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短期承壓,中長期發展趨勢不改

2020-03-18 16:37英懷
澳门月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產業影響博彩

英懷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遭遇了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到2月下旬,全國已有超過7萬病例得到確診,死亡病人達到2千多例,遠遠超過了2003年非典疫情的數字。當前,在各方面艱苦努力下,疫情形勢出現了來之不易的積極變化,人們普遍期望,在14億中國人民的艱苦鬥爭下,戰“疫”的最終勝利能夠早日到來。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下,澳門市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秩序同樣面臨及其嚴峻的威脅。因應疫情,行政長官賀一誠領導特區政府迅速行動,果斷決策,做了大量的工作、採取了多項措施,旨在保障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和社會民生穩定。在特區政府全面統籌、一線醫護人員以及保安人員無私奉獻、全澳市民積極配合的共同努力下,至2月下旬,澳門已經連續二十餘天沒有出現新增新型肺炎病患,疫情對市民生命健康的直接威脅已經得到有效遏制。當前,特區政府在堅決穩固防疫成果、繼續確保居民的健康任務外,著力研判疫情對經濟形勢造成的影響,朝著“穩經濟,保就業”的目標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人員流動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餐飲、旅遊、交通、住宿等產業受到很大打擊,對澳門經濟整體也產生一定影響。以去年有關數據為例,春節七日澳門入境旅客超過121萬人次,今年節前澳門相關行業準備就緒,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自由行簽注、隨團遊全部叫停,旅遊、酒店、餐飲、交通、購物等均受影響,無一倖免。尤其作為澳門經濟支柱的博彩業,賭場史無前例停業半月,這半個月零賭收並牽連的經濟損失難以估量,及至賭場重新開業,但場內人氣急降,員工多過客。當前疫情威脅仍在,內地經濟陰霾未除,又未重開港澳自由行申請,澳門經濟仍承受較大壓力,各業界尤其中小微企業在這樣的形勢下甚感悲觀。然而綜合分析幾個因素,雖然疫情在短期內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對於澳門經濟而言,還不必過度擔憂,總體上仍得益於內地經濟形勢仍保持向好、澳門政治環境穩定、經濟結構成熟牢固等因素,疫情對經濟民生的影響將在較短時間內獲得修復。

首先,從宏觀層面上講,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國家好,澳門就會好。應該客觀地看到,疫情造成工廠延遲復工、服務業需求減少,對中國經濟勢必產生一定影響,但這是有限的、短期的、可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及完整且富有彈性的產業鏈,經濟增長具有強大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同時,為減緩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國務院、多部委多措並舉保經濟平穩運行,推出一批支持保供的財稅金融政策。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強調重點做好各方面工作,包括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發揮好政策性金融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要深化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要加強同經貿夥伴的溝通協調,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恢復生產供應,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等重要工作部署,將有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經濟增速居主要經濟體前列,GDP總量約占全球的16%,擁有增長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及完整並且富有彈性的產業鏈,人才資源豐富,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韌性,疫情改變不了中國經濟增長中所擁有的各類優勢,也延緩不了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節奏步伐,更扭轉不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國家好,澳門就會好,這是澳門過去20年回歸祖國的經驗與事實,內地經濟保持長期向好的趨勢,澳門必定受益。

其次,中央對澳門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的方針沒有變。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央會一如既往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和澳門基本法,一如既往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一如既往支持澳門特別行政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澳門回歸以來,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澳門特區政府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基本確立和不斷完善,促進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穩定。

回歸以來走過的20周年,澳門政治環境穩定,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反映“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取得偉大實踐,也證明“一國兩制”模式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在剛剛過去的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澳門特別行政區新一屆政府和社會各界要站高望遠、居安思危,守正創新、務實有為,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推動澳門特別行政區各項建設事業躍上新臺階。習近平還提出澳門要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更好發揮自身所長,增強競爭優勢。當前,特別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

今時今日,澳門正更加領會國家發展路向,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推進相關的政策措施,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便利澳門廣大居民融入大灣區就業、就學和居住,加強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通,支持專業界別在大灣區發展。站高望遠、居安思危,守正創新、務實有為!堅守“一國兩制”的澳門,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繁榮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其三,澳門本身“博彩業為基礎,多元化經濟協同發展”的結構沒有產生變化。博彩業作為澳門最大的支柱產業,在回歸以來一直對澳門的整體經濟發展起著明顯的拉動作用,讓澳門成為了全球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博彩收入的快速增長,也為改善社會民生做出貢獻。通過博彩業的發展,同時帶動旅遊業、服務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根據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發佈的2019年澳門博彩業收入數據。數據顯示,2019年澳門博彩業收入為2925億澳門元,博彩毛收入是本澳博彩業適度開放近20年以來的第五高。

得益於博彩業的大幅增長,積累豐厚的財政結餘為特區政府推動整體民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今次的疫情中,政府正是源於財政家底為支撐推出一系列經濟援助措施,紓緩居民及各行業的經濟壓力。不管各界願不願意承認,博彩業無疑仍然是澳門的龍頭產業,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貢獻產業,也是立足周邊競爭的產業優勢。換而言之,只要博彩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澳門經濟仍可謂“審慎樂觀”。

另一方面,在維護博彩業健康發展的同時,近年來,特區政府大力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特區政府早前公佈的2018年度《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分析報告》顯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新興產業方面,2018年會展業、金融業、中醫藥產業及文化產業的增加值總額達353.3億元,與2015年相比,增加值總額上升36.5%。評論認為,澳門在鞏固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通過與周邊地區加強合作,實質性地走向經濟適度多元化,更加夯實了澳門的區位競爭優勢。

其四,外部環境趨於緩和,一中心一平臺繼續助力澳門發展。2019年全球經濟態勢主要聚焦於中美之間一波三折的貿易戰,澳門作為微型市場易受週邊環境影響,不可能獨善其身。經過一輪鏖戰,自2019年下半年至今,中美之間已經逐步釋放出越來越積極的信號。其中包括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日前發佈公告,自2020年3月2日起接受中國境內企業申請,對相關企業符合條件、按市場化和商業化原則自美採購的進口商品,在一定期限內不再加征我對美301措施反制關稅,支持企業基於商業考慮從美國進口商品。中美雙方如果履行好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內容,將增強市場信心,保證中美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促進世界經濟增長。預計接下來的中美第二階段貿易協議將朝著更加樂觀的態勢發展。

此外,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多元文化交流和超級中間人的功能日益彰顯,發揮澳門與葡語國家的聯繫優勢,依託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為內地和香港企業同葡語國家間貿易投資、產業合作、人文及科技交流等活動提供金融、法律、資訊等專業服務,聯手開拓葡語國家和其他地區市場,助力澳門經濟國際化發展。

其五,復工復產秩序良好,紓困復甦政策有利促進疫後經濟反彈。當前,全國正有序推動復工復產,連日來,中央有關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從金融、稅務、交通、政務服務等多方面助力復工復產,一些地區從當地疫情實際出發,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一些行業產能逐步回升,經濟運行正在恢復正常。

無論是結合SARS事件的經濟走勢,還是當前各權威機構的分析,普遍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前期被抑制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會得到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會出現快速反彈回升。與此同時,早前因應疫情防控而暫停的個人港澳遊簽注亦將重啟,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即認為,內地、澳門累積的需求將會在疫情後得到釋放,經濟短期內可回復正常,甚至強力反彈。以去年錄得的3940多萬人次入境旅客的數據來看,今年雖不定能持平,但相信減少的幅度並不會太大,尤其當中近七成為內地旅客,足見內地消費升級釋放的市場潛力。

在迎接反彈回升的前期,特區政府已經階段性減免企業稅費和中小微企援助及利息補貼,多措並舉穩企業穩就業,以及積極推動本地消費,提振內需,這些政策措施對企業存活和堅定發展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合內因外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對澳門經濟帶來影響,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的根本格局。“一國兩制”下的澳門調控政策空間和財政儲備充足,各類針對性政策的出臺將為戰勝疫情和恢復生產提供支撐,將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澳門的影響,有力促進經濟平穩發展。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鼎力支持,有全澳社會的同舟共濟,就一定能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

猜你喜欢
產業影響博彩
热衷博彩活动 澳大利亚人输钱最多
論唐代《詩經》研究對詩學理論的影響
日本伝統文化が中日の若者への影響――和服を中心に
2020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