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2020-03-22 12:02杨江波韩婉诗李建宏杨易平何仕超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1期
关键词:乳源爬行动物生境

杨江波,韩婉诗,李建宏,杨易平,何仕超

(1.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260;2.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广东 韶关 512000)

广东南岭地区一直是国内外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在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研究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如黎振昌等1995发表的《广东省龙潭角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1],黎振昌等1996发表的《广东省大东山两栖爬行动物》[2],庞雄飞2003主编出版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硏究》[3],龚世平等发表的乐东蟾蜍Qiongbufoledongensis[4]、饰纹小头蛇Oligodonornatus[5]、黑带腹链蛇Hebiusbitaeniatum[6]、莽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mangshanensis[7]的新记录,皱发生2018主编出版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硏究》[8]等。紧邻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建设较早、规划较为完整的一块区域,其范围囊括南水湖(南水水库)及其周边第一层山脊,整体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公园生境类型复杂多样,既有沼泽、河流、湖泊组成的湿地生境,又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组成的山地森林生境,还有农田、果园、村落形成的人为干扰生境。2014年受乳源瑶族自治县林业局委托,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对该湿地公园进行了一次短期的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共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9种,爬行动物2目11科33种(不含入侵物种)。与周边区域相比,历史上针对南水湖湿地公园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一直缺乏,特此进行本次专项调查研究。

1 自然概况

广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城西的东坪镇境内,地处113°08′01″~113°12′30″E,24°39′45″~24°58′57″N,总面积6 283.7 hm2,其中湿地面积4010.2 hm2,湿地面积占南水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3.82%,而不含泛滥地的陆地面积仅占湿地公园的36.18%。湿地公园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足,冷暖交替明显,降雨量多年维持在1 700~2 100 mm,年均温19 ℃,极端低温-4.5℃,极端高温36.9℃。由于湿地公园地理位置特殊,湿地与森林资源并存,孕育了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有维管植物177科585属983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168科536属897种,栽培植物44科72属86种[9]。丰富的生境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各类群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于2016—2018年每年的4月、7月和10月3个月进行野外调查,累计调查天数40d。每日的调查时间根据两栖爬行动物的活动节律设置,白天:7∶30—17∶30;晚上:19∶30—24∶00。结合湿地公园的地形、地貌及生境特点,选择8条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线。样线长1.5~3 km不等,左右宽度5 m,样线彼此间的直线距离不小于500 m。进行样线调查时,仔细寻找,特别留意溪沟、水潭等小生境,行走速度控制在2 km/h左右。收集数据包括物种种类、数量、各类环境因子及影像资料,并对部分难以辨认的物种进行标本采集,以备鉴定。访问调查时,收集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的文献资料,整理出部分特征鲜明的两爬物种照片,并向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和周边村民展示,初步了解该区域可能出现的两栖爬行动物;同时对湿地公园周边农贸市场、农庄餐馆进行调研,以调查部分食用、贸易较为普遍、偷猎较为严重的两栖爬行类物种。

2.2 分析鉴定

结合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数据,将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可遇见性逐级划分:1~3只(条)为稀少,4~8只(条)为偶见,8只(条)以上为常见。

两栖类物种鉴定主要参考《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10]、“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2019[11];爬行类物种鉴定主要参考《中国动物志(爬行纲 第二卷 有鳞目 蜥蜴亚目)》[12]、《中国蛇类(上)》[13]、《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14]。物种区系组成主要参考《中国动物地理》[15]。

3 物种组成

3.1 物种多样性

迄今,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3目21科74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7科21种,爬行动物2目14科53种。两栖类全为无尾目种类,包括蟾蜍科2种、雨蛙科1种、蛙科7种、叉舌蛙科4种、树蛙科2种、姬蛙科5种。爬行类龟鳖目有3科3种,包括鳖科1种、平胸龟科1种,地龟科1种;有鳞目蜥蜴亚目有4科17种,包括壁虎科3种、鬣蜥科2种、蜥蜴科4种、石龙子科8种;有鳞目蛇亚目有8科33种,包括盲蛇科1种、蚺科1种、闪鳞蛇科1种、游蛇科19种、水蛇科2种、鳗形蛇科1种、眼镜蛇科3种、蝰科5种。另外,调查记录到的红耳龟Trachemysscriptaelegans及蛇鳄龟Chelydraserpentina属于外来入侵物种,不列入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名录。

本次调查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新记录34种:其中两栖类新记录种包括长肢林蛙Ranalongicrus、弹琴蛙Nidiranaadenopleura、竹叶蛙Bamburanaversabilis、华南湍蛙Amolopsricketti、棘胸蛙Quasipaaspinosa等12种;爬行类新记录种包括平胸龟Platysternonmegacephalum、丽棘蜥Acanthosauralepidogaster、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光蜥Ateuchosauruschinensis、宁波滑蜥Scincellamodesta、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hainanensis、黑眉晨蛇Orthriophistaeniurus、白头蝰Azemiopskharini等22种(表1)。

3.2 种群数量等级

在种群数量方面较稀少的物种有长肢林蛙、棘胸蛙、平胸龟、乌龟、北部湾蜓蜥Sphenomorphustonkinensis、蟒Pythonbivittatus、颈棱蛇Macropisthodonrudis、白头蝰等25种,约占湿地公园两栖爬行类物种总数的33.8%。常见物种有黑眶蟾蜍Duttaphrynusmelanostictus、中国雨蛙Hylachinensis、沼蛙Boulengeranaguentheri、泽陆蛙Fejervaryamultistriata、大树蛙Rhacophorusdennysi、粗皮姬蛙Microhylabutleri、中国壁虎Gekkochinensis、中国石龙子Plestiodonchinensis、红脖颈槽蛇Rhabdophissubminiatus、紫沙蛇Psammodynastespulverulentus、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等23种,约占湿地公园两栖爬行类物种总数的31.1%。其余26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中等。

表1 广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名录

续表1

续表1

注:“*”:中国特有种; a:S.华南区物种,C-S.华中—华南区物种,O-W.东洋界广布种,W.广布种;b:+.稀少,+ +.偶见,+ + +.常见; c: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Ⅱ.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S.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16]:EN.濒危、VU.易危、NT.近危; e:R.文献资料(2014年广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报告),I.走访调查,F.野外调查。

3.3 区系组成

湿地公园除中华蟾蜍指名亚种为广布种外,其余20种两栖动物均为东洋界物种,其中华南区物种2种,约占9.5%;华中—华南区共有种9种,约占物种总数的42.9%;东洋界广布种9种,约占42.9%。可见该湿地公园的两栖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性质,华中—华南区共有种及东洋界广布种占优势。

在所记录的53种爬行动物中有6种为广布种,其余47种均为东洋界物种,其中华南区物种3种,约占物种总数的5.7%;华中—华南区共有种32种,约占60.4%;东洋界广布种12种,约占22.6%。湿地公园的爬行动物区系成分以东洋界为主体,且东洋界华中—华南区共有种占比最多,体现出显著的中亚热带区系特点。

3.4 生态分布

湿地公园生境多样性丰富,为两栖爬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本研究根据湿地公园不同生境的组成特点及分布状况,将调查样线所涵盖的生境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农耕地和山地森林。农耕地地带以村落、水田、果园、沼泽湿地等生境类型为主,常见物种有:黑眶蟾蜍、中国雨蛙、沼蛙、泽陆蛙、斑腿泛树蛙、粗皮姬蛙、饰纹姬蛙、花姬蛙、原尾蜥虎、蹼趾蜥虎、古氏草蜥、中国石龙子、草腹链蛇、红脖颈槽蛇等。山地森林是湿地公园陆域生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草丛、溪流、公路等多种生境类型,集中分布的物种有:黑眶蟾蜍、沼蛙、长肢林蛙、竹叶蛙、丽棘蜥、股鳞蜓蜥、海南闪鳞蛇、翠青蛇、紫沙蛇、眼镜王蛇、白头蝰等。

3.5 珍稀濒危保护物种

在湿地公园内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为蟒;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为虎纹蛙。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种,包括沼蛙、棘胸蛙、平胸龟。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有9种,其中竹叶蛙属于近危(NT)等级;长肢林蛙、棘胸蛙、中华鳖、蟒、舟山眼镜蛇、眼镜王蛇属于易危(VU)等级;平胸龟、乌龟属于濒危(EN)等级。

4 讨论与保护建议

广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紧邻广东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具有较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相关研究非常匮乏。为解决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滞后问题,特此开展本次专项调查。目前湿地公园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74种,其中两栖类从2014年调查记录的9种增加至21种,爬行类从2014年调查记录的33种增加至53种。根据野外调查及走访调查数据,结合相关文献信息发现,湿地公园原有的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存在些许问题,本研究认为花龟Mremyssinensis、三索蛇Coelognathusradiatus疑是放生物种,本文暂不列入湿地公园两栖爬行物种名录。

与湿地公园以往数据相比,本次调查到的两栖爬行动物新记录种达34种,占该区域两爬物种总数的45.9%,可见,随着监测调查工作的推进,湿地公园的隐存物种将不断被发现。通过图片辨认,当地居民认为湿地公园可能还存在部分物种,如眼斑水龟Sacaliabealei、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hainanus、福清链蛇Lycodonfutsingensis、赤链华游蛇Sinonatrixannularis、中国钝头蛇Pareaschinensis。对无专业分类基础的民众而言,上述物种极易与其他相似种混淆,存在与否很难确认,有待进一步调查。此外,有3种爬行动物(钝尾两头蛇Tropidophorushainanus、乌梢蛇Ptyasdhumnades、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在文献资料有记载,但在本次调查中尚未发现,究其原因可能是该类群种群数量稀少,野外难以遇见,加之调查时间与强度仍较有局限。

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本次调查共发现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物11种,体现了湿地公园两栖爬行类较为重要的保育价值。虽然湿地公园的建立对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长期以来园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仍面临着较大威胁。湿地公园周边村庄错落,禽畜养殖非常普遍,在园区山林内存在数个鸡、鸭、羊的养殖点,对周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直接威胁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的栖息繁衍。为连接湿地公园周边村镇,园区内公路众多,特别是环湖公路车辆来往频繁,两栖爬行动物路杀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春季(繁殖高峰期)和秋季(觅食活动高峰期),导致部分物种数量锐减。另外,调查发现南水湖存在人为放生红耳龟及蛇鳄龟现象,且经过3年的监测发现,红耳龟已在南水湖形成了稳定种群。红耳龟是极具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17],盲目放生是导致其入侵扩散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相关入侵防护及治理工作。

根据3年所得调查数据,结合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在两栖爬动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保护管理建议。

1)加强自然栖息地保护工作,规范周边村民的养禽放牧行为,严厉禁止在湿地公园范围内散养禽畜。

2)加强被破坏生境的恢复工作,规范农耕开垦行为,对园区内违规的果园、农田依法取缔,恢复原有生境。

3)加强对园区内重点区域——环湖公路的巡护力度,设立相关警示牌,提醒来往车辆控制车速,注意避让公路上出没的两栖爬行动物。

4)持续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的调查工作,建立科学系统的动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珍稀濒危物种开展专项调查研究。

5)加强外来物种防控治理工作,积极开展相关知识的科普活动,加大巡逻力度,严格执法,杜绝乱放生现象。

6)有针对性地提升在职人员的野生动物相关专业知识,组建富有即战力的调查监测队伍。

致谢: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张木、彭秋燕、黄宇亮及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源南水湖湿地公园管理处的李茂文、丘书易、邹文礼等同志对野外调查工作给予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乳源爬行动物生境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动物吉尼斯——爬行动物之最
东方红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渔舟唱晚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侗族情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君临天下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