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效果观察

2020-03-19 08:46陈连锁刘西斌辛海松唐德胜康永浩李振海胡振勇李小亮刘永亮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3期

陈连锁 刘西斌 辛海松 唐德胜 康永浩 李振海 胡振勇 李小亮 刘永亮

【摘 要】目的:探究显微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28例,均采用显微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至随访结束未发现肿瘤复发患者。结论:显微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术后复发和脊柱畸形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显微手术;脊柱内固定技术;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3-09--02

椎管内肿瘤又可称为脊髓肿瘤,通过椎间孔向椎管内外生长,通常呈哑铃状结构。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多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会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等,甚至造成脊柱及其附件骨质的破坏,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患者常表现出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临床治疗该病常采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后以脊柱内固定技术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1]。本次研究选取28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研究对其实行显微手术及脊柱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3~68岁,平均(37.3±4.2)歲,病程3周~12年,平均(2.3±1.8)年。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颈肩疼痛、患侧肢体麻木、下肢肌力下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和CT检查,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和累及椎体节段分别为颈段11例、胸椎8例、腰椎9例。并根据MRI显示结果将其分型:Ⅰ型:肿瘤位于硬脊膜外,沿椎间孔生长,在椎管内外形成沟通哑铃型。Ⅱ型:肿瘤位于硬脊膜下。Ⅲ型:肿瘤位于椎旁,沿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瘤体巨大。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肿瘤侵犯椎体骨质范围或切除肿瘤后脊柱失稳检查,需要进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患者18例。

1.2 方法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Ⅰ型:颈段肿瘤患者采取仰卧位,采用颈前入路或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同时进行椎体重建,实施脊柱固定融合术;胸段肿瘤采用侧方入路切除肿瘤,必要时与胸外科联合手术;腰段肿瘤采用后正中病变侧扩大入路切除肿瘤,必要时与普外科联合手术。Ⅱ型:采用正中入路切除肿瘤,必要时可将咬除椎间扩大使肿瘤完全显露,注意切除肿瘤后,采用脂肪或筋膜组织防止椎间孔硬膜缺损处泄露脑脊液。其他情况同Ⅰ型。Ⅲ型:颈段肿瘤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切除时注意保护椎动脉,同时进行椎体重建,实施脊柱固定融合术;胸段及腰段肿瘤采用旁正中扩大入路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包括5例颈前路椎体重建及固定融合术,13例经侧块或椎弓后路螺钉内固定术[2]。

1.3 评价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至48个月随访,术前术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情况,肿瘤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率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经MRI检查显示肿瘤全切除,其中18例患者进行Ⅰ期脊柱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16例,神经节细胞瘤4例,脊索瘤2例,其他恶性肿瘤3例。术后疼痛和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4例,无感染、瘫痪或病死患者。患者术前平均VAS评分为(7.31±1.01)分,术后下降为(3.02±1.20)分,术前术后比较t=14.473,P<0.05。术前ASIA感觉评分为(217.32±2.98)分,术后下降为(213.14±2.01)分,术前术后比较t=6.153,P<0.05。术前ASIA运动评分为(93.14±1.72),术后提高至(96.13±1.64),术前术后比较t=6.65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至随访结束未发现肿瘤复发患者。

3 讨论

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多发于颈段,其中神经源性肿瘤占多数,目前有学者认为该类肿瘤可能是起源于椎管内、椎管外或椎间孔内,向椎管内或椎管外生长,最终形成哑铃型肿瘤。该类肿瘤好发于颈段椎管,以神经鞘瘤多见。关于肿瘤起源尚存争议,认为肿瘤起源于椎管内或椎管外或椎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根受累症状:神经根痛、神经根支配区域感觉和运动障碍、肿瘤巨大脊髓压迫严重可出现神经传导通路受阻症状等。本组14例为神经鞘瘤,起源于脊髓发出的神经根及其束支,沿神经根呈椎管内外沟通性生长;1例为神经节细胞瘤,起源于椎旁神经节,沿神经根生长凸人至椎管内。术后1~3d疼痛消失,原感觉和运动障碍者术后2周~3个月逐渐好转,均可达到生活自理水平。感觉麻木区域扩大者3例,10~12个月部分缓解,可能与周围神经根部分代偿有关。1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以复发性颈部包块由口腔颌面外科转入,颈前人路手术全切,术后恢复良好。术后Frankel分级显示,患者脊髓功能恢复D级4例,E级11例。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各种关于颈椎“哑铃型”肿瘤的分型或分类方法,各种分型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3]。本组采用目前比较完善的肖氏改良分区分期法,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由于肿瘤在椎管内外都有生长,且常累及到椎间关节影响脊椎稳定性,所以肿瘤一次性全切除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手术中要注意根据肿瘤位置来选择合适的切除方法,以便能扩大手术显露范围,有利于肿瘤全切除。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后正中半椎板入路、侧方入路、颈前入路等,都是既有利于肿瘤彻底切除,又可以维护椎体关节的稳定性的方法。对于肿瘤侵犯椎体、椎弓根或者累及椎间关节超过3个节段的患者,在切除肿瘤后应急性同期脊柱内固定术,本次研究中有18例患者进行了Ⅰ期脊柱内固定术,经过随访后未发现有术后脊柱畸形患者。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后疼痛和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VAS评分、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表明显微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术后复发和脊柱畸形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何明杰,王恩任,张列.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10):96-97.

张功义,张龙,孟庆勇.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2):152-153.

何明杰,王恩任,张列.半/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对比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7(18):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