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登云:“优质钢”的探月梦

2020-03-18 09:36邱晨辉
华声文萃 2020年12期
关键词:嫦娥月球航天

邱晨辉

2020年6月11日,由中国宇航学会推荐,经过国际宇航联合会两轮投票表决,“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优秀代表——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于登云,“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孙泽洲,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0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这也是该国际组织成立70年来首次把这一奖项授予中国航天科学家。

其中的于登云便是1961年11月出生于绥宁的湖南人。

不同时期的锤炼,成就了一块“优质钢”

于登云追逐“航天梦”的经历,坎坷而富有戏剧性。13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因家贫无力继续求学,当上了生产队会计。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爱才的初中老师找到已经工作三年的于登云,劝他继续考高中上学。刚上完高一,他因病休学,在家休养了整整一年。病好后,他原来所在的高中因故取消。1979年,于登云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

1981年,于登云以绥宁县高考第一的成绩顺利考上华中工学院(即华中科技大学)。1985年,于登云大学毕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读研,当时,这是航天部惟一的重点大学。1988年,于登云研究生毕业,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如愿进入航天系统。

于登云用金属学中的“调质处理”来形容自己的经历:在武汉上大学是“加热”,在哈尔滨读研究生是“淬火”,在北京工作是“回火”。不同时期的锤炼,成就了一块“优质钢”。

“要学做‘微波炉,虽然看不见火,但能很快把饭菜做熟”

刚工作,于登云就赶上我国大力发展新一代卫星事业的难得机遇。新型卫星的能源依赖于太阳能。太阳能的获取是依靠卫星上翅膀一样的太阳能帆板。于登云承担的正是与新型卫星研制密切相关的柔性振动与姿态耦合课题。通俗点说,就是帆板展开时的振动以及卫星姿态调节对卫星的影响。

这是新型卫星设计中的关键点之一,也是当时国内没有的设计先例。国外资料有限,大多保密。

“当时的联邦德国MBB公司开发了一款‘动力分析软件,能满足应用需求。我方愿以600万马克的高价购买,但德方不肯提供。”于登云说,在当时月工资不到人民币100元的航天人眼里,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没有老师教,又没有足够的经费买现成的技术,问题解决不好,还会直接影响后续多项设计工作。“航天梦”的种子刚发芽,就遇到了凛冽的寒风。

“焦虑经常有,特别是遇到困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于登云坦言,当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

骨子里透着不服输的他,决定咬牙一搏,埋头下苦功夫。

课题设计中,需要进行大量数据运算。而于登云供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好的计算机是一台带着40个终端的VAX780计算机,内存总共就一兆。

为了得到一个数据,于登云经常是一大早上班,将编制好的程序输入计算机,并在边上注明“正在计算”。到了晚上八九点钟,才得到结果。机器忙不过来时,就用纸和笔徒手进行公式推导、定性与定量分析。

“过程很痛苦,但苦中有乐。不断克服困难后,出来的成果影响很大,也令人满意。”凭着这股“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于登云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相关课题,达到了设计要求,一举赶上了国际领先水平。

同事李念滨说,中国航天任务密集、繁重,航天人都是实干派,而聪明勤奋的于登云是其中的典型。

“干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爱好、最好的休息。”在于登云看来,时间是公平的,一个人重要的是行动,“要学做‘微波炉,虽然看不见火,但能很快把饭菜做熟。”

“月球背面是一块从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

“登云步月”,这是于登云办公室里挂着的一幅字。嵌入名字,也昭示着他的“航天梦”种子长成了“探月梦”。2008年9月,于登云开始担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加快了自己追梦的步伐。

探测器登月是个风险极大的活。即便探月经验丰富的前苏联和美国,都是在失败多次后才成功的。“嫦娥三号”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要保证做到登上月球以后万无一失,我们就必须在地面尽可能做到验证有效充分。”于登云介绍,探月工程科研团队建立了包括月表地形地貌模型、月尘模型在内的多个模型,并通过系统仿真进行初步分析与设计。他们还在西北沙漠中找到力学特性接近月球表面的沙子。

“试验时,参试人员都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内,有时夜里遇到沙尘暴,连头部都要裹得严严实实。即使这样,早晨起来,被子上、桌子上、地上全是沙子,足足能扫出半脸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三号”总设计师孙泽洲记忆犹新。

困难一一被克服。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块从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登月困难更多,意义也更大。”到了剑指登陆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奔月”路上的挑战就更多了。于登云掰着手指,给记者数了数:距离更远,不能直接与地球通讯,一丁点可借鉴的资料也没有……

与此同时,布满了沟壑、峡谷和悬崖的月球背面,让“嫦娥四号”落地时摔跟头的概率大增。要想顺利抵达“新家”,“嫦娥四号”软着陆地点必须选择相对平坦的好地段。好地段的光照也得适宜,既能保证“嫦娥四号”的能源供给,又不会在长时间月昼中让它“中暑”。

最终,最具科学意义又具一定工程可实现性的区域——南极-艾特肯盆地被选中。

“尽管前期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心里还是很忐忑。”在于登云眼里,一路奔向月球的“嫦娥四号”,就像自家独自出门远行的孩子。孩子平安到达目的地前,他的心始终悬着。

2019年1月3日,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美國宇航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发来了贺电:“这开创了人类的一个先河,是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

于登云觉得,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性格”,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契合度非常之高。

谈及种种经历,于登云用得最多的词是“感恩”。他庆幸赶上了能最大限度追逐梦想、发挥作用的美好时代。

让他倍感遗憾的是,因为工作原因,父亲和母亲去世时,他都不在身边。所幸家人对他特别理解。因为他们知道,于登云是在为国家做事。

(综合中青网、“这里是湖南”微信公号)

猜你喜欢
嫦娥月球航天
陪我去月球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系列长篇故事,《月球少年》之六:降临月球的不明飞行物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们的邻居是月球
“嫦娥”为何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