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空间事业发展道路矢志创造中国空间事业新辉煌

2020-03-19 03:49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
党建 2020年3期
关键词:研究院航天卫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成立于1968年,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核心力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铸就了以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中国航天发展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2020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从“东方红一号”开天辟地启新元,到“东方红五号”比肩国际高水平,中国空间事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研究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坚持系统工程、总体引领,为增强综合国力、加速国防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成功范例,也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空间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推动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空间事业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接力探索和接续奋斗中坚持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实用的应用卫星上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指出:“争夺信息优势,取得制信息权将成为作战的重心之一”;进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重要批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所作出的英明决策,不仅指引着中国空间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也坚定了全院勇往直前、誓夺成功的巨大信心和无穷力量。在50年发展历程中,研究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以高度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部署要求作为讲政治、顾大局的具体体现,全力以赴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研究院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一次次深入的思想洗礼和实践历练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为推动空间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始终坚持服务服从于国家战略,这是推动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目标所向

探索太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憧憬的梦想,也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年轻的共和国立足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做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决策。1968年,研究院成立,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发射计划和卫星事业发展规划,按照“边建设、边研制”的方针,先后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关,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的初步突破。

1977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我国制定实施了国防尖端技术新的发展规划。研究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各类应用卫星的研制上来,推动空间技术由试验阶段向实用阶段发展,顺利完成了以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为代表的卫星研制任务,揭开了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序幕。

1986年,我国制定实施了“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再次将空间事业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发展。研究院抓住有利时机,推动中国空间技术全面转入工程应用阶段,多个卫星系列和领域先后形成,广泛覆盖和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研究院确定了以空间站为目标,以载人飞船起步的“三步走”战略,走出了一条投入少、发展快、效益高、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加速,我国分别于2000年、2006年、2011年、2016年发布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并作出了进一步加强航天装备建设的部署要求。研究院以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进一步加强规划论证,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和航天装备体系化建设,并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牵引,推动空间技术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我国大国地位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研究院已拥有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卫星系列,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快国民经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是推动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立足基点。早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时期,面对着我国薄弱的经济和工业基础,老一辈五院人就是依靠自力更生精神,“完全、彻底自己干”,在简陋的环境下,利用有限的条件完成试验,先后攻克了东方红乐音装置、短波天线的释放展开、仪器舱罩大面积镀金工艺、卫星热真空模拟试验方法等关键技术,走上了独立研制的道路,并逐步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大型氣象卫星指令与数据接收站、对地遥感卫星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研制能力。近年来,国外相关国家为了保持在太空探索领域的优势,处处阻挠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面对封锁和遏制,研究院坚持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的突破,打开了整星出口的大门,在许多重要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从单机、元器件、关键材料等方面全面推进国产化产品的自主可控工作,将空间事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主创新、追求卓越是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空间技术在起步阶段将外援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手段,学本领,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很快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量、跟踪手段等均超过其他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返回式卫星首次飞行试验就取得回收成功,并获得大量有价值的遥感资料;首次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就具有实用性,正常工作超过设计要求3年多,创造了世界通信卫星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录。进入21世纪,研究院不仅着力突破和掌握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还始终坚持瞄准世界空间技术的发展前沿,勇于选择技术跨度较大的发展路径,通过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系统集成创新,闯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面对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的境况,研究院坚持高起点、高目标,采用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在探月工程中,研究院通过系统集成和优化设计,使嫦娥三号任务1次飞行就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为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刷新了中国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系统工程、总体引领,这是推动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航天器工程相比于其他简单工程装备,具有系统复杂、技术密集、风险性大、研制周期长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研究院坚持以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实践为依托、以深化管理改革和创新为途径,不断探索大型复杂宇航工程任务管理规律,创造性地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建立了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了诸如“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的任务规划模式,“方案、初样、正样”等研制划分阶段,以及总体单位、专业单位、装配集成试验单位等相互协调的责任体系,并面向产业化发展要求,深入开展了由科研型向科研和产业并重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使整体优化、系统协调、环境适应、创新发展、风险管理、质量保证等系统工程的核心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航天器工程管理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环节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一次次书写出了“好、快、省”的工程实践典范。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具有多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研究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注重发挥作为系统总体单位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凝聚国内各方面技术资源,大力推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统筹把握系统整体优化,形成了完整的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能力、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在轨监测能力,有力带动了运载系统、地面测控系统以及卫星应用等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研究院还注重发挥空间技术的优势和辐射作用,加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二次开发,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技术成果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道路行走5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风雨坎坷,也迎来灿烂光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无数个“第一”,谱写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华彩篇章。走进新时代,中國空间技术研究院必将以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五院人深知:唯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空间事业发展道路,方能在新的征程中自觉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推动中国空间事业实现新的跨越;方能擎起引领我国空间事业新发展、建设航天强国的光荣旗帜,铸就中国空间事业新的辉煌!●(责任编辑:苗遂奇)

猜你喜欢
研究院航天卫星
不是我!是他捣乱!
云端旅行
嘉宾邵青
静止卫星派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3D打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