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箬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无数人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东方红》乐曲。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彼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周建平看到卫星从头顶星空划过,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
50年过去了,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我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而曾經的少年周建平,如今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湘西当过矿工
很少有人知道,周建平曾经是一位在井下工作的矿工。
周建平籍贯是长沙市望城区,但因父亲在湘西矿山工作,他从小在山里长大。小时候父亲工作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们。但周建平看到父亲不是在工作就是在读书,所以他也爱上了读书。那时物资匮乏,周建平一旦得到一本新书,就会翻来覆去地看,看到几乎能背下来。周建平印象最深的是,刚上小学时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让他这个山沟里的孩子对科学充满了好奇。中国“两弹一星”成功发射的新闻,更激发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周建平上初中时,山里学校的条件并不好,每天每个学生都要义务挑上一担砖去修校舍。幸运的是,就在这所他自己参与建设的学校里,来了一批重点大学毕业的老师。周建平接受了为其往后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高质量教育。
面对聪明好学的周建平,班主任见初中教材对他太简单,给他找来了高中数学教材,让他自学。然后又帮他找到了大学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教材。
虽然成绩一直优异,可那时没有高考,中学毕业后的周建平听从父亲安排,去井下做了一名挖矿工人。1977年10月,他从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凭借过硬的底子,在上班之余,复习一个月后,周建平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没出过大山的他,根据以前老师提到过的学校名称,填了3所大学的志愿。最终,周建平被当时的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学习飞行器结构强度专业。
从大学教授到追梦航天人
读完博士之后,他就留在国防科技大学本专业任教。1992年,国防科工委开始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凭借广博的学识,周建平被选中,成为全组最年轻的研究员。
论证工作结束后,周建平回到了学校当老师。7年之后,1999年,他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个多月后就随试验队专列进场,参加“神舟一号”发射任务,由此,开始了他20年的载人航天职业生涯,而这也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
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被“长征二号F”火箭送入太空,完成了各项关键技术验证。“神舟一号”成为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早期的载人航天工程无论是技术基础,还是质量水平、管理水平都比较薄弱。当时“神舟一号”在发射场出了上百个质量问题,科研人员花了四个月时间才解决掉这些问题。
周建平说他永远忘不了“神舟一号”发射的时候。“当时大家都凝神贯注,等着火箭点火、起飞,飞行差不多十分钟进入轨道后,我就看到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院士的眼泪唰的就流下来了。”这样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神舟一号”一天后返回。当着陆场报告返回舱完好时,在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里,大家喜泪盈眶,所有人都拥抱在了一起。
3年研制“太空战袍”
1992年9月,我国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搭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紧接着,2005年10月12日9时,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发射,将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走稳了第一步。
顺利发射完两艘载人飞船后,“神舟七号”迎接更大的挑战:一次性搭乘3名航天员,并执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入第二步的太空出舱活动。困扰着技术人员的巨大难题不是如何出舱,而是穿什么出舱。
航天员要执行太空出舱任务,面临的环境十分恶劣。首先,他们要面临零下273.15摄氏度的宇宙温度,也就是绝对零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如果没有保护措施,无人可以存活。其次,还有与地球上完全不同的重力环境、太空中的高强度宇宙辐射等,都将对人体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这时,舱外航天服就成为了航天员的铠甲。说是“服”,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个人太空舱,恒温、高强度、抗辐射等功能,必须一应俱全。
这个舱外服只有120公斤,但它要满足、保证人在舱外6个小时的生存和工作。它后面有个背包,背包是一个生命保障系统,这个小型的生命保障系统,要提供一个压力环境、大气环境,要供给氧气,去除二氧化碳,还得保证它的温度的适宜性。
虽然困难重重,但周建平他们极其渴望“神七”出舱时,航天员穿的是中国制造的舱外航天服。当时俄罗斯现成的航天服制作都要两年,而此时距离“神七”发射仅剩3年时间,要从无到有,做出中国人的舱外航天服,有可能吗?
通过全国上下、各相关行业精英的并肩奋战,终于在“神七”发射前,制造出了属于中国人的舱外服——“飞天”。
在周建平看来,载人航天的价值是独特的,人到哪里,人类文明就扩展到哪里。“我们的探索步伐,不会仅仅止于空间站。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走得更远。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的脚步将迈向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
(综合新华网、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