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赋能“炼”就才俊

2020-03-19 11:27田豆豆广羽通讯员范毅惠洪淑琴
工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武钢三江技工

文_田豆豆 广羽 通讯员_范毅惠 洪淑琴

给优秀技工足够尊重

2019年岁末的一天,航天三江江北公司的车间里,一台台大型数控机床正在运转、轰鸣,属于阎敏的那台是最大的。

年过50的阎敏是三江集团的一个“宝”,他是“快舟”火箭某关键件的首席加工者、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也是中华技能大奖、中国航天基金奖获得者。去年入选央企首批“百名杰出工匠”。

“江北公司给我提供了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的机会和平台。1991年以来,我参加的竞赛从公司到省里、全国,比赛的级别越来越高,使得我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阎敏说,他加工的火箭关键部件,价格昂贵,型面复杂,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种零部件必须无缝对接,若不熟悉每种材料的加工特性,并精准地控制加工变形,绝对加工不出来合格的产品。车刀好比手术刀,阎敏从业32年以来,成功主刀三千余台型号产品某关键件,被誉为“航天型号产品咽喉主刀师”。

摄影:谢阶文

通过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技艺,练就“绝活”的技工,在三江集团有很多。

集团下属红林公司的特级技师邹峰拿起一个子弹壳般大小的零件说:“别小看它,值10万元呢!”原来,该零件是钛合金材料,加工过程中容易变形,而零件精度不及头发丝直径的1/10。邹峰在国内首创切削方法之前,该项技术掌握在德国和日本手中。为此,邹峰获得了全国优秀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一次性奖励10万元。现在,工人们都叫他“邹大师”。

优秀技工在三江集团得到的奖励与尊重是全方位的。以江北公司为例。去年公司一线工人人均年收入近8万元,远高于孝感当地城镇职工年均收入4万元的水平。一线技师收入最高能达到12万元,比中层干部还高。为培养技术工人,公司连续8年每年投入百万元开展劳动竞赛,对竞赛成绩优异、工作表现突出的技术工人,推荐青年岗位能手、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优先推荐职称评审、实施特殊嘉奖等。

航天三江是中央在鄂的特大高科技企业。该公司研制的快舟固体运载火箭多次成功发射卫星,首创星箭一体化技术,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机动能力最强和测试发射最快纪录。一次次创造最强、最快,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而这技术实力,绝不仅仅来自于院士专家,更蕴藏于一流的技工手中。

“公司所有的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征求一线生产工人的意见。这些年我们完成的几百件专利申请,都离不开一线工人的技术改进与创新。”航天三江江北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夏继泉介绍说。

到“蓝领工作室”学绝活

这几年,我国钢铁行业进入“严冬期”,武钢也感觉到了阵阵寒意。虽然有“人力资源优化”的压力,去年岁末,公司400多个“蓝领工作室”却依然忙得热火朝天。即将退休的老师傅、技术能手,急切地想把浑身本事传给徒弟;年富力强的技工们,竭力通过更多的创新,为企业节约开支、创造效益。

武钢有限质检中心的朱有发是国家级技能大师,也是武钢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工作室团队成员20人,个个都是技术达人。工作室承担着武钢大宗原燃料及300多个品种钢材的质量检验工作。他们成立以来已创造20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成果,获得4个国家专利、4项国家发明金银铜奖。工作室研制成功电热式熔融炉,结束了这一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为武钢节省外汇42万美元;研发的国内首套全自动转鼓实验装置,结束了国外垄断该项技术的历史。

“其实创新并不高深、也不神秘,一个细小的改变就可以创造极大的价值。”武钢有限炼钢总厂青年职工曹锟在2011年搜索文献资料时发现,国外有研究人员提出过用石灰石替代活性石灰的炼钢思路,但一直没有成熟的工艺支撑。“就是让炼钢炉从吃‘细粮’改成吃‘粗粮’。”曹锟的技术团队用大半年时间将这项研究理论变成实际操作工艺,该厂仅此项每年就能节省原料成本2亿元。

如何将职工的技术创新活动从“散兵游勇”收编为正规军、集团军,让“工匠”在更浓厚的创新氛围中成长?2012年11月,公司发出了职工全员自主创新的号召,明确由劳模、工人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带头人,并以其姓名冠名,吸收有技术专长、有创新兴趣、爱好发明的职工自主组成团队,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开展项目攻关、技术难题探讨和岗位技术交流等活动。7年多以来,武钢的“职工创新工作室”由原有的36个发展到435个,成员达到3404人,95%以上的工作室建立在车间、工段和班组,工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蓝领工作室”。

据统计,武钢“职工创新工作室”每年催生1000多项现场攻关成果,大部分运用于生产实践,为企业增收节支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钢每个厂矿、车间都有核心技术,不少技术工人都有独门绝活。“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师带徒、精英带团队、骨干带全员、互动学习等方式,打造出技师们新老传承的园地。

“瞧,这一层楼都是我们的工作室,有电教室、教学室、培训室等等,我们工作室的所有成员每隔一两周轮班给年轻工人们上课,讲的都是和一线操作关系最紧密、最实用的技术。”梅峰创新工作室成员方锐展示了厚厚的一册“导师带徒协议”。谁是谁的师傅,培养目标怎样,清清楚楚地写在里面。

老师来自基层,教材取自现场,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这是职工创新工作室进行职工培训的最大优势。武钢有限能源总厂供电厂“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跃敏根据多年经验编写的《厂前变题库》,共有230题,涉及变电所设备的所有参数、性能、特点。她还将多年来变电所发生的典型事故汇编成教案,成为职工学习时最直接、最管用的资料,被职工誉为“红宝书”。

“我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希望能继续把技术传给4个徒弟。不过,学习、创新看悟性更看心性,热情比智慧更重要。”朱有发师傅对徒弟们寄予了殷切希望。

猜你喜欢
武钢三江技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从技工到英雄
一座城的独家记忆
武钢今昔
技工与专家
风暴中的武钢“雪上加霜”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