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时涛
《星河》雕塑它位于武汉光谷的环岛上,雕塑直径9000cm,最高点达4000cm,1460多吨钢结构主龙骨,网壳有3780个相交点,11000多根杆件,不锈钢管总长度14000多米,总重量达1400多吨,创目前国内单体钢结构公共艺术品体量之最。
7根交叠错落的主龙骨,构成了“星河”的主体,随着观看角度的变换,呈现出宛如“山峦层叠”,又如“空中河流”般蜿蜒起伏的姿态,演绎出与自身钢材质截然相反的婀娜灵动。雕塑配套的灯具一共用了19,000个,其中14,000个是我们定制的特型灯具。配合上亮化设计,华灯初上,“星河”璀璨,让浪漫欢腾随光线散布至光谷广场的每一个角落。这么大体量的城市雕塑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要保证安全、保证质量、保证艺术效果,对于我们团队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项目的开始,我们常规性的理解光谷将要建设的标志雕塑,但是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这是个非常巨大的场地,从环岛的中心点到旁边的建筑物,大概有200米的距离,而且旁边高楼林立,使得场地呈现一个盆形结构。
在环岛的下面是一个大型的商业综合体,这里面还包括了下穿的车行隧道和地铁从里面通过,所以说下面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基础结构。
而且在做这个商业综合体的时候,并没有给上盖预留出做大型雕塑的结构需求。
所以我们将面临三个大问题,第一、这个超大体量的构筑体要放在一个类似于鸡蛋壳一样的表面上;第二、构筑体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视线环境中,即有特别远的视角,也有特别近的视角。还有从高楼上看过去的这种视角;第三、武汉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儿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既能体现出武汉的文化内涵又能符合光谷商圈的现代气质。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首先我们认为在这儿它不适合塔状结构,因为塔状结构和旁边的高楼视线关系不协调,第二因为地基的原因,本来很好适应这个复杂视线的点状结构,由于重量过于集中,所以这种经典的形式也不能采用。这个阶段我们虽然是做了一些减法,但是要做什么还是没有头绪。
楚文化里面的楚辞,天问给了我们灵感,我们试图也向古人学习,抬头向天看,天上的星河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可以用星河的这个意向去表达出楚文化源远流长绚丽璀璨的历史。同样也能展望无限可能性的美好将来。
我们试图就通过用光谷的“光”作为一个主要视觉元素,并用这个元素来创作雕塑。
有了这个主视觉元素以后,再加上星河的这种带状的形态,并把它从天上拽下来,让它和自然山川的意向相结合,这样的话它可以形成一个多点着地的稳定结构,从而把我们之前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从主题、形式和结构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有了这个初步想法以后,我们开始设计工作,首先我们把武汉周边山川的自然形态进行一个归纳和抽象,得出了基本形态以后,从这里面抽离出带状结构作为雕塑的主结构,在这上面再覆盖一层网状结构,用来表达星河的意向。
从顶视来看,它会是一个这个闭合的圆形,一方面我们是为了配合环岛的地形,另一方面也希望赋予雕塑“周而复始循环发展”这么一个概念。
有了这些以后,我们就开始深化设计。把雕塑形态和底下的柱网结构进行匹配,并且优化节点和灯光的设计。
到了施工阶段,因为在某一些柱点上无法承受雕塑的局部重量,所以导致结构工程师要求把雕塑改成一个均质的曲线,最好弧度都一致,可以使得雕塑的重量平均分配在整个柱网上。但是这会导致雕塑缺乏形态的韵律变化,我们经过反复的调整和结构实验还是基本保持了最初的创意。
在2019年2月12号,现场开始吊装。
在现场安装用了116天,参与到现场的工作人员有200来人,因为雕塑的空间定点是一个施工难点,所以我们采取多台吊车同时进场同步调整的安装方案。
雕塑制作完成了以后,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其中雕塑中使用的不锈钢管连接起来能达到14公里,现场使用的脚手架首尾相连的话,能达到100公里。
到了6月8号,脚手架拆除,雕塑显现出一个基本的面貌。
到了9月20号,我们开始做最后的灯光调试,
在灯光设计这一块,其实我们也走了一定的弯路。开始我们设想雕塑的网状结构,它都应该是数控的,能够分段的管理,也就是说每一个线段都能够调节它的亮度和色彩。在这个设想之下,我们将用一种条形的灯带去把整个钢网做全覆盖,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整个雕塑的重量會非常重,而且造型上也比较臃肿。经过设计的优化,最后我们定制一种体积非常小带固定角度的洗光灯,并把它藏在了每个线段的交叉节点上,让它单独的洗亮每一个线段,这样的话一方面是达到了我们想数控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幅的减轻了雕塑的重量,而且从视觉上看过去也没有那么累赘。
雕塑的整体灯光设计,为了配合城市的功能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它反映不同的城市表情。
从最安静的,模仿星空闪烁的日常模式,一直到最热烈的重大节日模式,因为是数控全彩在特殊的节日里它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灯光秀的主体。
除了这些固定模式以外,我们还留了一个接口,是和城市的大数据进行连接,这样的话它可以实时的去感知周边的城市信息,比如车量和人流的数量变化。通过这种连接,让雕塑和城市有一种实时的互动,产生一种与城市融合的呼吸感,使得雕塑和城市的距离更加贴近。
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我们团队都秉承着艺术引领城市设计的理念,去找寻城市空间里面相融合的艺术形式,也希望用这种艺术形式去点亮整个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