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a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
提名
提名理由
2007年冬,年保玉则山脚下的僧人与牧民们自发成立了一个草根环保组织: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12年间,协会带领当地人持续记录、监测年保玉则的生物多样性,用定点影像记录高山上的冰川变迁,发起社区保护小组与保护小区守护藏鹀、黑颈鹤、雪豹等濒危物种,自发面向牧民、青少年和游客进行有针对性的自然教育……2019年,协会开展了世界上首次全范围的久治绿绒蒿分布调查。
只有当人们了解环境在发生何种变化,才能去关心、保护环境。这个由僧人与牧民发起的环保组织,并不止于记录,它还将对生态变迁的反思带给每个人,将高原的朴素智慧融入生态保护。这里是众生的家乡,每一位居民都是年保玉则的守护者。
为拍摄雕鸮的巢,协会会长更尕仓洋爬上一处岩壁。
初夏,青海果洛的年保玉则海拔3800~4400米的高山草甸上,正盛开着一种妩媚神秘的罂粟科植物:久治绿绒蒿。它数量稀少,一生只开一次花,是年保玉则特有物种,还是藏传佛教绿度母手持法器乌巴拉花的原型,在当地生态与文化中都有重要的地位。有关其物种分布、数量与生存状况的研究仍处于空白,而它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被老百姓误当作藏药采集贩卖,也因此亟待保护。
2019年6月,在阿拉善SEE基金会的支持下,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简称“年措”)开展了世界上首次全范围的久治绿绒蒿分布调查。12位考察队员骑马、徒步、翻山越嶺,完成了总长度达917公里的样线调查,覆盖年保玉则周边近1500平方千米的区域,共记录到超过1500株久治绿绒蒿。所有考察队员经过专家培训,获取了久治绿绒蒿重点分布区域的GPS位点与影像资料,并通过样方调查了解种群密度。协会将与科学家合作,结合考察数据与物种分布模型,提出保护方案,避免久治绿绒蒿这一极小种群受到灭绝的威胁。
冰川监测。
以年保玉则为家乡的,除了绿绒蒿,还有年措的每一位成员。时代变迁,藏族社区的传统与信仰在逐渐消逝,而现代科学的保护管理方法还未被广泛采纳,这种脱节导致了年保玉则的种种环境问题。出于对家乡生态环境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与社会变迁的担忧,当地僧人和牧民于2007年12月成立了民间环保协会,致力于记录并保护年保玉则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
协会成立的契机要追溯到2005年盛夏,以爱鸟、画鸟出名的白玉寺堪布扎西桑俄与深圳观鸟协会的朋友,在年保玉则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小鸟:藏鹀(wú)。它是中国特有物种,自定种以来的近百年间,只有不到10次目击记录,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在年保玉则,于地面筑巢的藏鹀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家畜。扎西桑俄与白玉寺的僧众立即展开了持续数年的调查与保护行动,包括说服牧民在繁殖季让出草场、建立藏鹀保护小区,并在中国《动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详细描述藏鹀生存现状与保护需求的科学论文。
藏鹀的保护,源于扎西桑俄对鸟的热爱。在与外界保护机构和科学家接触的过程中,扎西桑俄和朋友们意识到,对野生动物的喜爱、慈悲,势必转化为保护其生存环境的责任。由此,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诞生了。
“气候变化”对久居城市的人们而言或许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在年保玉则,人们则亲眼目睹冰川的逐年退缩。
从2004年起,年保玉则山脚下的牧民勒旺便年复一年地攀登主峰,用定点影像记录高山上的冰雪变迁。由于年措早期资源有限,除了一双登山靴、一顶帐篷外,他没有过多的户外装备,又常常是独自一人,万一掉进冰裂缝中,或许便无法再爬出来。然而就在如此有限的条件下,勒旺获取了主峰冰川14年来的实地变化信息,冰川末稍处的冰碛岩上,有一串用丙烯颜料标记的年份:2011、2012、2013……这些数字,如今成为冰川消融的直接证据。
勒旺不识汉字,也未曾读过各国政府的气候报告,但直觉告诉他,气候变化与像他一样的普通百姓息息相关。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算,按照当今世界的碳排放量趋势,高海拔地区的气温上升幅度是全球均值的3倍左右,到2035年,青藏高原上80%的冰川就会消亡。科学家们认为,其结果对于高原上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将是灾难性的。
冰川退缩是全球性环境变化的反映,仅靠一己之力无法挽救,但勒旺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尽其所能捕捉到神山发出的告急信号。“知—爱—行”是年措秉持的保护策略,只有当人们了解环境在发生何种变化,才能去关心、保护这个环境。至2019年持续15年的冰川监测收获了“知”,接下来,年措需要将对生态变迁的反思带给包括决策者、研究者与城市居民在内的每个人。
自2009年起,年措在北京大学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的帮助下,对年保玉则的雪豹种群与雪豹和牧区百姓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调查,在野外布设了大量红外相机,并访谈了400余户牧民,确定了年保玉则分布有超过40只雪豹。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在人和雪豹共存的地区,因雪豹捕食家畜造成的人兽冲突是保护的主要挑战。然而年措的调查发现,长久以来,当地百姓认为雪豹偶尔吃家畜是可以理解的。雪豹与牧民的关系,无法仅用“冲突”一词概括。
居住在年保玉则山谷中的牧民索日,调查期间每年都有五六十只羊遭受雪豹捕食,是当地受雪豹危害最严重的牧民。索日要养育一家八口人,生活艰难时也曾想过报复雪豹,但他在最后一刻放弃了。“雪豹和我是一样的,我为了自己和家人养这些牛羊,雪豹也是为了它和它的小崽来杀我的家畜。”在牧民眼中,雪豹是年保玉则山神的守卫。伤害雪豹,便意味着不再相信山神。
索日成为了年措雪豹保护小分队的一员,在2019年参与布设与回收红外相机,寻找雪豹留下的种种兽迹,并搜集雪豹粪便以帮助科学家分析其食物中野生动物与家畜的比例。
雪豹与牧民的复杂关系,印证了“众生平等”的传统文化与智慧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2018年底,由年措编写的《青藏高原山水文化(年保玉则志)》正式出版。这是一本集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宗教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篇幅达500页的年保玉则百科全书。
本书的资料收集耗时十余年。超过20个协会成员全力参与进这本书的创作中:去野外拍摄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像素材,写文章,手绘插画,用软件绘制地图,以及编辑排版。他们也常自嘲道:“没有上过学的人竟然来写一本书。”
自2015年以来编辑小组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每天加班到深夜,冬天下雪停电因此全员搬到西宁继续工作。为了节省有限的经费,他们自学排版和地图制作等软件,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修改校对,终于在2018年末付梓。
针对一座山脉进行生态与文化研究,囊括如此丰富详实的信息,并且完全由民间自发整理编写的图书,就协会所知,这在青藏高原是第一本,在全中国范围内也难得找到相匹配的作品。
为了让年保玉则的老百姓自发保护自己的家乡,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喜爱这片土地。年措的愿景是,有一天年保玉则不再需要这样一个环保协会,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居民已经自发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毕竟,年保玉则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家乡,更是众生的家乡。
冰川监测小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