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模式下无锡精微绣“当代性”发展路径研究

2020-03-23 00:42王平善王安霞
关键词:当代性无锡刺绣

王平善 王安霞

2018年以来,随着国民全域旅游的不断升温,当前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及创意创新的融合备受关注。2018年7月DIICH非遗大数据平台推出的《2018中国互联网用户非遗认知与需求调研报告》显示,旅游是最受用户欢迎的非遗商业产品体验[1]。为了更好地聚焦美好生活,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大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这个趋势下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自200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已有13年时间,期间通过立法、设立“文化遗产日”等形式对包括无锡精微绣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保护,使当前的“非遗”能够以登记、展演等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迈入非遗保护的“‘非遗后’时代”[2]。在全球一体化、审美追求日趋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包括无锡精微绣在内的传统工艺美术,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借旅游产业解决好自身传承与发展问题,并且能够实现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继续“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

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可总结为“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的概念内涵[3],更准确地说是在遵循“非遗”核心价值不改变的前提下,是否可以通过改革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需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几千年文化和工艺的传承孕育了无数的工艺美术样式,今天统称的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也不能完全囊括。在如此门类纷繁、样式众多的工艺门类中,传统工艺美术是用物质材料创造艺术形象,用造型、构图、色彩、技巧等非物质文化元素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先民依据自身的生存环境,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和美化自然而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兼具审美意匠性,体现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对人类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各方面的美化”的艺术[4],是传统生活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产物,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脉”。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多元化社会人们可接触的生活用品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不再是古代传统家庭生活中以单一手工制品为主,更多的是批量化生产的现代化工业用品。“以西方科学为表征的机械文明几乎横扫一切,传统工艺美术从造物的主体地位逐渐沦落到街头卖艺的境地。”[5]传统工艺美术本身源于生活,传统的实用功能在现代化社会中被工业产品所取代,无法满足当代社会中普通大众对实用功能的需求,丢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成为“技艺不能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服务时,就转化成一种为人们精神服务的艺术品而存活于民间,存活于高雅文化之中。[6]

另一方面批量化生产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满足了工业化社会人们对产品数量和求新求异的时尚追求。传统工艺美术在创制的过程中,造物观念强调技艺在材料上的极致表现,故手工艺人往往不惜工本和时间,达到材珍艺巧、制作精致,追求产品品质的精巧与极致。当前人们在消费主义理念的影响上,在物品的使用和审美上不再追求物必坚固、意必吉祥、求全求美的造物需求,转而追求简约、实用、经济、美观的造型风格。这种审美观念和用物需求的变化,与“现代大机器工业生产的比照下,手工技艺性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2]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方式和造物理念,本身就是存在冲突的。

民众在当前多变的消费观念影响下,往往选择更贴近时尚、新奇美观、简约经济的现代化产品作为家庭生活的装饰器物。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艺美术无论是实用性还是审美性都与现代社会产生了偏差,自身与所生存的环境格格不入,成为了被保护的蕴含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文物”。(图1)

美国学者R.Ward提出“传统与现代并非势不两立而是共荣共生的”[7]。依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造物理念、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走到今天的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环境皆不同于历史传统的现状下,如何在新时代、新时尚的潮流中实现融合与提升使之重新被广大群众所认同,激发人们对传统器物和技艺的尊重与关怀,是如今面临的重大问题。“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当代的生活”[8],进行创新发展是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二、无锡精微绣的传统发展与定位

民间工艺从艺术方面来看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有必要从技术方面进行观察,指出民间工艺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精神”和“技艺”两个层面。传统无锡刺绣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表达对美好愿景和生活的祈求,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条件下,通过对日常用品的形态、质地和工艺进行装饰和改造的技艺。

图1 无锡精微绣实用功能(赵红育刺绣艺术馆)

(一)锡绣技艺渊源

无锡地区山灵水秀,刺绣艺术有相当漫长的历史。据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苑》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9]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年至前532年,当时吴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无锡梅村,这说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无锡刺绣就已用来装饰服饰,刺绣技艺已广为流传。到了明清时期,无锡刺绣进入发展的鼎盛期,涌现出了一批刺绣名家,推动并且繁荣了锡绣的发展。据清代《金匮县志》记载,在明代中叶无锡的堆纱刺绣针法是尤仲骥的妻子余氏为养育孤儿,以女红刺绣养家自给而创制的,绣品达到巧夺天工的效果,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当地人纷纷效仿学习她的技艺,非常流行,余氏成为最早被地方志记载的无锡刺绣艺人。

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绘画的兴盛和繁荣、艺术气息的不断积累使无锡刺绣出现分化,主要有以绣制山水花鸟主题的名人书画观赏绣和以绣制吉祥图案、宗教题材为主题的日用品刺绣。日用品刺绣主要以传统女红的手工日用品、零件小品为主,多见于鞋头、枕套、帐幔、椅垫、香包、花袋等,绣法上主要为传统锡绣绣法,如追求图案艺术装饰效果的“回文彩锦绣”(戳纱绣);以表现方、圆、菱形为主的挑花绣;以针脚整齐、排列平顺的列针绣等剌绣针法。书画观赏绣在无锡刺绣历史上称为“闺阁绣”,最早见于寓居无锡的刺绣艺术家丁佩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我国首部刺绣专著《绣谱》,闺阁绣本身就是细腻典雅、格调高古的观赏绣,所以对无锡刺绣向书画观赏性刺绣道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锡绣发展嬗变

在丁佩“闺阁绣”的影响下,无锡刺绣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刺绣艺人,有以擞和针西洋油画绣著称的华璂、华玙,有创制插针法装饰抒情画绣的吴毓芬,有锡山绣工会的李佩黻、李韵和、张应秀、王畹香、赵禄增、赵毓芸、陈少云等,他们对无锡书画观赏绣风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以西洋风景绣著称的华璂和以提倡画绣结合的李佩黻的锡山绣工会。

华璂被誉为无锡刺绣的改革家、创新家,《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曾指出:“华璂、华玙的绣品,名誉素著……乃研究有年,于经验上得绝大之进步,且善画,故其作尤超出寻常之上,实比湘绣、苏绣为优。”她的刺绣以现代写实风格的油画、水粉画为刺绣主体,在针法上运用列针和擞和针法、色线上采用多线绞合的手法打破传统刺绣追求平、匀、细、密的视觉感受,在今天看来与乱针绣的绣法样式是一致的。自由的针法、多变的线条使其作品呈现独特的风格和视觉美感,其与堂妹华玙合作的《山水绣件》作品在1910年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荣获金牌奖,为锡绣争得了荣誉。

锡山绣工会全称“锡山绣工传习会”,是1897年由刺绣技艺“几莫辨其为绣为绘,其技能之精微盖入于神”[10]的李佩黻和李韵和在华文川、华文汇兄弟的支持下创办的。锡山绣工会在画家王云轩、陈旧村的支持下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来指导创作,将民间刺绣工艺与国画理论结合,辅以擞和针、长针、缠针等手法,又吸取了“露香园顾绣”技法,开创了无锡刺绣具有文化气质、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书、画、绣结合的独特风格。在锡山绣工会的带动影响下,无锡市区的补公女学、振秀女学的女子学校也开设刺绣课程,“学者上百人”为推动无锡刺绣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无锡刺绣艺术水平快速上升,很快进入历史鼎盛期,在1910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1911年意大利的都灵世博会、1915年美国旧金山的巴拿马世博会等国内外各级赛事屡屡获奖,特别是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南洋劝业会上,华璂的风景绣《山水绣件》荣获金牌奖,其他获奖作品也多达几十件,形成了“锡绣盛称于世,不惟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的兴盛景象。

无锡刺绣自1927年开始日益衰落,主要原因在于不重视针法的研究和变革,造成绣品质量下降;战争原因也导致社会动荡、百业萧条,以书画绣著称的锡绣需求量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的指导下,地方政府通过开设研究机构和扩大销售渠道等方法调动刺绣艺人的积极性。无锡刺绣的主要传承单位是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和中华绣品厂,在整理了锡绣传统针法的基础上,于1981年创制出无锡精微绣,进行了新技法的探索。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和产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无锡刺绣逐渐式微,市场萎缩,特别是机绣、电脑绣的出现,直接冲击着这一传统手工业,致使传统刺绣艺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面临人散艺绝、传承无人的濒危境况。

图2 无锡精微绣传承发展

(三)无锡精微绣创新突破

进入21世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2006年无锡精微绣就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锡市在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挖掘整理无锡刺绣的艺术特色和传承体系,推出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无锡精微绣在无锡民间艺术博物馆设立了赵红育大师工作室,招收学徒、传授技艺。2007年4月无锡市文化管理中心与精微绣传人吴鸣文在薛福成故居建立“锡绣工作室”,招收学员。同时无锡精微绣传承人赵红育大师积极参加刺绣相关展览,先后受邀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记忆展演、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大展、2016吴风汉韵、精彩江苏——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2016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等展览。精湛的技艺、细腻的形象使无锡精微绣名扬海外,其传承与发展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无锡本土的工艺文明。(图2)

纵观传统无锡刺绣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最早史料记载的吴人“绣衣”“锦衣”、明代余氏创制的堆纱刺绣,还是清末的商品化刺绣,首先强调的都是实用功能,其次才是装饰、形态等审美功能。家居绣品的实用性和追求审美的欣赏性往往是互利互生,紧密相连的,是无锡刺绣得以发展到今天的坚实基础,也是无锡刺绣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传统无锡刺绣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其行业有了发展的坚实基础,成为无锡工艺美术的代表。实用性和欣赏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色定位是传统无锡刺绣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延续至今的重要因素,是非遗当代角色定位的重要参考思路。

三、文旅融合模式下无锡精微绣当代定位

按照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关于“非遗”的保护范围与研究领域,无锡精微绣应属于第五条传统手工艺技能类;无锡市1989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实行保护条例》的第八条中指出无锡精微绣(锡绣)属于无锡传统工艺美术范畴。可见无锡精微绣既有传统工艺美术的属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是双重身份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类。

无锡精微绣作为传统手工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典型的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以刺绣所使用的丝线、绣底、绣针所构建的物质性和绣制无锡刺绣所需的经验、实践、创意和技能等精神性的特质。这种物质性和精神性“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同时无锡精微绣是“与表演艺术类、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开发比较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1]。通过民俗旅游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早已有之。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来:“旅游业在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受益,而这些资源正是这个产业的核心”,这进一步证明旅游业与非遗保护是互惠共赢的;“本土性的传统文化不再是与当今无关的遗留物,而是一种再造当今文化的资源”,这表明传统手工艺作为本土性的传统文化,是可以与当前的现代化结合,实现自身技艺和生产方式的传承和改造的。非遗和旅游的结合既有利于旅游的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在强调非遗“活态传承”的今天,“非遗本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古人刻意制造出来的艺术品”,已经成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共识。

(一)艺术精品化

清丽雅洁的无锡精微绣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无锡传统高端工艺美术品,也是无锡民众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和依托。

在当前的语境下,无锡精微绣传承人应充分挖掘非遗本身的技艺性和意向性,通过与书画紧密结合,表现蕴含淡雅清丽、崇文尚礼的地域文化特征的视觉元素,达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艺术精品化。另一方面,全社会对传统工艺美术文化艺术价值的肯定和认识,国家层面不断增强的激励保护和市场层面的认同消费,促使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有动力和欲望传承、创新自己掌握的技艺,作品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大大增加,让无锡精微绣跻身高端艺术品范畴的同时,刺绣艺术大师自身也实现了身份的认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相继成为工艺美术大师。

无锡精微绣艺术精品化的去向和定位是收藏和鉴赏,这就决定了其艺术性和手工性必须是创新和发展的。要求刺绣艺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须倾注真切的情感和秉持严谨的生产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审美需求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创意设计能力和手工制作水平,以此制作高附加值的艺术精品赢得市场。市场的良性发展和互动又能助推无锡精微绣不断完善自身的艺术内涵和人文价值。艺术属性的提升使无锡精微绣始终“以历史文化保持者的角色成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忆和象征,以手工艺艺术和文化的独特形态自立于以现代设计为主体的科技文明之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图3 无锡精微绣当代定位

(二)工艺日用化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以无锡精微绣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经历了刺绣产品出口转外汇阶段、刺绣艺人“大师”身份消费阶段和呼唤非遗功能性回归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因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等复杂因素的改变而影响无锡精微绣的传承和发展。如在2013年前后,在受到经济形势严峻等复杂因素的制约,传统刺绣行业面临新一轮挑战,艺术品的“身份”逐渐淡化,更多的开始强调作品的功能以及质量,代表着人们的眼光开始关注艺术品本身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立足于时代的生活是工艺美术从历史走到现在以及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根本所在。”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强调是无锡精微绣对生活的本能回归,是避免出现“人亡艺绝”局面的关键。当然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为生活实用而造物”,而是根据当前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结合区域的历史与文化,将传统与流行时尚相结合,设计生产出适用于现代新生活的日用品。同时强调创新,避免同质化竞争,结合国家经济调整的新常态,在新形势下向前发展,使传统工艺美术日用化成为一种新的消费热点和趋势,从而实现无锡精微绣生活艺术化、工艺日用化的回归。

(三)创意现代化

在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今天,通过对无锡本土“非遗”无锡精微绣视觉符号和技艺的研究,将其与无锡传统地标文化元素、饮食文化元素、民俗文化元素和语言文化元素相结合,用现代品牌设计理念,打造和推广无锡精微绣非物质文化旅游品牌。

同时借助传统无锡精微绣视觉符号所提供的多样文化元素和形式,运用提炼概括、打散再构、借形开新等创新方法设计图形,设计整合无锡精微绣本土特色文创产品,借现代图形唤起人们地域文化情感的回归,为完善无锡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宣传探索出新的路径,实现本土“非遗”和现代设计的双向共赢。(图3)

在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今天,非遗和文创的设计研究从早期的物质形态向非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纵深发展。作为无锡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无锡精微绣所展现的精细、柔美的视觉元素特征和蕴含祈吉求佑、精巧工细的文化意象反映了无锡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方文化特色,体现技艺文化时代感的同时,向世人展示其标志性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不同地域、不同习俗和不同价值观等多重因素并存的新的文化环境下,今天的无锡精微绣也应该以“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亦是一种适应性,是对当代社会和生活的适应”[2]为视角,通过继承和创新原有的刺绣工艺、刺绣题材等方式,借鉴文旅融合大发展的趋势,努力塑造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使其成为当代人寻求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象征物从而进入当代人的生活,解决新形势下自身当代发展方向的问题。

猜你喜欢
当代性无锡刺绣
无锡一棉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清新唯美的刺绣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工业备忘录》创作谈
新工笔绘画中色彩的当代性
论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