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鑫
内容摘要:寿山石是福建著名的雕刻用石,其石质晶莹通透、色彩丰富,是榕城特有的珍贵石材,深受众多收藏家的喜爱。寿山石雕在福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雕刻技艺精湛,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在近些年国内还掀起了一波寿山石雕的收藏热潮。
关键词:珍贵、雕刻、风格、工艺
一、寿山石雕的石
福州城郊有一个著名的村落“寿山村”,这里绿树成荫、芳草鲜美、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村民往来息作,怡然自乐。寿山村有着非常高贵的矿石资源,这里开采出来的石头色泽温润、晶莹剔透、色彩华丽,我们称它为“寿山石”,“寿山石”是我们的四大国石之一,这个本该少人与闻的世外桃源,却因为盛产美石而蜚声海内外。
上千年来,榕城老百姓把“寿山石”视为老天爷赐给他们的艺术珍品倍加珍惜,所以渐渐地就有了“天遣瑰宝在闽中”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共工联合水神反叛,遭到部落聯盟首领女娲的镇压。共工不甘失败,怒触天地的支柱不周山。于是,天陷西北,地倾东南,人间遭受一片浩劫。女娲娘娘赶紧搜集各种五彩石头把其冶炼成浆水,把天上的大窟窿补好了。女娲娘娘补天成功之后,还把剩下的彩石带在身上到处巡游,当她路过榕城北面的寿山村时,被这里秀丽的山川美景和醇厚朴实的民风所感动,随即挥袖起舞。这时她身上所携带的彩石头纷纷掉落,有些落在稻田中,称其为“田坑石”,有的飘落到山涧,称其为“山坑石”。有的落入河底,称其为“水坑石”。这就是传说中的“寿山石”由来,将母炼石女娲归,补天滴沥遗天脂”之句,讲的就是“天遣瑰宝到闽中”的典故。这个典故为寿山石寄予了美好的起源的同时,还指出了寿山石的分类方法。寿山石的品种、名称相当繁杂。据福州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就多大102个品类,非常丰富。若按石质和石品细分,其品种更是难以计算。不过,根据传统的通行分类,主要是是依据该地区寿山石所生成的地貌特征来把其分为水坑田、田坑石、山坑田这三大类型。其中,水坑田主要产于寿山村溪河的上游,“坑头占”之麓;田坑石主要产于寿山村溪河附近的水田底部的古砂石层中;山坑石则散布在寿山村周围二百多平方米公里的山野中。
寿山石中最昂贵的石头就是田黄石。田坑石中有一个很著名类别就是田黄,因其一般呈黄色,所以有此称。田黄是一种自然生长而成的天然宝石。它石质温润,又因长期埋藏于水田之下、溪流之间,铁质元素沁入肌理,使石头呈现出网状的红色脉络,极为罕见。田黄是寿山石品类中的最顶级的石材,古有“一两田黄三两金”说法,这足以说明田黄石的珍贵。相传,乾隆皇帝也非常的喜爱田黄石,乾隆皇帝有一次梦见玉皇大帝降旨,旨意上只有“福、寿、田”三个字。乾隆皇帝琢磨了很久还是不得其解,这时,有位福州出身的侍从告诉他,福州寿山的田黄石包就含着“福、寿、田”的意思。乾隆皇帝听闻后,非常的高兴,随即下旨福州的官员进贡,乾隆皇帝对田黄爱不释手,甚至将田黄石以黄龙帕包裹,奉作天坛祭天的贡品。历史上有很多的文人雅士都非常的喜爱田黄石。福州很多达官贵人将田黄石作为镇宅之宝,用其来辟邪祛灾。所谓“黄金有价石无价”,人们以能够拥有、珍藏田黄石为荣耀。
二、寿山石雕的雕
寿山石的色彩丰富、造型多样、石质脂润,古代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被其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不仅如此,寿山石还是理想的雕刻石材。寿山石雕技艺精湛、博采众长、技法丰富,福州的雕刻一人很好的把国画的表现形式和民间雕刻技艺相结合,是中国民间艺术与高雅审美趣味的结合体。由此,寿山石雕形成了其特有的雕刻文化。寿山石雕不仅对艺术家的眼力、指功、毅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求艺术家拥有绘画、书法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素养。经过千百年来雕刻艺人的不断努力,寿山石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雕刻工艺,改制作工艺主要可以分为相石、雕刻、磨光这三大步骤。
寿山石雕刻创作前必先相石。寿山石雕非常注重依石造型,因而相石是寿山石雕刻、造型十分重要的环节,自古就有"一相抵九工"的说法。相石主要从看石形、相石质、用巧色三个方面入手。观石形,是依据石头的造型进行设计,在充分展现石质美感的前提下构思出最优设计方案;相石质,是根据石质的优劣选择不同的造型和雕塑技法;用巧色,则是巧妙利用寿山石的自然色泽以色造形。只有深入了解石材的奥妙,雕刻艺人才能依据石料的色彩、形态和肌理进行构思,做到因材施艺、因势塑形、因色取巧,把构思和石材进行完美的结合,创作出形神具备精美的雕刻艺术品。
寿山石在雕刻成品的过程要经过多道复杂工序,主要有打坯、凿坯和修光这三大步骤。打坯是构建雕刻作品的内容和基本形态,确保作品能符合设计的比例和布局要求,为后续的精雕细凿确定基本的框架;凿坯是在前道的基本轮廓内进行的深入细节刻画,使作品形象具体化,让雕刻作品的层次更分明、结构更加的清晰;修光是雕刻的修饰阶段,主要是抹去不必要的刀痕凿迹,调整完善作品各部分的细节。雕刻完成之后,还要经过一道精心的打磨抛光。抛光也是雕刻工序的一个重要环节,需经过粗磨、细磨、揩光,雕刻的作品的质地才会显得晶莹剔透,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寿山石的天然质地和色泽,从而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从古至今,寿山石都被认为是理想的印材,众多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都用它来雕刻印章。田黄石、芙蓉石、鸡血石被称为我国印石界的三宝,其中田黄石、芙蓉石都属于寿山石的品类。乾隆皇帝用寿山石雕刻的印玺就有100多枚,其中尤以田黄石居多,比较著名的有田黄组印“所宝惟贤”和“乾隆御笔”,最为著名的要属一块用田黄雕刻的三颗印章组合,这组印章是用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一套“宝印”,非常的精美。清代众多封疆大吏使用的印章用的就是寿山石材质的。
三、寿山石雕的史
寿山石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当地的老百姓就开始用寿山石制作石器了。当然,这跟寿山石雕的形态还是有些差别。据福州的雕刻老艺人讲,在南北朝时期寿山石雕就开始出现了,至今将近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福州出土的南朝随葬品石猪俑,它雕工朴拙,形态逼真,是一件难得的寿山石雕艺术品。在北宋年间,福州就已经开始大批量开凿采寿山石矿,用来雕刻工艺品。官府在福州还设置了专业的寿山石雕作坊,用来雕刻精美的寿山石艺术品来进贡宫廷,这种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寿山石雕工艺的快速发展。
元明之际,石头开始取代铜、铁等材质成为制印的主要原材料。寿山石迅速的成为珍贵的印章制作材料,而且,因为石头柔而易攻,便于造型,这就为文人自己奏刀制印提供了契机,寿山石雕为众多的文人雅士增添了许多闲情逸趣。此外,伴随着印钮雕刻艺术的诞生,先辈们为了雕刻细小的印钮,发明了手凿、修光刀等制印工具。这些新的工具也被应用于寿山石雕刻之中。当代寿山石印钮较好的继承各个时期钮饰表现技法,雕刻形式也越来越多样,风格也越来越独特。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寿山石雕刻风格以简洁、雅致为主。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发展的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在雍正年间,官府就已经开始对寿山石雕行业进行的征税。这一时期,寿山石矿业被大量的开采,田黄石也收到达官贵人的追捧。雕刻艺术因材施艺,技法成熟,名匠辈出。康熙年间周彬(字尚均)、杨璇(字玉旋)的雕刻技艺就名满福州,杨工于人物、兽钮是业界公认的寿山石雕“鼻祖”;周擅制钮,时称“尚均钮”。不仅如此,古人还编著了《观石录》、《后观石录》两部专著,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寿山石赏玩的收藏热潮也逐渐的流行起来。
清末民初,寿山石雕界出现了以林培谦为首的“东门派”和以潘玉茂为首的“西门派”。“东门派”造型伟岸、刀法峻健、善用巧色;“西门派”造型精巧、刀法圆润、善掩石瑕。两派之间相互竞争,较好的促进了寿山石雕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代宗师林清卿将明末已初露端倪的寿山石“薄意”技法推向顶峰。他的寿山石雕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作品繁而不乱、简而有致,得到著名国画家陈子奋的盛赞。
寿山石是我国珍贵的雕刻石材,它的石色、石质非常的上乘,现在已经成为收藏爱好者热捧的对象,市场非常的庞大,有关部门应做好矿产资源的保护。寿山石雕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面对这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做好传承和创新,当前寿山石雕行业的发展长期处于民间师徒相传的传统模式,与当代设计存在一些脱节,雕刻艺人应不断的调整个人的创新思维和观念,从而不断的适应新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清代寿山石雕刻艺术中的皇家威仪与文人意趣[J].董胤.艺术市场.2019(12).
[2]浅论寿山石雕艺術的起源与发展[J].叶燕婷.海峡科学.2016(11).
[3]由“粗大明”到“文人气”——当寿山石与印钮艺术相遇[J].漆澜.中国艺术.2018(01).
[4]当代福建寿山石雕的艺术气象与美学追求[J].刘桂茹.学术评论.2017(06).
[5]为何马正名——兼议寿山石雕的传承与创新[J].陈培一.东方收藏.2020(02).
[6]从石生.从心生——关于当代中国寿山石雕艺术创新的思考[J]. 陈礼忠.学术评论.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