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视角下狄更斯的《双城记》

2020-03-21 15:08:12李艳红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侯爵尼特双城记

李艳红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关键字:人道主义;狄更斯;《双城记》

《双城记》出版于1859年,主要阐述19世纪英国的实际社会状况。小说中对不同阶级人物形象的描绘,体现出了狄更斯的博爱思想,以及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向往和憧憬。他的化解仇恨应赋予更多爱的观点,体现出人道主义的浪漫色彩。

一、狄更斯与《双城记》

狄更斯从小生活在窘迫的家庭环境中,家里一贫如洗并面临着高额债务,因无力还债全家不得已搬到伦敦生活。家庭贫困的生活环境对他造成了很大影响,他对贫苦劳动人民、无依无靠的儿童以及各种低阶层的人们都充满同情。狄更斯在作品中详细阐述了英国那个时期的实际状况,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许多罪恶。狄更斯的所有作品,均围绕对英国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不仅非常具有宽度,同时也较为深入,是英国学术界独有的。

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双城记》同样是创作于英国资本经济发展时期。人民受到资本主义的欺压和剥削,生活艰苦且暗无天日。事实上,通过“宪章运动”,狄更斯便已经对英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有了深度了解,人民对制度的不满,对革命的负面情绪仿佛随时爆发。[1]

二、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一)梅尼特

《双城记》中,梅尼特是狄更斯的描写中坚持人道主义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梅尼特前往侯爵家看诊,亲眼看到一个漂亮农妇被人残害致死,他知道了侯爵兄弟的罪行,侯爵兄弟重金收买被梅尼特拒绝,他向朝廷告发了侯爵兄弟的罪行。然而梅尼特的控告信被侯爵兄弟买回,同时梅尼特还被送入巴士底监狱,没有经过任何的审判便被关了18年。待梅尼特出狱时,已经是一位没有意识存在的精神障碍的老人,他只能下意识地接受别人的指令。后来他被女儿露茜接回英国,女儿一直坚持陪伴与呵护,逐渐使梅尼特恢复意识和记忆。然而女儿却爱上了代尔那,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最后梅尼特还是选择接受了他们的婚姻,在女儿婚后梅尼特再度失忆。狄更斯极其详细地描述了梅尼特的痛苦和矛盾,以及他再度精神失常的情境,每一处细节都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在后来的情节中,代尔那被判处死刑,梅尼特最终还是选择释怀侯爵兄弟,并解救了代尔那。狄更斯在评价梅尼特时这样说道:“他是个超然局外的、沉默寡言的、富于同情的人,医院和监狱都少不了他,无论对杀人犯还是牺牲品,他都是一视同仁地施展他的医术。”狄更斯通过对梅尼特的描写,深刻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

(二)露茜

露茜在狄更斯笔下是一个博爱的人物形象,她对每一个人都那么真挚和真诚,与所有人都友善相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被迫害,露茜选择用爱化解仇恨,对待他人永远温暖善良。当她知道父亲即将出狱时,她激动到几乎昏厥,立即决定要接父亲到英国安享晚年。不仅仅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她对待每一个人都温暖善良,她曾帮助卡尔登化解自暴自弃的情绪,用温暖感化了卡尔登,给予了卡尔登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面对被关进监狱的丈夫,她不顾一切想要帮助丈夫获救。狄更斯通过露茜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用温暖、善良去关怀他人。[2]

(三)代尔那

代尔那是贵族阶级中的反叛者,该人物形象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代尔那对家族的过错,处于深深痛苦和愧疚中,他拒绝了权利和地位,选择独自到英国生活。他面对权利与地位毫不动摇,充分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崇高人道主义精神。事实上,在大革命爆发前,代尔那曾提出过减轻赋税,在狄更斯的描写中,代尔那从未压迫、关押过人,放弃了本属于他的权利和地位,来到了一个不会对他有一丝偏袒的地方,并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在代尔那被宣判死刑时,他心中始终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的妻子与年幼的女儿。

最终狄更斯为代尔那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结局,代尔那始终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一片净土,并愤恨不公,始终为追求自己心中的人道主义,不惜放弃自己的一切抵抗贵族阶级,也进一步深化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卡尔登

卡尔登是一名年轻律师,他与梅尼特家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他拥有过人的智慧,以及让旁人羡慕的才学,然而他生活的社会,权利与金钱交易的普遍化,使卡尔登的生存和发展越发艰难。直到遇到露茜,卡尔登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虽然对生活深度绝望,但是一颗爱的种子始终埋在他心里。也正是因为这份爱,卡尔登愿意不顾一切地付出。最终他救了代尔那,自己上了断头台,用自己的生命抵挡了横暴力量。卡尔登愿意不惜一切,正是因为他觉得只有梅尼特、露茜、代尔那这样善良的人,才能使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3]狄更斯曾坦言卡尔登这个人物形象使他无比兴奋,同时也深受感动。在《双城记》中卡尔登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仿佛黑夜中的一颗星,所有人在与他相比时都微不足道了。

三、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深切同情劳苦人民

狄更斯生活的时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民生活极其艰苦,然而造成这种局面的祸首则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平民无力反抗和斗争。在《双城记》中,狄更斯详细描写了阶级之间的对比,人民之所以生活贫苦,均是因为受到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充满仇恨。这种让人无法承受的压迫更多是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压迫。人道主义理念最基本的,便是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狄更斯对劳苦人民、被欺压的百姓深深同情,对上层阶级充满愤恨,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反对暴力压制一切

《双城记》中狄更斯全面讲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真实情况,在革命成功后,狄更斯更是激动万分,然而在革命不断深入发展后,狄更斯却陷入了矛盾之中,这一点在《双城记》中也体现了出来。

狄更斯笔下的得伐石太太,被描述成了一个复仇者。革命初期得伐石太太始终处于一线,她认为女性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则是通过暴力的途径。得伐石太太这样的思想使她逐渐失去了理智,最终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无法回头。充分体现出暴力背景下人性会失去基本的理智,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抑,这样的描写从侧面阐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作用。

(三)爱是人道主义的根本

面对当时的现实情况,狄更斯深知阶级调和的方式无法真正化解阶级矛盾。基于这样的背景,狄更斯提出了人道主义精神——爱,而作者笔下的卡尔登则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对卡尔登一生的描述,体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宗教思想,狄更斯逐渐发生了认知的转变,狄更斯将人物刻画成博爱的形象,期望通过人道主义精神,唤醒人们心中的那一片净土。通过信仰化解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双城记》中人道主义的精髓所在。

狄更斯所处的复杂社会背景,没有磨灭他心中的爱和善良。他愤恨上层阶级,并反对暴力压制一切。他通过《双城记》阐述了阶级矛盾的缓解方式,他深深同情劳苦大众,这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与19世纪的人道主义思想相契合,这具有进步意义。

猜你喜欢
侯爵尼特双城记
鼻子
读者(2022年1期)2021-12-09 19:13:06
浅论《染血之室》中的意象
喂靴子吃饭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本菲卡SLBENFICA
足球俱乐部(2016年3期)2016-09-22 06:40:27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2
东汉列侯推恩分封问题辨正
——东汉侯爵继承制度研究之一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07-18 12:08:45
接力棒
环球时报(2009-01-09)2009-01-09 10:28:11
拆迁双城记
南风窗(2003年2期)2003-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