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育进行到底

2020-03-18 04:30陈秀娟
考试周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审美美育语文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我们依然对学生语文素质下降抱怨连连,此时我们应该反观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是否有用审美教育来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激情。初中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的佳作于一体,美学价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善巧应用此项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用美的因素、美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审美心理。

关键词:美育;审美;语文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强调“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美育渗透到语文课堂当中去。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语文课程应该“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该说这课程设计思路科学揭示了“全面发展”的定义,让我们对“全面发展”有了重新认识。众所周知,美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它以其特殊的内容和魅力,在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功能。青少年正处于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在这种情况下,用美的形象、情感、信息,去感染、熏陶、激发他们,就可以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之中,美化他们的心灵,拨动他们的情思,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語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在观察摸索探求中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和情趣。一旦如此,语文教学就极有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扉,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正因为这样,《语文课程标准》才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列入其中。

二、 初中语文美育的内容

初中语文美育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它的涉及面极其广泛,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它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对人的熏陶,是任何一个天才的演说家的千言万语所不能取代的。在语文课本中对自然美的描述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们在引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方面可谓功勋卓著,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和谐的自然美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充满灵气的生存空间,可以为我们的生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构建学生的生态审美观。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完全可以把它们作为抒情文来读,而不仅仅是描写文,不但关注其内容,更要品读其物象与意境,揣摩其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程度,这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学生有这样美好的体验,心中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被激发出来,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就会得以提高,就会进入审美享受的更高层次。对照课文,再看今朝,让学生感悟到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关系,真正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未必是一件难事。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或景的形象美的剖析,让学生感知体悟美,从而构建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例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写的是一群被人类逼至绝境的斑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赢得了种群的生存机会。教完本课时,可以让学生思索:在这篇课文当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显然,人类在这篇课文中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后,教师可以归纳总结:这个被称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高举“发展经济”的旗帜,在这个蓝幽幽的地球上横扫千军,为所欲为,结果一种文明建起了,另一种文明却消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日益深化。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应当是认识到人与自然界同生共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只能在自然界的范围内生产生活,进化发展。只有首先明确了这些基本观点,才有可能辩证地看待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被在危难中表现出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斑羚所震撼,而且对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样即便是揭露假丑恶的文学作品,也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它可以让学生从中辨别真、善、美,激起对自然生活的美的追求。

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过程中,适时出现新疆地图和沙漠风光图,将画面的形象和语言的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罗布泊原先是怎样的,然后思考:罗布泊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它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教训是什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告诉学生,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再现语言表达的事物、景象,使声音和图象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音像和生动的画面,并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起到见所难见、闻所难闻的作用,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行的境界。所以,通过影音等这样富有美感和美趣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美的感受的直观性,让学生的身和心都受到了陶冶和感染。

总之,自然美成了陶冶和培育学生性灵和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阅读文本,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栖居”。尤其是在环保问题日益深重的今天,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自然美的欣赏,更加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社会生活的美,其形态多种多样。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如果此时对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社会美的教育,这将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初中语文课本中体现社会美的教材可谓丰富多彩,如《背影》体现了爱心之美,《芦花荡》体现了战斗之美,《再塑生命》体现了人格之美……每一篇课文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都寄寓了作者不同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在语文学习中去引导学生了解人的自身,情感和内心世界。都说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在父母爱的温馨中成长,却体会不到父母亲情的伟大,感受不到父母的辛苦。于是在上完《散步》这篇融亲情、人性、生命为一体的散文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做了一个家庭作业:为体验母亲当年怀孕的辛苦,把自己沉重的书包挂在胸前走回家,然后马不停蹄地做家务;让学生为父母、长辈洗头或洗脚,以此报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次语文课上,同学们热泪盈眶,讲述自己与父母进行亲情接触的感人场面:女儿、儿子轻抚父母为生活所磨砺、生满厚茧的脚,流下激动的泪;当轻揉父母青春不再的头发时,那零星的白发所带来的震撼远比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来得深。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的高尚品格,语文课外活动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接受一次亲情的洗礼,感悟亲情的伟大,增强尊敬、孝敬父母之情,激发他们报答父母的强烈愿望,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熏陶。

当今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外有经济大潮的冲击,内有改革多元文化的碰撞,语文老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情感——爱国情感呢?实际上语文教材不乏爱国的佳作名篇,而如何让学生不觉得空洞、贴标签而感同身受呢?我想首先要让学生入境。营造氛圍是入境的前提条件。学《土地的誓言》,我花了大篇幅讲背景,讲九一八的经过,看日本人屠杀中国人尸横遍野的图片,听歌曲《黄河对唱》,学生被一种深深的家仇国恨情绪所感染。接着就是要让学生感动。能让学生感动的课就是成功的课,而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如讲《土地的誓言》时,在介绍日本人霸占我东三省,无数东北人流浪在关外后,我轻轻哼唱《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然后再非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开始学生不以为然地听着,当我声情并茂时,少数学生还偷偷地笑,可是听着听着,听着那悲戚中的美好回忆时,学生变得肃然了,而听到“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他们都抬头看我,我知道我是流泪了,后来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那种对故乡的留恋、呼唤和铿锵的誓言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祖国”不再是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土地、河海、民族、同胞等,爱祖国也不再抽象,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朝夕相处、有着千丝万缕的事物。通过这些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内心的爱憎感情,认识到善恶美丑,从而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教育。

这样,通过对课文社会美的欣赏,使学生如饮醇酒,如对名花,如沐春风,不知不觉地情操受到陶冶,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受到转移,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得到正确的树立。

(三)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同时又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中均有鲜明、生动的表现。文学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多彩的描写,都直接表现了艺术美,它比现实的美更细致、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对人有更大的感染力。也正因为这样,在全面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上面,艺术美起着特别积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从整体上抓住课文,通过引导、感悟,让学生了解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使学生的感情、人品与希望都在艺术中得到陶冶形成。如《苏州园林》展示了园林的艺术美,《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探讨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驱遣我们的想象》则阐释了美学观念……

总之,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给人以最充分最完满的美的享受,最充分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最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于美的热爱,培养人高尚的情感,使人不仅懂美、爱美,而且感情专注,为美而倾倒,为美而兴奋,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让我们把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2-284,294-299.

[2]陈毛美,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0-22,68-69,349-353.

[3]刘忠惠.写作[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5-98.

作者简介:

陈秀娟,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审美美育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