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分别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项目技术部主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总编室主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是对整个传媒行业提出的前沿性要求。为应对新形势、新趋势,新华社以新媒体中心为试点单位,探索“智能化编辑部”的建设与发展,是新华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全面提升全媒编辑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
智能化编辑部中的“智能化”三个字直接鲜明地解释了同传统编辑部区别的根本所在。智能化编辑部是新华社新闻生产的创新型阵地,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记者编辑生产的转向与升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和人机协作,探索人机共存的合理方案。该平台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以大幅提高生产传播效率为重点,核心工作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新闻生产全流程,实现媒体与科技基因的融合。
以智能化编辑部的发展为依托,新华社计划打造人工智能新闻应用场景生态,建设全媒体的新方向,为媒体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范本,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模型。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大新闻机构的宠儿。Lynx Insight 程序帮助路透社记者挖掘大数据;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 已被用来报道选举和体育赛事;杜克大学记者实验室的Claim Buster 则可以辅助记者进行事实核查。如此的案例不胜枚举,世界媒体都在围绕前沿技术开展研究,研发创新型产品和智能化工具,解决报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国内各大媒体相继构建了融媒体业务,尚未形成突出竞争力。重视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技术架构,实现整体运营平台智能化再造,建立真正面向未来的融合媒体生产模式,持续生产并输出优质、专业的内容,方为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智能+”概念,成为“互联网+”的进阶版。人工智能即将、或者说正在重塑新闻传播链条。事实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传播全流程相结合,其应用场景和想象空间非常广阔。例如,在新闻的采集环节帮助记者编辑快速识别事件线索、获取一手材料,判断舆情走向,提升采集环节的精准和高效;在加工环节实现内容的机器自动化生产,催生出MGC(机器生产内容)等生产模式;在传播环节,5G 网络及智能终端设备形成“万物互联”的传播格局,并可以通过生物传感等智能技术对稿件的影响力进行量化反馈评估等。
人工智能的本质在于用自动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未来已来,与人工智能实现更好协作的人将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媒体实现见所未见、能所未能。新华社基于已有的智能化优势,在智能化编辑部全流程嵌入“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现场云等智能生产技术,全面推进智能技术应用,搭建具备丰富体验场景和交互手段的传播终端平台,打造全息化、个性化、垂直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媒体内容产品。实现了一体化指挥、多环节协同、多终端分发,推动技术建设与内容建设深度融合,实现了多元化的落地成果。
2017 年12 月,新华社发布中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生产加工平台“媒体大脑”,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各环节的8 项产品和功能;之后,推出了“媒体大脑2.0 版”——MAGIC 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打造新闻智能生产流水线;2019 年8 月,推出自主研发的25 款媒体机器人,用智能化的技术、媒体机器人可以解决新闻生产过程中的痛点,更快更好地采集并处理新闻资源。
AI 技术的赋能加持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媒体在工作效率、内容质量、传播精准程度、受众个性化需求等多方面发展陷入瓶颈的问题,在智能化视频生产中,对新闻行业的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数据进行深度的分析整理,探索对于海量多媒体数据的自动化分类、标签发现、长尾数据迁移学习等问题,形成对媒体数据的有效整理。在此基础上,对图像/文本自动转换,视频素材的智能拼接,金融、体育、突发事件、会议等不同垂直场景的短视频进行自动化生产。
2018 年11 月,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它是运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克隆”出与真人主播拥有同样播报能力的“分身”,在全球AI 合成领域和新闻领域均开创了先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CNN、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以多种形式进行了报道。“AI 合成主播”是通过提取真人主播新闻播报视频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运用语音、唇形、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联合建模训练而成。该项技术可以将所输入的文本自动生成相应内容的视频,并确保视频中音频和表情、唇动保持自然一致,展现与真人主播无异的信息传达效果。
作为新华社的新员工,“AI 合成主播”上线后立即投入到新闻报道中并实现量产,为受众带来权威、及时、准确的中英文新闻资讯,至今已发稿6000余条,累计时长达15000 多分钟,参与了包括2019 年两会、世界互联网大会、进博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要报道。“AI 合成主播”可以在日常报道中提升电视新闻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还可以在突发报道中快速生成新闻视频,提高报道时效和质量,“AI合成主播”在不同的新闻场景运用中都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这些报道充分结合图片、视频、文字、动漫等元素,生产出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读性强的融媒体新闻产品。
现场云是新华社发起,与主流媒体和党政机构共建共享的互联网平台,通过现场云采编发全流程在线生产系统,记者只需一台手机就可实现素材采集和同步回传,后方编辑部可实时进行在线编辑和播发,从而大大增强报道的全时性和即时性。提供包括云直播、一键转稿、在线协同生产、长文章审核、素材库、图片生产线以及H5 生产线等功能。目前已入驻3700多家协作机构,成为全国最大的移动在线生产传播平台和新闻短视频汇聚分发平台。
现场云通过汇聚权威、专业新闻采编力量,以互联网的产品和运营模式,联合媒体、协助媒体,共同提升传播力、影响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基于现场云平台的新闻素材内容,进一步增强媒体行业的知识图谱建设。
基于媒体行业的特征,结合媒体新业态、新特征、新要求,以模型为核心,基于数据,利用深度神经网络、NLP框架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相关的各类数据输入源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处理,实现可远程调用的实体抽取、关系抽取和属性抽取等算法服务接口能力,服务媒体业务场景。
新一轮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和“5G 传输”双核驱动为特征,5G 的应用场景需要进一步拓展,以满足传媒行业应用需求的定制化。智能化编辑部的建设持续产出了高水平的5G新媒体科研成果和优质数字内容产品。
在2019 年全国两会上,进行了首次5G 手机全链条直播,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对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进行了5G 直播报道,由5G 手机拍摄,5G 手机借助5G 网络实时传输,5G 手机在5G 网络环境下即时呈现。同时尝试了5G 全息多时空异地访谈,千里之外的嘉宾通过5G 全息技术与现场主持上演了真实版的“面对面”交流,开创了多时空远程采访的先河。
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各类媒体都在加快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步伐。转型的过程,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传统新闻生产平台都在思考几乎相同的问题:技术在新闻核心生产力上扮演什么角色?下一代媒体形态什么样?未来的媒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新素质?相关从业者必须成为人工智能专家吗?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都积极尝试,探索答案。近年来,新华社持续追踪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成果,创造性地研发新闻应用场景,初步形成全流程技术创新体系,包括智能技术体系、智能产品体系、智能硬件体系、数据支撑体系和机制制度体系。
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需多层次发挥作用,帮助媒体突破融合发展瓶颈。智能化编辑部是主流媒体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充分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态的影响,着力探索人工智能与新闻场景的深度融合,是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战略之举。
未来,传媒行业将长久面临着严峻考验,优秀的记者编辑可以不是人工智能行业专家,但一定要知道怎样将人工智能和新闻应用结合起来,打造好的场景,将技术为我所用,让“AI合成主播”这类人工智能新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新闻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