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童年学习爱

2020-03-19 08:46夏小溪
家庭百事通 2020年2期
关键词:楼梯间手帕井盖

夏小溪

在去打防疫针的路上,女儿噘着嘴,在雪地上把脚步跺得极响,步子却挪得极慢,像是再慢一些就能逃过一劫似的。

忽然,她喜笑颜开,晃着我的手臂叫道:“妈妈,大笑脸!”我看过去,一个落满积雪的下水道井盖上,镂空的几处没有积攒下落雪,像露着两只圆眼睛和弯弯嘴角的脸庞,在雪色的映衬下,天真地仰头笑着。

我趁机说:“这是大雪送给人们的礼物,只有细心勇敢的小朋友才能收到,恭喜你呀!”女儿看着笑脸,好一会儿没有说话,然后默默向前走去。打针时,她一反往常的哭闹,送给了我一个落泪的笑脸。我许下的巧克力,讲过的勇敢故事,都不及她发现的井盖上的笑脸更有治愈力。

想起前些天在公交车上,一个满脸倦意的小男孩儿被他妈妈拉上车,摁在我旁边的座位上。孩子似哭非哭地哼唧着,他妈妈把伞收好,站在他身旁一言不发,粗暴地替他擦干发梢的雨水。我脑补着他们上车之前的画面:孩子没睡够,吃饭又磨蹭,他妈妈赶着时间上班,再碰上这鬼天气,这位妈妈的心情已在崩溃的边缘。

忽然,孩子在坐椅上坐正,拉拉他妈妈的衣角说:“妈妈,你看公交车的大雨刷和咱家车上的不一样,它是往两边开的,每次都能画出一颗爱心。”说完,男孩儿摊开他妈妈的手,在妈妈手心画了一个爱心,然后冲他妈妈甜甜地眨眨眼。

我看着挡风玻璃外摇摆着的雨刷,机械地重复着一开一合的动作,犹如我们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全无惊喜可言。而在孩子的提醒下,我眼中枯燥的它们竟似一对跳着圆舞曲的恋人,转出去,收回来,每一次都有期待,每一下都有感情。

世界很聒噪,孩子却能独守一份美好。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写过一篇题为《月光手帕》的散文,讲他多年前在医院为父亲陪床,因无床可睡后半夜便在楼梯间散步,见一个小姑娘蹲下捡一块手帕,却捡了个空,其实那只是斜射进来的像手帕一样的一片月光。他感叹,自己在楼梯间来回走了十几遍,也没有发现这片月光,而小姑娘看似可笑的举动恰恰说明了她对美的敏感和觉察,大人们因为一双磨练得“精明”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却也失去了一次感受美的愉悦。

原野写的小姑娘是中学生年纪,我想,若更小一些,如我女儿般四五岁年纪,她会欢快地“捡起来”,放进兜里,也许还会煞有介事地托在手里欣赏一番,像小王子得到盒子里的羊,心满意足。

台湾美学家蒋勋问一栋大楼里的工程师:“你们知道大楼前是什么樹吗?”大家面面相觑。每天披星戴月,焦头烂额,哪曾留意过树的模样。我们从幼童,到少年、到成年,对美的欣赏、对幸福的发现和感知在一点一点退化,更准确地说是在我们追求所谓更重要的东西时把它们遗弃。越小的孩子越能轻易地让自己从烦恼中脱离,让愁云开出莲花,这正是因为他们愿意花时间在平凡细小的事情上去感知,去欣赏,去浪费。

由此想来,大人和孩子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双方的共鸣不在同一频率。孩子要看花开,我们告诉他果实才香甜;孩子要走泥泞小路,我们向他保证平坦的路能更快到达终点。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细腻,阻断他们感知幸福、获取力量的能力。

养育孩子,其实是大人最大限度回到童年,把心灵唤醒的温暖途径。试着与孩子并肩而行,把一路上遗失的美好和细小的感动重新品味,也许,亲子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我们,也将重获感受幸福的能力。

编辑 温小波

猜你喜欢
楼梯间手帕井盖
井盖上面智慧多
楼梯
更正
花花草草染手帕
地下疏散楼梯间防烟设计探讨
手帕游戏1、2、3
烧不坏的手帕
小井盖学问大
井盖上的艺术
楼梯间 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