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又包括各种形式的作用,其中教育是环境因素中重要的一种。
2.练习和经验。练习和经验在教育领域主要是指重复性的习得的某种知识或技能,具体又可以区分为思维上的练习和动作上的练习,它们分别对应的知识是逻辑性知识和动作技能类知识。
3.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对于人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社会环境又涉及到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
1.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社会上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已经不足为奇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校里由于升学压力,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也就在所难免了。其次,有些任课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并不深刻,认为自己所教学科不高考,学生学的再好也没用意义,导致厌教情绪和行为。再次,家长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也不是很重视。综上所述,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可是社会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要求却没有降低。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由于中高考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地考核门槛很低,这也导致了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要,或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举例来说,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很多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的一种状况就是,老师只顾着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的注意力也没有集中在教师身上。学生对于学习没有足够多的学习积极性,这和在学校集体中生活无法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也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时联系实际生活,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3.课堂不够生动。笔者通过对一些高中学生进行的访谈中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听讲后练习-教师指导成了每节信息技术课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难免让学生感到无聊甚至厌烦,从而进行别的行为:如打游戏、看视频、听音乐……
1.时代性。时代性是信息技术明显的特征。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显著的,信息的获取、处理方法的处理和更新都在增加,并且信息技术正处于高速的发展状态。
2.科学性。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科技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4.应用性。信息技术课程为应用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技能尤为重要。学生如何寻找、筛选、区分、使用、表达、创新,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不同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考虑的。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分析学习者特征,从而灵活设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具有的基础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个高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参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被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按照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积极探索的机会。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在生活在用到的学习经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应用的能力。
皮亚杰强调的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影响。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某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待特别的学生也要使用特别的学习方法。
本文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不完美,例如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不一,但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我们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者,应该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该理论,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