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约瑟
从清朝末年起,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的乡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加上民国社会动荡、乡村加速衰败,造成乡土文化断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同质化”。现如今,古董建筑和古建筑维修被同质化现象层出不穷,在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中会将民间节日拿出来反复使用,原因是当地文化快要消失了,需要不断更新。农村是孕育和培育当地文化的沃土,本地文化是其扩散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的结晶,并且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唯一特征。因此,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介入乡村的起点。
我们所说的介入,实际上是一种柔性的融入,艺术与乡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在乡村伦理道德建设中,艺术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是在启发乡村道德价值体系方面以及教育方面发挥作用,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并且它是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设计师在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对社会的正确的认知,因为设计师要有社会性,应该存在于社会并且服务于社会。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并尊重它的价值,然后才能珍惜和保护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历史和传统,还必须面对未来。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经济和生态的角度重建乡村,我们都必须注意这一点。因此,探讨如何利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重点。
自20世纪以来,人类对艺术介入社会的实践从未停止过。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田野和乡村进行了实验,从而在理论界引发了关于艺术对社会干预的广泛讨论,这可以进一步证明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上海在1931年发起的木刻运动是艺术介入现代中国社会的开端,农村公共艺术的介入不同于大城市千篇一律的规划,木刻运动关注时事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很快使艺术成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艺术经历从文学化转变为大众运动。无论是在传统的古村落,还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村落,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公共空间的建设都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而另一个较为典型的当代案例是,从1986年到2004年,费城艺术大学的终身教授叶蕾蕾利用艺术教育和园林建设,将费城一个肮脏的社区融入了该国美丽而充满活力的社区。这是对社会实践的成功艺术干预。让诸如“公共艺术”和“空间”之类的场所概念通过人,人与建筑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多重关系来体现艺术的价值。
自20世纪以来,艺术介入农村建设的实践在中国逐渐兴起。从2010年“台北国际艺术村”团队的正式成立到艺术家曲岩在顺德青田的正式发布“青田范式”,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通过运用艺术的手法建设美丽的乡村。每个村庄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已有数百或数千年的历史。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复兴传统的中国生活式样,修复乡村价值,推动乡土中国走向生态中国的发展之路。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象征,通过很多有生命力的公共空间,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人们在欣赏这些公共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够思考和感受生产环境,通过关注、讨论和欣赏,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文化氛围。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艺术是不够的,我们只能说,我们以艺术为切入点去唤醒某些尘封多年的传统记忆,以寻找丢失的一些传统技艺和当地先民的智慧结晶。艺术照亮了村民心中的某些梦想和追求,激发了村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与来自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了一个共同体,以关注当今的乡村文化建设。
如何用乡村地域文化创造公共艺术?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乡村文化,例如安徽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徽商文化、皖西茶文化、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淮河文化等等。村子是一个复杂文化体系,在设计之前,我们必须谦虚地学习并将其融入村民故乡的历史传统,习俗,生产和生活以及村落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艺术家应该尊重乡村的“文化多样性”,同时加深对当地日常知识的了解和对自己文化的反思。在村庄引入比传统更加具有表现力的村庄自建系统的公共艺术,这种设计必须与乡村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互动,并融入乡村特有的传统文化,用有限的资金,通过公共艺术空间的介入推动当地的建设,解决乡村相对封闭、人口不断流失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加强与村庄外的信息和文化等的交流,传播性更强,从而促进乡村的经济文化等发展。
现在的乡村环境,在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对乡村运用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介入,目的在于重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通过不断优化艺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重建当地文化在村民中的地位,恢复历史集体记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通过青山绿水和村民对乡村文化的信任维持农村的原始乡愁。在未来的乡村公共藝术建设方面:
一是打破乡村文化均质化状态。就乡村经济而言,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日渐火热,但发展水平有限,产业方式单一缺乏基本的活力,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乡村的均质化,利用公共艺术对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改造,打破均质化乡村状态。使公共艺术成为乡村文化的载体,发掘乡村特色文化,使得乡村文化得以传承,有利于塑造文化认同感。
二是培养村民乡土意识。由于经济发展使得中国农村乡土意识薄弱,公共艺术的介入使得乡村的公共空间得以改造,对村民的乡土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乡村中原有的建筑、景观能够唤醒人们的思乡之情,是当时社会的反映,是真实的乡村记忆,在乡村的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利用原有建筑、景观的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乡土气息,公共艺术才更有生命力。
三是尊重和继承当地独特的乡村文化,以使当地村民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和认同。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来建设公共场所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活动的互动,并使之成为一个聚集村民情感的场所。同时根据当地乡村的实际情况,既能方便人们的参与又促进了环境的活力,加深村民对公共空间的体验和对环境的了解。加强村民邻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尊重和认可,无形中激发了村民对家乡的自豪感。使得乡村充满生气,充实丰富当地村民的生活,提升自我满足感。
艺术介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还处于一个初期的阶段,要从乡村实际出发,利用较少的资金和有限的自然资源,最大程度上地区别于城市的公共艺术形式,利用好乡村特有的自然以及人文资源与公共艺术结合起来。同时,公共艺术介入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不仅要依靠少数的艺术家设计师,更多地要依靠当地居民,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让村民们感受美,提升家乡的文化认同感,进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小到一个村落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源头,如此才可促进乡村建设,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