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开篇即说:“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一个物种的消失往往和过度的不当的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近日“长江白鲟消失”事件成为热点而上了热搜。
2020年到来了,但长江白鲟没有等到,被宣布灭绝。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后,又一个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珍稀生物。长江白鲟或许真的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
白鲟是长江中的“活化石”。白鲟已存在1.5亿年之久,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相比白鱀豚、江豚、中华鲟等“明星物种”,长江白鲟不那么出名。它灭绝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感慨与白鲟“初见就是永别”。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白鲟,被称为“水中老虎”,属于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白鲟这一劫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显得极为珍贵,有“中国淡水鱼之王”及“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是2003年,跟踪一条白鲟,希望找到产卵场,开展人工繁殖,但最终跟丢。人工繁殖技术已很成熟,但它未再现身,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国特有物种长江白鲟已经灭绝。结论其实延迟了10多年。根据这些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长江白鲟的灭绝时间应在2005-2010年之间。它曾游入了不朽的《诗经》和中国民谣、传说里,连周朝的祭祀礼都提到过它。但在公元20世纪,面对人类日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被高大的水坝挡住,被孔洞越来越细的渔网拦下,最终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停止了游动。
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物种的多样性;发展的方程式;气候失律现象;生态伦理意识。
思维着力点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包括升级的“硬需要”,也包括新生的“软需求”,其中就包括人民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
思维着力点2: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发生世界性恶化的时代,近百年来几乎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与人类活动不无关系。长江食物链顶端的一个物种消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很可能打破生态系统原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平衡状态。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对人类将是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物种的消亡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反过来环境的恶化也会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思维着力点3:儒家讲究“天人合一”,提倡回归到自我节制的道德生活中,以此实现挽救地球和人类自己的目标。将儒学天人境界和生态结合起来,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意义。即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是和谐统一的辩证运动,社会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思维着力点4:后全球化时代,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无节制的伐木,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会被完全破坏。大量的废水和化学废料被排放到水体和土壤里,破坏整个生物圈。外来生物入侵,大量的外来物种被带到某一个地区,它们没有天敌,而且会不断捕食当地物种,这造成了当地生物的死亡。建立生态理解、伦理意识和有责任感的土地管理迫在眉睫。
思维着力点5:科学把握、妥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设生态文明,既不能追求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追求一切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共生。
思维着力点6:人类社会近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作用于自然,造成气候失律现象严重。从伦理学角度反思气候失律,应该将人类的长远发展和共同利益放在个人权利之前,人类应该遵循“限度生存”的法则,一方面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另一方面应对个人偏好和生活方式施以节制,甚至对其进行“再道德化”,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到并愿意过一种有限度的生活。
思维着力点7:对于环境问题,每一个公民都是利益相关者。人类要进行有效有序合理的生产方式,环境保护必须纳入发展的方程式,方程式的左边和右边必须相等。
思维着力点8:要实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立法。只有立法,国家的环境政策才能得以执行。要引导人类正视自己的行为给其他物种带来的影响,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敬畏生命,尊重规律,回归自然。
思维着力点9:保护生态环境,实则是在保护我们自己。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来自太空的各种威胁,到那时作为高等物种的人类能否躲过这一劫难?也许将来某一天,人类自身也会成为濒危动物。
长江白鲟给人类的一封告别信
亲爱的人类小朋友:
2020年好!
请允许我们这样称呼你们,毕竟我们已经在这颗星球上存在了一亿五千万年,我们曾与陆地霸主恐龙水路并肩,躲过了第四纪冰期,见证了人类的诞生和崛起。
只是,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想到直到2020年1月3日,你们才彻底接受我们已经不在的消息。这份惋惜,何尝不是我们的留恋。
今天,听说我们在你们的朋友圈里刷了屏,还上了热搜。值此新年之际,让你们看到这么一条坏消息,实在抱歉。
有网友说,“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是的,很遗憾,我们上一次见面,还要追溯到2003年。
当时我们的一位小姐妹在四川宜宾南溪县被捕获,后来得到人类专家救助,在2003年的大年初一被放生。感谢致力于保护我们的专家学者的努力,只是生存太艰难了,环境太恶劣了,我们太累了。
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曾经非常熟悉,并息息相关。
四川的渔民,形容我们是“千斤腊子万斤象”里的“象”。我们身材修长个头大,你们喜欢叫我们“水中老虎”“淡水鱼之王”。
大约三千年前,我们还是比较常见的鱼类,是你们餐桌上肥美的河鲜,是祭祀用品。
诗经里的《周颂·潜》记载道,“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其中这“鲔”,便指的是我们;鳣,指的是我们的族兄中华鲟,也就是渔民俗称的“腊子”。
你们可能想不到的是,那个时候,“漆沮”也就是现在的渭河以北的两条河流,竟然也有我族的身影。
不过,你们人类真的是太强大了,从最初的采集者,到后来的农耕者,再到后来的工业文明,你们的每一次飞跃,都让我们赞叹不已,但也让我们万分恐惧。
你们当中的一位有趣的历史学家,写过一本《人类简史》,其中提到,人类的发迹史,就是一部其他动物的灭绝史。
在30万年前,人类当中的直立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就已经超越其他物种,获得非凡智慧。但到了7万年前,智人一族,竟也灭绝了其他人类物种。
而如今,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我们不想再看到我们的近族,如中华鲟、达氏鲟步我们的后尘。
前不久,那则“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90%以上”的消息传来,还让我们无法安息。
我们真的留恋这颗星球,正如你们留恋自己的家乡一样。
大约30年前,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江段,我们还曾不时相见。我们有时是在渔网里拼命挣扎,有时是在水泥堤坝上使劲拍打,我们试图用生命提醒你们我们的存在以及生存的途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曾看着你们的大诗人从头顶飘过,吟下诗篇。逝者如长江,没想到,这里成了我们最后的坟场。
幸而,我们已经听到,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通告,长江将实施十年禁渔计划。这对我们那些幸存的同族,算是慰藉了。
我们走后,世界上便只剩下了一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在大洋的彼岸,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听说在伊利湖里也几乎找不到了,希望你们善待它们。
以后,我们就只能在博物馆里相见了。希望我们的遗体能够时时提醒你们:人类不可能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你们需要陪伴,需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颗星球,有你有我有它,才是一个家。
同样的素材有时只要转换一下叙述的视角,立即满篇活色生香。在当下全国高考流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应用型议论性任务驱动式材料作文的今天,这篇时评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物种的灭绝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没有人知道,地球上最后一尾长江白鲟怎样度过了孤独的一生。作者借此展开遐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长江白鲟自我现身说法,古老而亲切的书信形式便于情感的抒发,人格化的手法及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诗经》《人类简史》及李白、杜甫诗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思情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