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冯庸及冯庸大学相关研究综述

2020-03-19 07:01
关键词:讲武堂东北大学

李 婷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冯庸(1901—1981年)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者、教育家,为奉系军阀首领之一冯德麟长子,原名冯英,字振雄,奉天海城人,与爱国将领张学良同生于1901年,自幼关系密切,为通家之好。冯庸在东北军中历任少校参谋、中校参谋处长、少将航空司令、装甲兵司令等职,后脱离军界。1926年,父亲冯德麟病故后,冯庸毁家纾难,创办冯庸大学。作为近代东北著名的大学,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还曾组织义勇军参加抗战,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冯庸去台湾后曾任职高雄港口司令等职,不久即退出军界,淡泊名利,甘于清贫,但仍热心公益,对东北同胞体现出了浓浓的乡情。

冯庸及冯庸大学的相关事迹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两岸学界太多关注。以中国知网为例,20世纪80和90年代,只有6篇相关论文。进入21世纪,对冯庸及冯庸大学的关注和研究开始增多,并有相关专著出版,但总体来讲,数量还不是很多,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拟做一梳理,以期引起两岸学界的关注。

一、20世纪的冯庸及冯庸大学研究

1988年,冯庸大学学生、著名作家雷加撰写了《一支抗战的歌——回忆居京几年生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了九一八事变后,冯庸大学流亡北京、冯庸大学师生的生活和参加抗战的经历[1]。

姜秀华在《历史上的张学良与冯庸》从张、冯两家关系入手,论述了冯庸的家世及冯庸大学创办的原因和经过。该文从档案出发,列举了张学良曾资助冯庸办学的经历,认为“历史上的张学良和冯庸之间的关系,非但像有人所说的‘互相龃龉’,而是精诚相待,生死之交,救于危难,相互帮助的”[2]。

郝春荣在《冯庸大学及其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实践》中指出张、冯两家的恩怨和矛盾是冯庸创办冯庸大学的缘起,认为“冯庸以其父搜刮的不义之财应用在有用的地方”创办大学,发展教育。该文根据《全国大学图鉴(1933年)》对冯庸大学校舍建设经过、历年招生人数均有详细表述,首年广告招生“学生5个班,预定人数180余人”“据1931年4月出版的《东北年鉴》,冯庸大学当时有教职员59人,学生373人。”学生的军事训练、体育运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冯庸大学师生组织义勇军国家主义派与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对冯庸大学师生的影响,以及九一八事变后,冯庸大学师生积极参与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冯庸任总指挥的赴南京“东北民众救国请愿团”的情况均在文中加以论述[3]。

臧维生在《冯庸在台湾何以官运亨通》中认为,“自西安事变以后,在国民政府中任事之东北系人员大都失宠了,其中唯独冯庸一人例外”[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曾通过冯庸,想利用冯庸与陈诚的关系,向蒋介石转达他的苦衷并疏通关系。但却被蒋介石误以为是“告密”,遂后期仍旧信任并重用冯庸。该文肯定了冯庸在台湾期间,多次拒绝出任所谓的“肥缺”,清廉自守的操守,以及晚年与张学良的交往历程。

朱虹在《毁家兴学志在救国——冯庸与冯庸大学》中,对冯庸家世、捐巨资创办冯庸大学的经过及九一八以后的冯庸大学有详细的论述,总结出冯庸大学“工业救国”及“立足战备,注重精神培养”的教育理念[5]。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参考文献引文,运用了两岸三地的资料,如冯庸的家世引用了冯庸本人和冯庸的学生刘毅夫在台湾《传记文学》上的自述和回忆文章,还有香港《时代批评》的周鲸文回忆文章《哀悼老友冯庸先生》,大陆方面的资料引用了《东北年鉴》《奉天通志》《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该文是较早系统梳理冯庸生平及冯庸大学的文章。

林东圃在《为中华振兴培育人才——冯庸与冯庸大学》中,引用鲁迅先生著名的《“友邦惊诧”论》,“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鲁迅先生在文中肯定了冯庸大学师生的爱国请愿行动,该文简述了冯庸大学校史,呼吁恢复冯庸大学,并呼吁保护好冯庸大学遗存——张学良赠送冯庸大学石狮子[6]。

总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冯庸与冯庸大学”的关注不多,论文主要是阐述冯庸的家世和冯庸大学的校史。

二、21世纪的冯庸及冯庸大学研究

窦新宇在《冯庸与冯庸大学》中简述了冯庸生平和冯庸大学的历史,尤其简要交代了冯庸在台湾的情况。但该文存在史实谬误,“冯庸自幼聪慧,他攻读私塾,昼学文,夜习武,通文墨,善诗文,不到20岁就从沈阳炮兵学校毕业。他能开飞机,会驾驶汽车并善骑射,可谓文武双全。他不到30岁就任东北航空局局长”[7]。实际上,冯庸并非沈阳炮兵学校毕业,冯庸就任的也非东北航空局长,而是东北空军参谋长、司令。

张恺新《抗战中的冯庸与冯庸大学》,从抗战的视角,论述了冯庸大学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训练,九一八事变后冯庸大学师生流亡北平,北平复校后,历经磨难更加点燃了抗日激情,冯庸大学师生参加了淞沪抗战、热河抗战,并在冯庸大学停办以后仍坚持抗战的历程[8]。古小丹在《冯庸大学的兴衰》中,从冯庸大学留存的张学良赠送的石狮子入手,简述了冯庸大学的兴衰历程[9]。《一个培养抗日志士的摇篮》一文,是冯庸大学学生抗日航空烈士李洁尘之孙李伟民所作,文章肯定了冯庸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教育,因而培养出了李洁尘等抗日烈士以及许多我党杰出的革命家、作家等一批人才[10]。李响《冯庸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评介》,从“学行实践,救国以工”“注重体育,雪耻护国”“军事教育,救国救民”三个角度,论述了冯庸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当今教育事业的借鉴意义[11]。许彤、毛昭娟《冯庸大学教育遗产及现代价值》,从教育遗产的角度论述冯庸大学,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研究,从“八德八正”的教育目的、“五尚五戒”的治学思想、“教育机会均等”的办学理念三个角度分析了冯庸大学的教育遗产,认为冯庸大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教育价值及爱国主义精神[12]。李响、王晓璐《冯庸大学体育活动研究》研究了冯庸大学的体育活动,认为冯庸大学的体育活动具有“以爱国思想为出发点体育发展具有独立性、以体育为救国手段体育发展具有军事性、三育并重体育活动频繁学生参与度高、学生体质增强成绩显赫人才辈出、突破区域限制与其他地区各国家体育交流频繁”等特点[13]。木匠《冯庸——张学良铁哥们的人生传奇》从冯庸家世、创办冯庸大学、参加抗战、婚姻家庭和晚年生活等方面简述了冯庸的传奇一生[14]。李兆悦《冯庸大学军事体育教育理念对当代学校教学方法的启示》认为,“冯庸和他创办的冯庸大学为中国教育开拓新的模式,冯庸大学有着鲜明的教育特色。其中,军事体育教育理念的使用意义对中国的教育、军事、体育等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使学生从中获益。冯庸大学的教育理念同样给予现代学校教育诸多启示,值得深入探究”[15]。

李响在《奉系军阀主政时期东北高校体育发展研究》中认为,东北大学、冯庸大学等“奉系军阀主政时期东北高校的学校体育在殖民教育的包围中,保持了东北体育独立发展,培养了大量体育人才,促进了竞技体育提升,为东北三省成为体育强省奠定了基础,唤起了民众对体育的重视和兴趣,发挥了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使命。这关乎此后数十年东北体育的发展,并与今天存在联系,具有历史的当代意义”[16]。黄晓通的博士论文《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以研究近代东北地区高等院校的发展入手,分析了高校的设立状况、课程与教学、管理模式、师生群体、文化抉择、角色及作用等方面的近代化转型轨迹,并梳理东北地方性大学之国立化进程[17]。其中涉及冯庸大学的内容较多,对涉及冯庸大学的史料运用也比较充分,是较为深入横向剖析冯庸大学的研究。

2012年,赵焕林、于在海、蔡冰、曲野合著《冯庸和冯庸大学》出版,用档案资料撰写传记,记述了20世纪初的东北国内、国际斗争历史,张学良父亲张作霖和冯庸父亲冯德麟两人起家、矛盾、斗争、和好的历史,冯庸将军的成长史、办学史及同张学良将军的友谊史[18]。2013年,张文琦、冯庆祺、冯荻秋合著的《冯庸评传》出版,是冯庸后人追忆冯庸的专著,分冯庸家世、冯庸大学和冯庸大学的最后岁月三部分,以冯庸大学为中心,详细阐述了冯庸传奇的一生[19]。这两本书是目前关于冯庸与冯庸大学比较详细的专题性著作。

2017年8月由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冯庸抗战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举办了“纪念‘七七事变’80周年——冯庸教育救国思想研讨会”,此次会议论文集《冯庸教育救国思想研究》,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论文集共收录了论文34篇,主要围绕冯庸教育救国的理念、冯庸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创办动因、冯庸及冯庸大学对抗战的贡献、冯庸生平及冯庸大学相关史事的考证及冯庸大学人才培养等进行论述[20]。论文作者来自海峡两岸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冯庸及冯庸大学学术研究的集中体现,代表了目前冯庸及冯庸大学研究的现状。

2018年8月,辽宁张氏帅府博物馆在博物馆展览的基础上,出版了《教育救国与十四年抗战的先驱——冯庸与冯庸大学》。该书以档案馆、民国报纸杂志及冯庸后人留存的350余张照片、文物照片为主配文字解读,共分为六章和大事年表,以时间顺序展示了冯庸的家庭家世、早年投身军界的经历、创办冯庸大学的历程、九一八事变后冯庸大学的播迁及冯庸大学抗日义勇队、冯庸晚年以冯庸大学的杰出校友[21]。该书的特点是用图像、文物展示了冯庸的人生历程以及冯庸大学的校史,并以图像、文物为基础对冯庸和冯庸大学的史实进行了考证,有较好的史料价值。

近年来,随着有关人士的推动及人们对近代历史认识的提高,报纸等媒体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报纸如《辽宁日报》《辽沈晚报》《鞍山日报》等,对冯庸与冯庸大学有了较高的关注,内容主要为揭秘冯庸其人和冯庸大学的历史,弘扬冯庸大学参与抗战的爱国精神及控诉日本侵略对冯庸大学的破坏,冯庸大学毕业的抗日英烈等,多为新闻报道,兹不赘述。

总体来说,经过21世纪初年的沉寂,近十年来学者们在梳理冯庸和冯庸大学的个人历史和校史的基础上,更注重从不同的层面,如军事教育、体育活动、大学教育等方面分析冯庸大学,并注重吸取经验教训,重视冯庸大学留给后人的历史价值。

三、深化冯庸与冯庸大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注意厘清基本史实

冯庸虽是一名高级将领,但主要以其创办冯庸大学而名垂青史。冯庸大学也因其创办者独特的办学经历而闻名于世。因此,研究冯庸不得不提冯庸大学,研究冯庸大学也离不开其创办者冯庸。不管是人物研究还是对于校史的研究,首先应当厘清基本史实。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冯庸与冯庸大学的研究,许多论文对很多史实没有考证,人云亦云,重复错误,对深化研究不利。

如冯庸的出生日期,有人写1901年10月20日,有人写1901年10月23日。根据冯庸晚年在台湾过生日的照片资料和民国档案记载,冯庸生于农历九月十二日,根据万年历,1901年的农历九月十二日是10月23日,而不是10月20日。再如冯庸的毕业学校,有的说他与张学良一起“均毕业于讲武堂”,早期论文几乎认为冯庸和张学良是东北讲武堂同学。有的说毕业于北京讲武堂、北京中央陆军第二讲武堂、北京陆军讲武堂、陆军第二讲武堂,各文使用的名称不一。而这几个讲武堂的名称,不像云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有遗址甚至博物馆,专著、档案资料都很丰富。在《北洋政府公报》档案1917年第686期、687期“令陆军总长王士珍:呈核前陆军第一讲武堂报修建学舍开支各款拟请准予支销……”“陆军总长段祺瑞呈文大总统请将陆军第一第二两堂归并定名陆军讲武堂”。190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韩家墅创立北洋陆军讲武堂,被称为“陆军第一讲武堂”,北京的讲武堂也被称为“陆军第二讲武堂”,而到1917年,合并为“陆军讲武堂”,陈文运为堂长。因此,冯庸毕业于1919年,其毕业学校的正式名称应该是“陆军讲武堂”或位于北京的陆军讲武堂。再如,冯庸的家世,有论文写冯庸是“辽宁省北镇人士”。虽然冯家曾居住于北镇,但冯庸并非北镇人。冯庸的先祖是陕西人,因此常自称“秦人冯庸”,但是在其几代前就已经落户奉天海城,因此,应该说冯庸出生于“奉天海城”(若说生于辽宁海城也不确切,冯庸出生于1901年,那时候没有辽宁这一名称)。冯庸父亲的名字应该是“冯德麟”,有论文多处写为“冯德林”。这些虽然都是小问题,但若人物生平错误百出,恐怕不利于对历史人物的继续深化研究。对于冯庸的生平,还是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踏实严谨地进行历史叙事。

台湾地区的文献对冯庸晚年的情况记载较多,可补充冯庸生平。冯庸1948年去台湾后,曾任高雄港口中将司令、台湾工矿公司董事、台湾省政府顾问、台湾肥料公司董事、台湾电力公司董事、顾问等职,但实际从政时间较短,顾问、董事等多为虚职。陈诚曾拟任冯庸为“国有财产”局长,对于战后台湾,“国有财产”局长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缺,很多人求之不得,但冯庸担心稍有不慎有玷晚节,婉拒了此“肥缺”,体现了他一生清廉、严于律己的品质。冯庸“居赁窄巷,行乘巴士”“仍分赠墓地以葬故人”“张学(应当为“作”)霖五姨太在台中病逝,冯庸出面主持丧务,笃念旧谊之情,深为东北同乡所钦佩”[22]。五姨太即五夫人寿懿,是张作霖最宠爱的夫人。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作霖被炸身亡,为了防止日本人趁乱有所动作,五夫人每日浓妆艳抹不露戚色,协助东北当局瞒过了日本人稳定了局势,是张氏家族一位重要的家庭成员。五夫人去世时,张学良还在监禁中,冯庸可以说是替张学良为五夫人料理后事,体现了两人的深厚友谊。冯庸还热心东北同乡会事业,台湾《东北文献》创刊,冯庸曾予以捐助[23]。另外,冯庸的家庭方面,著名的漫画家、作家牛哥(李费蒙)是冯庸的女婿[24]。

冯庸生平的其他问题,如支持张学良东北易帜,促成国家统一;对教育的其他贡献,如在台湾屡创奇迹的孙运璿,一直对冯庸执弟子礼,因为冯庸是孙运璿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董。因此,冯庸不仅创办了冯庸大学、大冶工业学校,还对东北许多教育机构倾注了心血。诸如此类,尚需进一步厘清。

(二)注意充分挖掘史料

纵观目前对于冯庸和冯庸大学的研究成果,对各种史料的运用并不充分,主要来源于:第一,回忆录,如大陆的文史资料选辑,《辽宁文史资料》《沈阳文史资料选辑》《鞍山文史资料选辑》,冯庸大学学生的回忆文章,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等;第二,志书、图志,如《奉天通志》《全国大学图鉴》;第三,档案,如《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等;第四,冯庸书信及冯庸大学自办刊物,如《冯庸大学校刊》。实际上,冯庸大学当时不论是在东北还是全国,都曾轰动一时,颇有影响。例如,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就曾提到过冯庸大学,当时的报纸、杂志,如《盛京时报》《北洋画报》《东方杂志》《良友》等对冯庸及冯庸大学多有涉及。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这些资料的运用较少。如果不能充分运用史料或注重一手资料的运用,对很多问题不加探究,人云亦云,则会产生大量重复工作,对很多有疑问的问题,也不能尽早寻得历史真相。如冯庸大学的学生人数,最多时有文章说700人,有的说600人,而据1931年4月出版的《东北年鉴》,冯庸大学当时有学生373人。几个数字差别较大,如能深入挖掘史料,也许对澄清类似许多问题有裨益。

冯庸大学部分教职员工统计表

国文教授 陆宗达 浙江慈溪 北京大学 中国训诂学学会的主要创始人,我国传统语言文字重要继承人罗光道 广东四会 天津新学书院 曾创办“弘德高等商业学校”,任校长并亲自授课。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弘德同志会”,开展抗日救国活动逻辑学教授材料力学、机床教授李辑祥 陕西西安 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系后曾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教务长兼液体力学教授杨颐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汽车及制图教授李宝庆 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学英文教授兼秘书宋悯 清华大学赵欣伯 河北宛平 日本明治大学法律博士法律系教授后亲日,参与伪满洲国的筹建张恪维经济系教授史地教授 罗文轼政治教授 汤德衡数学教授 林恂汪国燮电工原理、高等物理教授刘毓华物理教授 张德居物理教授 熊大绛化学教授 戴恺生应用化学 穆继多 祖籍河北生于奉天北洋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矿冶专业曾主持设计中街吉顺丝房等建筑,当时沈阳最炙手可热的本土建筑设计师。还曾担任东北煤矿管理局工程师。阚朝玺是其姐夫田径教授冈部平太 日本 日本全国体育会会长体育主任兼篮球教练魏树桓 被誉为“篮球大王”。曾被选为国家篮球队队员,参加远东运动会,所在球队获得冠军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足球教练 陈家驹 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教练训练兼军事教官何静熙 陆军少校训练兼军事教官苏增牺 保定军官学校警卫队长 王子兰校产监理处长宋世忱

对于大学研究而言,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目前还未看到对冯庸大学的师生作为整体来研究的专门论述。

以教师为例,根据上表,陆宗达、潘承孝等都是某一学科的奠基人物,还有中国第一位女法学博士侯御之、教育家余家菊、曾经为抗战立下汗马功劳且甘为无名英雄的特工夏文运、红色特工潘文郁等,都体现了冯庸大学师资力量雄厚、背景多样。从教师的籍贯、毕业院校来看,出身并非东北人为主,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外籍教师,许多教师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冯庸大学的学生总体数量并不多,却人才辈出,海峡两岸都有影响。他们是如何选择、认识冯庸大学的?不同背景的教师对冯庸大学产生了哪些影响?冯庸大学对他们又产生了哪些影响?这都需要梳理他们的回忆录、日记、口述等资料。如《余家菊先生回忆录》《黄麈万丈》等,将有助于了解冯庸大学师生这一群体的状况。

(三)加强横向研究与反思

当前学术界对冯庸与冯庸大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冯庸的人生经历、与张学良的关系及冯庸大学的概况、教育理念、参与抗日的壮举。以中国知网近30年来论文为例,从内容上看,雷同较多,研究主题单一,创新性不高,研究力度不强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冯庸与冯庸大学研究的深化。黄晓通的博士论文《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虽不是专门研究冯庸大学的论文,但是对冯庸大学多有涉及,而且将冯庸大学置于整个近代东北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做了横向比较而且通过对冯庸大学等近代东北高校“近代化”和“国立化”核心的阐述,进一步展示了东北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纷繁复杂之情状,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是深化冯庸与冯庸大学研究的有益尝试。

冯庸毁家纾难的壮举、冯庸大学虽只有6年校史却名垂青史的经历都诞生于近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能仅仅就冯庸大学论冯庸大学,应当将冯庸与冯庸大学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另外,虽然近年来对冯庸、冯庸大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也要注意研究中的感情倾向,不能因对冯庸的喜爱而脱离历史事实,一味戴高帽。例如,就冯庸大学研究而言,冯庸大学的办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应该反思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创办者冯庸的办学思想与实践有哪些不足?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猜你喜欢
讲武堂东北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冯庸毕业学校考证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大学》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东北的春节
云南陆军讲武堂与中国近代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