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梦实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把产业扶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形成了产业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一)定规划,强化指导引领
河南省编制了《河南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优质粮食产业、设施农业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特色加工产业、畜牧养殖产业、电商流通产业等8大扶贫产业,并制定了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和“1+N”专项行动方案。
(二)抓提升,推动转型升级
全省以推动“四优四化”、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贫困地区产业提升工程,促进贫困地区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目前,全省在53个贫困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27.33万hm2,发展优质花生79.13万hm2,发展优质林果15.44万hm2,发展设施蔬菜18.2万hm2,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72万hm2,中药材产量76万t,建设41个四优示范县。
(三)育主体,搭建扶贫载体
全省在53个贫困县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65家,农业产业化集群95个,贫困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到7万家,推荐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5家,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7个。
(四)强服务,提升脱贫能力
全省组织动员1.2万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嵩县、台前县、卢氏县、淅川县4个深度贫困县和1235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开展技术服务,对有技术需求的贫困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编印《河南省特色产业扶贫实用技术指南》,发放全省9536个贫困村,发放技术扶贫明白卡58.3万份;开展10大类高效种养业专家团宣讲活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7万人次,服务贫困农民104.8万人次;在3398个贫困村建设益农信息社,覆盖全省91.3%的贫困村,解决了贫困农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重打造,加快品牌建设
全省贫困县打造培育出农业品牌164个,占省级农业品牌数量的41%。其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6个、农业企业品牌37个、农产品品牌111个,在卢氏县、淅川县、正阳县等6个贫困县实施品牌扶贫整县推进行动。
(六)广推介,开展产销对接
举办全省绿色食品、“三品一标”“绿食超市”、优质专用小麦产销对接会等活动,推动产销对接。其中,在全省优质专用小麦产销对接会上,32个贫困县签订优质专用小麦产销订单153万t,占预计总产的80%。在大型农业会展上,增设贫困地区扶贫成果展及农产品推介活动专区,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七)防风险,实施金融扶贫
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扶持带贫成效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促进贫困县与183家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扶贫小额信贷合作协议,签约率达96.23%,累计发放贷款5.7万笔,25.9亿元。
(八)促“三变”,激活内生动力
全省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各类资源资产,推动资源变资产、资本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省148个贫困村通过“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稳定脱贫。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示范基地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小,产品数量有限,主導产业优势不明显,设施农业经营粗放,科技服务能力不强。设施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大部分贫困村“一村一品”没有完全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还未能体现。同时,随着设施农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技术服务量大、任务重,现有的涉农技术干部数量少、装备差,导致技术服务在整体上不相适应。部分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农业生产化水平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用、推广力度不大,菜单式技术服务落实不到位。
(二)产业支撑体系不强
贫困村主导产业大多都是小而散,没有形成规模,市场信息不畅,营销市场体系不健全。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发展集约经济资金不足,贫困户享有小额扶贫贷款却无技术、无产业,虽有不少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开始联合,但紧密度不高、不系统、不完整,致使依托龙头带动支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成规模的企业较少,大多企业都是刚起步,对产业经济的拉动能力和带动农户脱贫的辐射能力非常有限。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副产品还停留在出售初级产品和原料上,产品缺乏附加值,广大农户从产品加工环节中未能分享到应得的利润。
(三)投入保障能力不强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资金投入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能有效带动群众受益。金融资金额度较低,对经营主体扩大规模作用不大,对没有基础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作用小。多数贫困村道路、水利设施等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由于贫困农户自有积累能力弱,对市场反映敏感度差,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足,投入问题仍然是阻碍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最大障碍。
三、建议
(一)持续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高质量实施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以“四优四化”为重点的优势特色农业,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建设,推动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建。
(二)持续开展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
持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为贫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与指导。推进贫困地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及时为贫困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三)持续组织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
借助全国产销对接会、农洽会、农博会等平台,加强特色农产品推介;依托益农信息社,推动贫困村农产品出村上行。推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电商企业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开展产销精准对接。
(四)持续完善优化利益联系机制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者与贫困户利益联系机制,促进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选择企业效益好、拉动能力强、主动作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抵御风险的优势,成为脱贫致富的排头兵和带头人,带领贫困农民走向小康社会。继续修订完善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引导贫困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