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的早高峰、节假日的高速路、医院和学校附近常年的“热火朝天”……提起这些画面,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常常会想到两个字:堵车。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也是最难以治理的突出问题之一。一方面,交通系统一处“梗阻”,全身受制;另一方面,交通问题既关乎道路资源的供需适配,又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息息相关。
因此,缓堵治堵,不仅是交通管理层面的问题,考验的更是城市的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正是从城市层面对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落实。
近年来,很多城市对以往片面强调提高小汽车行驶速度、保障小汽车行驶通畅的治理思路进行了调整,“以人为本”、公交优先逐渐成为疏通城市道路的主流选择。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亦推進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智慧交通开启了新纪元。
缓堵治堵过程中,国内不同体量、不同类型的城市作出了各自的探索,有的进行精细化治理,有的盘活存量资源,也有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但这一问题追根溯源,却是城市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优势资源过度集中在一些场所,而这些场所,正是需要大力破解的“堵点”“痛点”。
正因如此,更要跳出“就堵治堵”的思路,“治堵”就是“治城”——要从城市功能定位、功能疏解的角度进行破题,更为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交通系统就像城市的一根根血管,血管疏通了,出行才能更美好。血管疏通了,城市才能更加宜居、更具活力,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覃柳笛 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