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2020-03-20 10:04权晔
语文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整本书学案红楼梦

权晔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第一个任务群,也是为数不多的贯穿高中三个年级学段的任务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更是进入了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整本书”的特征和《课标》对这一任务群的要求,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读”代替学生的“读”,不能以课堂的精读代替课余的泛读,不能以回答问题式的解读代替个性化的自由阅读。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呢?笔者的实践表明,最佳的做法应该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所谓教师“搭台”,就是教师设计阅读计划和任务并在过程中指导监督,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所谓学生“唱戏”,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来完成计划和任务,从中获得阅读的经验和方法。

要“搭好”学生阅读《红楼梦》这个“舞台”,最初的着力点其实不在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更非包办代替地给他们讲解或出题,而是了解他们的困难,设计一系列教学方案来解决他们的困难,帮他们“唱”好阅读《红楼梦》这出“戏”。

高中生一般在初中有过阅读古典长篇小说的经验,但《红楼梦》与《三国演义》等不同,学生往往会遇到四个方面的困难:

其一,缺少阅读耐心。《红楼梦》人物众多,篇幅较长,故事并不惊心动魄,对阅读能力不强、习惯追求情节起伏或短篇阅读的学生来说,缺少阅读下去的耐心。

其二,无法理解人物和内容。《红楼梦》笔法细腻,人情错综,人物形象复杂,对阅读习惯粗疏的学生来说,自己阅读可能错过略过,无法体会。

其三,无法理解文化审美内涵。《红楼梦》中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和诗词,对文化积淀不足和鉴赏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无法理解。

其四,无法感知匠心,理解肤浅。《红楼梦》前后伏笔重重,暗喻众多,阅读粗疏、缺少思考的学生往往无法感知,从而造成理解肤浅。

针对上述四大困难,考虑到《课标》关于学段的要求,教师应将学生要“唱”的阅读《红楼梦》这出“戏”分成必修、必选修和选修三个教学阶段,设计出不同的舞台来帮他们“唱”好这出“戏”。教师“搭台”,其本质是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教师通过设计来进行引导,通过帮助和点拨来进行指导。

一、第一个舞台:初次阅读

学生的初次阅读阶段设在高一(必修阶段)。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在推动阅读原著文本,克服“缺少耐心”“无法理解人物和内容”“无法理解文化审美内涵”三大困难。

1. 如何“搭台”

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案,组织阅读交流,监督,指导学生边阅读作品边完成学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每天课余阅读,完成学案及阶段性任务。在指定的周期内阅读完相应的回数,其间教师设计相应的集中指导,并推荐学生阅读教师及他人的读书心得。

这一阶段必须要有的课型为:阅读起始课,学案交流与分享课,相关知识讲座,精读专题研讨课。

阅读起始课:全面介绍《红楼梦》的基本常识,包括作者及成书;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红楼梦导读》及教师补充资料俞平伯《我们应该怎样读红楼梦》,同时要求学生勾画自己认为传递重要信息的字句;师生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勾画文中该处,并在学生发言基础上补充,借助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把握这部古典名著的成书过程、主旨、特点、阅读重点等,唤起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部作品的阅读价值。

学案交流与分享课:教师根据前面检查中发现的情况,遴选出学生比较典型的问题,组织生生互助回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补充和修正他们认识上的问题,推荐学生阅读可提供参考的研究著作;集中以优秀学案为示例,帮助学生从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等方面改进自己的学案。

相关知识讲座:在这一阶段的初期,由教师主讲与《红楼梦》相关的封建礼制和习俗,根据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困难的内容、文化背景方面的问题,介绍“宗法等级”“主仆尊卑”“男女大防”“嫡庶有别”“科举制度”等相关知识,讲解其对《红楼梦》中人物言行、情感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的中期,根据阅读进度,选择描写人物、宴饮场面、家庭日常生活活动、诗词雅集等的经典片段,进行专题精读研讨,在研讨中帮助学生运用和积累属于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方法——要从细节入手,留心观察,把典型环境描写、人物言行细节等与理解作品联系起来,同时积累阅读经驗。此外,学生还应完成绘制人物关系图等一系列任务。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由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教师指导、由学生分享对《红楼梦》前五回的研究或《红楼梦》中的写作技巧。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大量查阅相关研究著作和文章,鼓励阅读方面有能力、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深化认识。

这一阶段教师“搭”的是“督促、帮助”的“舞台”,旨在帮助阅读能力不强、习惯不良或缺少兴趣的学生完成作品阅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此阶段更多地是与学生分享个人阅读经验和心得,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为克服“无法感知匠心,理解肤浅”的困难作好准备。

第一阶段主要以学生对待学案和任务的认真程度作出评价:只要学生认真完成学案和任务了,无论阅读理解深度如何,都算是“唱”好了这出“戏”。

2. 重点环节

这一阶段的重点环节有三个:学案的设计,学案推进过程中的指导,相关讲座。

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层级的学案;同时考虑到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帮助,因此学案应该能体现学生实际过程中的阅读情况和问题。

第一阶段中无论哪一层级的学案,均应设计有“内容摘要”“困惑与问题”“阶段心得”。“内容摘要”这一环节,教师可根据学情规定字数、引用原文、词语句式等细节,从而使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读写适当结合。“困惑与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收获供学生积累。“阶段心得”这一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为“我感兴趣之处”“我的阅读发现”“我的感悟和思考”。这一部分是使初次阅读向第二阶段“专题性复读”过渡的重要一环。

有了学案,还不算真正给学生“搭台”了,还需要在他们“唱戏”的过程中施以援手,给予点拨。学案应用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定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通过对学案的检查了解学生的阅读认真程度、阅读深度和理解的合理性等,并及时反馈,进行态度上的督促、方法上的点拨、共性疑惑上的回应,等等。

《红楼梦》是一部通过丰富细节来叙事的小说,很多时候,阅读作品初期的学生会缺少阅读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检查时如果发现学生出现比较懈怠的状态,可以通过阐述阅读《红楼梦》的重要性、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想、借助同学的阅读心得等方法给予鼓励。

在透过学案对学生初次阅读进行指导的时候,教师可与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方面的分享交流,不必以高高在上的专家姿态,不要过于坚持自己或专家的意见,而应侧重指导阅读方法。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以其紧密结合原著文本和能够自圆其说为标准进行判断,并适度推荐学生通过其他文章、文献或著作的阅读来解决阅读中的某些疑惑。

相关讲座也是第一阶段“搭台”的重要环节。讲座的次数不宜过多,应在三次以内,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内容的依据应为两种:其一是依据学案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教师深入探究其本质,适当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其二是在全面阅读达到一定程度时,在有关整体结构、艺术价值、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学生认识进行相应的提升。

二、第二个舞台:专题性复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第二个“舞台”应在高二(选择性必修)阶段,学生要“唱”的是“专题性复读”的“戏”。

1. 如何“搭台”

这一阶段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定范围内作出选择,重点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心得和阅读经验的形成,提高阅读兴趣,初步解决“无法感知匠心,理解肤浅”的难题。

首先,学生在教师指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通过反复阅读作品,进行探究研读,完成任务。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的专题如:《红楼梦》中的楹联,《红楼梦》中的“死亡”,我设计的《红楼梦》台历,等等。学生选定后用二至三周的时间作准备,准备期间可以向教师咨询;学生上交自己的讲稿,教师进行遴选;然后组织学生主讲、学生互相学习的集中分享。

其次,布置一次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文化探访任务。学生以自由结成小组的形式利用公共假期进行有关《红楼梦》主题的文化探访,在探访的过程中尽量多搜集与《红楼梦》有关的内容或纪念品,以电子形式(PPT、视频、带有插图的文档等)向教师进行汇报。

在上述分享后,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可以为教师设定情境的任务活动,也可以为其他。

这一阶段旨在帮助学生享受读书的愉悦,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并进行审美创造,从作品中汲取营养,跨媒介审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二阶段,教师“搭”的是任务驱动的“舞台”,学生“唱”的是专题阅读的“戏”。因此,任务完成程度、学生表现出的对原著阅读的熟悉与深入程度以及小组成员对其表现的评价,是评价学生是否“唱”好这出“戏”的标准。

2. 重点环节

第二阶段“搭台”的重点环节在于教师给学生提供选题,从而激发和促进学生开展专题性复读原著。

设计选题时应考虑多个维度:人物形象,人物群像,人物命运,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作品中富有诗意的段落,作品中的诗词曲赋等传统文化形式,等等。设计选题的初衷是让学生有目的地重读作品,在泛读和精读之间作出相应的选择,既精准把握细节,又有个性化理解,同时还需要对全书重新浏览。

同时,选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阅读深度,不应只是要求学生重新在原著中寻找、筛选。因此,设计选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一定的思想性、审美性方面的要求,或具有一定延伸的空间。

比如《红楼梦》中的“死亡”这个选题。“死亡”实际上贯穿全书,因此,研究此专题可以将许多人物的命运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悲剧”的本质是什么,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红楼梦》的悲剧性的理解,对其所反映的社会和所表达的主题有更深的认识。

三、第三个舞台:总结与研读

第三个“舞台”设在高三(选修)阶段。按照《课标》要求,这一阶段应为專题研讨,因此,这个舞台是提供给有兴趣、有能力阅读的学生的。重点在帮助学生尝试借助其他研究著作和成果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积累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文学研究的初步经验,彻底破解“无法感知匠心,理解肤浅”的难题。

1. 如何“搭台”

在这一阶段,教师给学生“搭”的“台”应该有两种:其一是“我的《红楼梦》阅读法”,其二是关于《红楼梦》思想性、艺术性等的初步研究。

针对第一种“舞台”,教师设计经验交流会,学生从以下方面作准备:如何“读”进去,如何厘清人物关系,如何克服对古代生活不熟悉的困难,如何汲取和理解古代文化,如何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我的独特方法等。

学生向教师汇报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准备的内容组织各有侧重的交流。

“搭”这个“台”,力图达到《课标》所追求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整本书阅读经验、积累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的目标。同时,通过选修者向未选修者的展示和分享,形成示范和生生互动,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的。

针对第二种“舞台”,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选题,由学生写成研究报告。参考选题如:结合《红楼梦》人物的具体人生经历谈“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草蛇灰线”这种古典小说的技巧在《红楼梦》中的妙用,我对当下“红学”某些观点的看法,我看《红楼梦》的影视改编,等等。

“搭”这个“台”,意在帮助完成深度阅读的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古典文学名著研读经验,并通过语言文字汇报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其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对于没有选修这一内容的学生而言,通过听同学的汇报与交流,也能帮助其借鉴他人的经验,有所收获。

第三阶段,教师“搭”的是研究与成果展示的“舞台”,学生要“唱”的则是研究与汇报的“戏”。因此,教师的评价均可以下几个维度来进行:内容原创性和合理性,语言表达得体、准确、层次和逻辑性,与原著的切合程度或理解深度;同时参考学生交流时倾听者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选择“唱”这出专题研究“戏”的学生,必须要在“专家”和“听众”那里双双获得认可,才算“唱”好了这出“戏”。

2. 重点环节

在第三阶段,教师会侧重指导学生对原著进行研究,这是对的、可取的、理所当然的,但是另一种“舞台”也很重要——总结,即“读法”研究与成果展示。

根据《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目的第一条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对古典小说阅读方法的探索和对自己阅读经验的总结,其实也是大多数学生通过“唱”《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这出“戏”应该有的收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其实可以深入探究中国古典小说语言、审美、社会影响、创作特征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在指导他们研究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向这些方面思考和发现。这一种“舞台”是需要教师为学生“搭”起来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它本身就是站在学生获得感的角度上设计的。因此,它将高中语文学习设定为十八个任务群,所谓“任务群”,也就是要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它将每一个任务群的目标表述为“学习目标”而非“教学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某些收获或提升的目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本就应该是任务的细化设计者,是那个“搭台”的人,本就应该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收获或提升的人,而不是驱动学生去达到某个效果。

在《红楼梦》这样深刻丰富、审美价值很高、研究空间巨大的古典文学名著面前,任何高中生都会力不从心,就如同一个人站在珠穆朗玛峰面前一样,而教师本身也未必是登顶过的那个人。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给学生规定出登顶路线的人,而学生也没有必要登顶。选择《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对象,自然也不是為了让学生都成为“红学家”,而是为了让他们在阅读的实践中收获经验、体验方法、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和认识水平,提升思维深度和能力。

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搭”起不同的“舞台”,帮他们“唱”好整本书阅读这出“戏”。

猜你喜欢
整本书学案红楼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续红楼梦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