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英 孙智慧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国家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形势变化,面对地质勘查行业的改革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市场经营业务,是地勘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地勘单位;市场经营;业务分析
2000年以来,大部分国有地勘单位开始实行市场化运作,撤销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队建制,将生产单位进行实体化重组,以实体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直接载体,全方位进入市场。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原来单一从事国家下达的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逐步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服务领域,以矿业开发为主导,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勘查、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灾害勘查等为支撑,逐步实现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各项指标节节攀高,经济得到快速增长,资本得以迅速积累,职工生活日益改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为下一步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以某地勘单位为例。
一、2018~2020年度市场经营业务状况
1、市场合同签订与市场经营收入总体情况
以2018-2020年该地勘单位签订的合同分析,市场经营业务呈稳步增长趋势,合同份数每年基本在300份左右波动,2020年单个合同的金额有所增长。
从2018-2020三年的收入情况看,市场经营收入总体不稳定,时高时低,市场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约70%左右,在一类经营性实体并未全成本核算和摊销相关管理费用的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仅有5.3%。可见,若只依托市场经营还不能支撑单位的发展。
2、各类型市场业务构成状况
(1)2018-2020年各类业务发展情况
该地勘单位市场业务主要有测绘、地灾勘查设计、评估类、工勘施工、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服务类、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含文旅)调查、水工环调查、地质实验测试九类业务类型。
三年中,处于快速增长的业务是工勘施工类,每年涨幅达100多倍;稳中有升的有测绘类、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类、矿产勘查服务类、实验测试类;地质调查类业务快速下滑,从近1500万元跌落到仅有160余万元,此类业务几乎到了没有的状态。
(2)各类业务占比情况
各类业务在业务总量中三年平均占比最高的是工勘施工类占比31.02%、第二高的是矿产勘查服务类占比20.56%、第三是测绘类占比18.33%,第四是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类占比13.65%,这四类业务占到了市场业务总量的83.5%。
3、市场业务分布区域情况
该单位市场业务近三年主要来源于四川、新疆、西藏、云南、青海重庆等10个省市,每年均保持有一定业务量的是四川、新疆、西藏、云南、青海、重庆、广东7省市,其他地区仅有少量零星业务,每年平均80%以上的业务集中在四川省内。
从各年度各地区的业务占比情况来看,四川、云南、广东三地区业务量逐年有所增长,基本保持平稳的是青海3%左右、西藏保持1.5%左右,呈现下降态势是新疆、重庆,新疆从2018年的9.93%降到了1.84%,重庆从6.9%降到不足1%。总体趋势是省内业务逐年增多,省外业务有所减少。
二、人力资源、资质、生产装备情况
1、人力资源现状
截止2020年末,该单位在职在编员工322人,外聘员工131人,共计453人,其中,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234人,占比51.7%,正高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59人、中级职称168人;学历構成本科以上学历246人,占比54%,其中博士3人、硕士50人。总体是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人员学历较高。各专业职称分布由高至低依次为: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107人,占比45.7%;水工环40人,占比17%;测绘31人,占比13.2%;经济会计18人,占比7.7%;实验测试12人,占比5%;国土规划调查11人,占比4.7%;地球化学勘查8人,占比3.4%;岩土工程勘查与治理4人,占比1.7%;地球物理勘查及遥感3人,占比1.3%。当前职称结构单一,地勘类占比较大,缺少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专业技术职称。仅有注册证书人员18人,注册人员严重不足,只占职工总数的4%。其中编制内12人,外聘员工4人,资质专用2人。
2、资质资源现状
在原有的9个专业地质勘查大类资质取消后,该地勘单位现有资质15个类别,共涉及28个专业。其中,甲级资质4个,涉及8个专业;乙级资质6个,涉及7个专业;三级资质3个,涉及9个专业;丙级资质1个,不分级别资质3个。(维护当前资质,尚缺工勘施工、地灾类注册人员,技术职称人员与设备。比如注册类岩土、水利水电、市政、机电工程等,建筑、水利水电、给排水、电气等专业技术职称)
目前有地灾评估、勘查、设计、测绘、开发利用方案编制、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共6个资质,3甲2乙1丙,涉及9个专业。有测绘、数据库建库、土地规划机构、土地登记代理中介机构、信息安全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共6个,1甲2乙和2个三级2个不分等级资质,涉及专业10个。
以工勘施工为主业,现有建筑施工、地灾施工、工程勘查3个资质,涉及专业9个,其中总承包类4个,专业承包类5个。.
3、现有生产设备及技术装备情况
目前,拥有各类生产设备与技术装备共计1945台/套,其中通用生产设备、办公用具家具达1569台/套,占比80%,而专业技术装备仅350台/套,占比18%,高科技装备更是少之又少,100万元以上没有一台,50万元以上也仅有4台(1架无人机,3台测试设备)。
三、地勘行业面临的处境与该地勘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勘行业面临的处境
一是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即,地勘单位将不得面对事业单位、国资国企改革这一现实问题,不可能持续观望与等待。
二是近些年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严重萎缩、矿产勘查市场持续低迷,对地勘主业发展和矿业权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三是地勘资质取消后,地勘行业取消了入门门槛,地质勘查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市场鱼目混杂,恶性竞争增多。
四是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缺乏政策支持,人才技术及装备还不能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
2、该地勘单位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经营收入总量低,尚不能支撑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依赖思想较重,发展动力不足
对地勘费、对某一地勘项目的依赖还很强,市场经营收入总量低,管理费上交少,利润薄、地勘企业经营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巨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
(2)主业不突出,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激烈
长期以来,产业结构相似、业务雷同不仅存在于省内省外地勘队伍之间,在地勘单位内部经营实体之间也依然存在。由于近年来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的逐年减少,项目减少,竞争更为激烈。2020年我队虽对内部实体按专业进行了重组,但业务重叠现象仍然存在(如区调所、矿勘院、西藏市场办产业类别基本相同),地勘主业不突出,缺乏竞争力,大地质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
(3)人才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短缺
由于很长时期都一直从事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作,引入人才均以地勘专业为主,结构单一,在传统产业萎缩低迷面临转型时,人才紧缺,岩土工程、工勘施工、规划类中高级职称与注冊类人员严重不足,制约和影响我队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
(4)资质种类较少、级别低而分散
因国家政策的变化,地质勘查大项资质被取消,原本拥有的区域地质调查、固体、液体矿产勘查、水工环境地质调查等主业资质因此而灭失,所剩资质就显得薄弱而单一,为转型发展,新申办了建筑工程施工、工程勘查领域的资质,但由于起步晚,级别也偏低。现有的15项资质又分散在下属企业公司,影响综合利用。
四、未来市场经营发展的思考
1、调整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
充分利用改革过渡期的优惠扶持政策,做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工作,发展壮大市场占有额,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向市场要效益,做好原始资本的积累工作,降低对地勘费、单一地勘项目的依存度,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成企业化改革目标。
2、明确定位,提供精准服务
面临新形势,社会对地勘行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经营理念,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布局观,围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提供高质量的地勘服务和地质产品,找准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发挥好政府、地勘单位、社会投资等各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贴近或满足政府、投资人及社会公众等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迎接市场竞争。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营造鼓励创新、争先创新的氛围,激发自我创新能力,强化地质技术的核心部位、关键环节以及手段、方式创新,确保同行业中保持独特优势,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地质科技新领域、新业态。加强科技人员的队伍建设,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人才培训,不断拓宽、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还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比如高薪、高福利政策,核心岗位关键人才分享创新成果等。
4、加大调整转型力度,探索新领域
面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跳出传统的地质工作结构、经营管理模式,坚持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的总体思路,努力探索与传统地质专业相关联的新领域,做大工勘施工业,大力向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生态环境、民生地质、国土信息科技等大地质方向发展。
5、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从人才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装备、资质建设等方面为市场经营、经济发展做好储备,提高队伍的研究技术水平,加快科技创新融合,着力发挥已有科研成果和人才、技术、产业等优势,加大装备投入和新技术应用,夯实发展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经营、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提升管理水平。
五、市场经营发展建议
1、产业发展方向
产业布局需要顶层设计,需以行业发展、市场为导向,与单位总体规划、战略部署协同并进。
(1)巩固传统地质优势,继续做好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业务。
基础地质调查方面,提升地质工作程度和地球认识水平,将积累的地质工作勘查能力逐步向环境地质、城市地质领域转化,加强基础地质科学研究对环境、城市地质工作的支撑与融合,以城市规划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等,开展地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与综合信息服务。综合运用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能源矿产勘查方面,保持定力,下大力气寻求找矿突破,为矿业市场复苏回暖积蓄力量,尤其是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市场前景可观;开展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矿集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做好信息资料集成与服务,引导服务商业性矿产勘查;主动改善外部环境,树立地质勘查队伍绿色勘查、文明施工的新形象。
加强与省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调局、各地调中心、省级地调院等部门、单位的业务交往,全力发挥地勘单位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主业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积极参与四川“十四五”期间地质勘查工作,对我省重要成矿带及重要旅游景观、重大工程建设沿线、重要城镇建设区域、重要找矿远景区、找矿靶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向省政府部门积极争取立项。
(2)文旅地质方向
用好地质公园这张名片,服务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以地质遗迹调查为依托,拓展自然、人文、历史等多种资源调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文化,精讲地质故事;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运用省级文化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催生市域、县域旅游规划项目。在地质遗迹调查上,形成地质遗迹点分等定级,典型地质遗迹与革命历史、人文风俗、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保护性开发,发展地学旅游。
(3)国土空间规划与信息科技领域。
在做好传统测绘项目工作的同时,拓展航空摄影业务,组建专业的无人机航摄队伍,打造航空摄影品牌,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服务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测绘、地质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形成多元化的地质信息产品,做好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工作。
(4)持续发展工程勘察、施工业。
该地勘单位工勘施工业起步晚,近两年项目明显增多,收入规模有所提高。今后,在原有工勘、施工产业的基础上,拓宽工程勘察、施工领域,增项专业资质类别,提升资质级别,并向上下游方向进行产业延伸,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与设计院、中铁、中交等大型央企在工程勘察领域的业务往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我队工勘、建筑工程领域大型项目的来源。
(5)生态、农业地质方向。
生态环境服务方面:主动在污染调查、水土保持、矿山环境修复、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荒漠化、石漠化等业务领域提供科学解决方案与技术和专业队伍支撑,聚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可尝试在业务合作行政区域内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成果转化与综合利用。
农业地质方面:积极参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耕地质量提质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规划整理项目。承做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及成果应用,为土地永续利用和现代农业提供依据。开展富硒基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标准化富硒作物种植基地富硒基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标准化富硒作物种植基地,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6)民生地质方向
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防治等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还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及应急能力建设领域,强化对口专业技术保障服务,服务防灾减灾、对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滑坡、堰塞湖应急调查与处置等提供技术指导、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参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监测预警、抗旱找水,积极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等,着力发挥地勘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主力军作用。
2、资质建设构想
一是维护好现有资质,做好资质增项,提升低级别资质等级。
二是按单位的产业发展规划,拓展航空摄影、设计类、规划类等新领域资质,不断增加资质种类,创造市场准入条件。
三是整合集约全队资质,提高综合利用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人力资源配备建议
一是人才队伍结构围绕生产经营、产业布局、资质建设进行培养与引进,做好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人才梯队建设。
二是引导地勘专业人员向水工环、地灾、测绘等相关业务方向转型,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学习,加大人员转型支持力度,逐步解决人才结构、职称结构单一问题。
三是建立健全注册类人员长效激励机制,组织集中的理论培训与考前辅导,鼓励职工考取注册证书,解决注册类人员短缺问题。
四是加大市场经营人才培养,产业转型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
4、提升生产技术装备能力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产经营加快高、新、精尖技术装备的引进,满足科研与产业发展需求,为提高业务的承接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创造条件。
二是配备、配齐资质建设所需各类设备、设施,满足资质建设需求。
三是合理科学配置生产技术装备,统筹综合调配资源,充分发挥效能與作用。
结语
该地勘单位多年的市场经营,有优势也有劣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增强危机意识,主动作为,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地质工作队伍体系,转变内部经营模式,变承包经营为集约经营,向规模经济、科学管理、科技创新要效益,克服求稳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尽快走上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路!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