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病理学疾病共同规律的教学设计

2020-03-20 09:36宋军华程贵芹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病理学病理德育

宋军华,宋 军,程贵芹

(1.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在2019年度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考虑到新的教育形势,确定了病理学科参赛内容为“疾病共同规律的教学设计”。在病理学教学中积极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实施有效的隐性教育,即德育渗透。教学设计主要由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评价、教学反思4部分构成。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病理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桥梁学科的作用。本次参赛课程涵盖了总论的内容(包括绪论、疾病概论、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理论课14节,实验课2节,见图1。总论部分共同特点为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学习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必要基础,并且为后续临床学科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图1 疾病共同规律涵盖的内容

1.2 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对于正常情况下机体形态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病理情况下机体的改变缺乏系统认识。掌握抽象、信息量大的病理学知识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

1.3 教学大纲

国家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大纲。

1.4 教学目标

1.4.1 知识目标 掌握疾病过程中共同的主要基本病理改变;理解常见疾病病理与临床的联系、疾病和健康的概念。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疾病的防护与护理原则并了解常见病变的病理学知识。

1.4.2 能力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辨认常见疾病的大体病变和镜下病理变化;能对简单的临床病例进行初步分析讨论;具有初步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分析疾病本质及其演化规律的能力;能以辩证唯物论观点,初步分析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

1.4.3 情感目标 树立珍爱生命、关爱患者、热爱护理的职业观;培养科学严谨、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精神。

1.4.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疾病过程中共同的主要基本病理改变、如何预防疾病。教学难点:疾病过程中共同的主要基本病理改变。

2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上述教学分析,确定了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接下来通过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为课堂实施做好准备(见图2)。

教学策略:教学中充分设计了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确定后,进入课堂授课,每一堂课均按照如下教学流程进行(见图3)。

首先以临床案例方式导入病理学内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教师查缺补漏、归纳总结,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已经深入挖掘教材,找出了病理知识和德育渗透的对接点)。利用超星学习通和问卷星及时测验和反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德育提升情况,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厘清课程脉络,最后设置课后作业和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掌握课程重点内容,并且发散、拓展、升华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走进社区、走进医院,服务社会,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图2 疾病共同规律教学设计

图3 疾病共同规律教学流程

3 教学评价

3.1 形成性评价

3.1.1 德育渗透 职业教育中德育渗透具备可行性[1-2],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外的德育渗透非常感兴趣,比如用“母亲暴走8个月捐肝救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要关心孝敬父母;通过血栓形成、胃溃疡等模型制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思维的发展。

在“你对病理学教师的期望”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258名学生中有93名选“善于启迪激发”;117名选“思维灵活富于创新”;30名选“病理专业知识丰富”;18名选“对教师没有要求”(见图4)。调查结果体现了学生渴求创新的心理,针对这一结果,教师带领学生做了血栓形成及胃溃疡模型,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1.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紧密联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并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例如提出:静脉输液时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血栓形成?让学生从病理学角度给予分析解答。学生在微信和QQ平台做课前预习作业,并发送给教师。

3.2 自我评价

(1)病理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在课程中均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教师专业知识深厚和高尚的品德。

图4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调查结果

(2)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针对调查问卷中学生对创新的渴望,带领学生制备了血栓形成、胃溃疡模型等,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授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立德树人”的新理念。教师以病理专业知识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元素,将专业知识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的新时代中职生。

(4)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增加了趣味性;网络教学平台统计数据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4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利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资源,以案例提供的教学任务为主线,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病理学知识与疾病的联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拓展知识,并制作了大量预防疾病的手抄报、急救卡等走进社区,服务群众,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同时增强了社会责任心。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前积极查找资料,课堂中积极思考讨论,气氛活跃,课后积极拓展,参与社区、医院的实践。教师点拨疑难问题,避免学生讨论偏离方向,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全方位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自信心;改进评价系统,让学生更加关注平时表现和具体实践,而不仅仅是通过期末考试。

部分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不足,比如讲到栓塞时,栓子沿着血液循环途径运行,但是有的学生记不清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流方向,不能用这部分知识来解决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小组互助方式,课前由学习小组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教师在教学平台推送的学习资料,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病理学病理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病理:从检查到报告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