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屈光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2020-03-19 08:46王立美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3期

王立美

【摘 要】目的:讨论不同屈光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样本数量为60例,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弱视患儿,研究时间段为2017年2月-2018年5月,对本期间选择的研究对象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将使用屈光矫正和精细训练方式治疗的患儿设定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之上使用弱视综合治疗仪进行治疗干预的患儿为实验组,每组样本数均为30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后,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比例相对于对照组明显较高,且统计学显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弱视患儿在就医时,通过弱视综合治疗仪干预方式,可使其治疗效果大大提升,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不同屈光状态;弱视儿童;屈光矫正;弱视综合治疗仪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9--01

弱视是眼科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病指数较高。若能对其进行早期的筛查,则能够起到明显的预防效用。针对已经确诊为弱视的儿童,需及时实行治疗[1]。如果治疗不是很及时,患儿长大后则可进展为成年弱视,使其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严重地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2]。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屈光反常,由此说明,针对弱视的治疗,和其屈光的关系比较密切。本研究中,笔者选取我院就诊的弱视患儿60例,旨在探究不同屈光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具体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参与研究的患者数量为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样本数均为30例,对实验组资料统计后显示,女性患儿为17例,男性患儿为13例;年龄范围为4-13岁,中位年龄为(8.78±2.41)岁;此中,远视患儿14例、近视患儿6例,散光患儿10例;对照组资料统计后显示,男女患儿人数相等,均为15例;年龄范围为5-13岁,中位年龄为(8.69±2.42)岁,此中,远视患儿12例、近视患儿9例,散光患儿9例;这些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一致认可并通过;排除患有眼部器质性病变的患儿;排除斜视性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患儿;排除不能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治疗工作的患儿。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经统计学计算后显示(P>0.05),及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本次研究前提。

1.2 方法

60例患儿在治疗之前,均实行常规视力、眼球、屈光间质及眼位等检查,之后对60例患者进行遮盖方式治疗,矫正其视力。其遮盖的比例应遵循临床常规指标,同时应依据患儿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3]。对照组则在此之上采用屈光矫正和精细训练方式实施治疗。遮盖患儿的眼睛,对患儿的弱视眼实行描画、串珠等锻炼。每个眼睛训练时间为20分钟上下,每天1次。实验组则在对照组之上使用弱视综合治疗仪实施治疗,针对患儿的弱视眼,使用弱视综合治疗仪的红光闪烁实施治疗,并配合海丁哥格刷及后像等方式实施治疗[4]。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同治疗方式后,患儿的弱视眼视力达到1.0者为治愈;不同治療方式后,患儿的视力经矫正后,提升指数多于2行者为有效;不同方式治疗后,患儿的弱视眼的纠正视力没有获得改进的效果,乃至有视力下降的趋向者为无效。总有效率=1-无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25.0)处理研究数据,资料描述形式:计数字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 士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X2,计量资料为t;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实验组30例患儿中,治愈的患儿为17例,有效的患儿为11例,无效的患儿为2例,总有效率为93.33%(28/30),而对照组30例患儿中,治愈的患儿为12例,有效的患儿为8例,无效的患儿为10例,总有效率为66.66%(20/30),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明显(x2=6.6667,P=0.0098),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098

3 讨论

儿童弱视是眼科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而患儿的弱视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因而,需对其进行早诊断、早治疗,以提升其视力矫正的效果。弱视儿童经确诊之后,选取何种治疗方式,对其预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以往临床经常使用遮盖方式及视力训练方式等实施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疗效比较缓慢,不够理想。近些年,屈光矫正及精细训练方式,常被使用在临床眼病的治疗中,此种治疗方式和遮盖方式及视力训练相比,治疗效果虽有提升,但还是不够理想化。经临床实践证明,弱视综合治疗仪对该类眼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红光闪烁治疗方式主要是利用特质红丝滤光片的光,使其视网膜黄斑中心的凹椎体细胞被刺激,进而使其视觉的发育得以推进,再加与精细训练,使其弱视眼专注于细小目标被强迫,使其感光细胞被刺激,进而提升其视觉中枢的感受性[5]。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将弱视综合治疗仪使用在弱视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其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应被积极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冯莉.不同屈光状态儿童弱视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0):19.

曹雨金,钟晖,陈仁典,张越骊,陈凌燕.不同屈光状态下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8,26(03):262-264.

李闽萍,邓琪琳,刘燕燕.不同屈光状态、弱视程度及年龄段儿童弱视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4):46-51.

杨进寿.不同屈光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8):89+92.

卢怀志.不同屈光状态弱视儿童治疗效果的临床探究[J].中外医疗,2016,35(1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