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先秦汉语介词宾语空位现象和其生成机制

2020-03-17 09:25沈文娟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介词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先秦语料为基础,分析先秦汉语中常用的介词宾语空位现象,从生成语法角度分析介词宾语空位现象的原理,说明介词宾语空位造成的相关语法现象和句法意义。

关键词:先秦汉语;介词;宾语空位;句法分析

作者简介:沈文娟(1994-),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2

一、选题缘由

《马氏文通》第七章为“介字”下过定义: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并且谈到了“之”作为介字连接名字和动字的用法,马建忠认为介词直接连接动词有以下三种情况:散动字用于偏字而名字在正次者,率间“之”以明之;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缓其辞气者也;凡止词先乎动字者,倒文也。在谈及“与”作为介词出现在动字之前时,马建忠说:“‘与先动字,其所司有蒙前文而不书者。”谈及介词“为”出现在动字之前同样也是解释为蒙前省略。介词后直接加动词常常被认为是倒装、省略宾语和舒缓语气的功能,但是从生成语法的角度看,这是“介词+动词”结构一种宾语空位的现象。

研究介词宾语空位现象,首先要界定介词。现在通行的介词定义一般限定把体词性成分介绍给谓词性成分, 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介词的功能在于构成介宾短语做动作行为的状语。对于介词宾语空位现象,学术界已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董秀芳以《史记》语料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古汉语中“与”、“以”、“为”等介词宾语空位的现象,将此类情况称为介词宾语的“零形回指”,并对回指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刘丹青对自然语言中的介词悬空现象做出了统计,并且对框式介词以及先秦汉语中的介词悬空现象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何洪峰深入研究了先秦介词“以”的悬空与词汇化,指出“以”字空位宾语的篇章功能在于回指上文话题和非话题性的事物、行为或事件。学界对介词空位的现象大多停留在表层描写分析层面,用生成语法分析介词空位的原因论证其演变。

对于介词宾语空位现象,学术界已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董秀芳以《史记》语料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古汉语中“与”、“以”、“为”等介词宾语空位的现象,将此类情况称为介词宾语的“零形回指”,并对回指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刘丹青对自然语言中的介词悬空现象做出了统计,并且对框式介词以及先秦汉语中的介词悬空现象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何洪峰深入研究了先秦介词“以”的悬空与词汇化,指出“以”字空位宾语的篇章功能在于回指上文话题和非话题性的事物、行为或事件。张谊生讨论了汉语中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和作用,论证了形成句法的后果。学界对介词空位的现象大多停留在表层描写分析层面,用生成语法分析介词空位的原因论证其演变。

本文研究的介词宾语空位主要是能显性回指的。省略施事主语的被动句,如“为、被、给”等字,学术界就其词性存在较大争议。大部分学者研究论文将表被动含义的“为”引导空宾语现象解释为宾语空位或者宾语脱落。而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明确指出:“被”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的施动者,是介词;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的动作,但不点明施动者,是助词。张谊生认为“为”表被动的悬空用法在先秦两汉已经出现。

二、宾语省略和介词宾语空位的结构分析

介词宾语空位要和省略现象进行区别。吕叔湘先生指出:不能从逻辑命题出发滥用省略,又要承认省略这种语法现象,但省略有两个条件:“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填补一定的词语才清楚;第二、经过填补的话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填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隐含不同于‘省略,必须可以添补才能叫做‘省略”。换句话说,省略是从表面来看该位置是否有成分,而空位着重从生成语法的角度说明了宾语的非显性和其与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所以对于介词宾语空位不能一刀切为省略现象。

经分析介词宾语空位现象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介词宾语空位和前文形成同指;第二类是介词虚化和动词形成意义独立的双音节词汇。

宾语空位成分和前文形成同指,空位的宾语回指前文出现主语。省略的介宾短语的语义关系依然存在。

Zhang N 在论证语法上的协调性时指出,生成语法运算系统先将介词短语和动短语合并生成一并列性结构。在进行句法推导的时候,计算机可能会将“介词+宾语”的结构和“动词+宾语”的结构混为一谈,因为介词多为动词虚化而来。在语言生成之处,“因既葬”和“见新君”在逻辑层面是并列产生的。

随后,介词宾语“既葬”被赋予语法焦点的功能而向前移动,原有位置上的宾语随之删除,最终形成“既葬,因见新君”的线性表达。

第二类是介词虚化和动词形成意义相对独立的双音节词汇。原因是这一类指一部分介词悬空后,由于经常与其后成分紧邻共现,相互间的分界逐渐消失。最终凝固成了一个雙音节单词, 原介词就成了一个粘着语素。此类介词宾语空位不是由于宾语成为句子焦点标记被提前,而是由句法推导的经济性导致的。当介词“以”虚化程度加大,“以为”在生成系统中一并出现。

三、介词宾语空位的功能意义

造成介词向前移位的动因是为了满足语法功能的需要,介宾短语空位在句法上看似是省略,其实有特定的隐含语法功能。空位回指有两种功能: 语用上时语篇回指和语用共享;句法功能是“介词+空宾”作状语。作状语的句法功能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

1、句法回指

介词宾语空位回指也称为零形回指。董秀芳系统梳理了零形回指先行词出现的位置,指出最常见的句法位置就是主语和动词的宾语,并且分析了介词宾语零形回指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但是除了董秀芳提及的回指主语和动词的宾语等名词性成分之外,介词宾语的空位回指情况还有回指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和话题分成的情况。

2、语用共享

除了在句法上有回指的功能之外,介词宾语空位还有语用功能。在特定的语用情景之下,当某个所指的对象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共享知识里面,是双方所共同了解的,那么这个所指的对象可以空缺。

四、宾语空位造成的语法现象

刘丹青指出:“介词悬空是造成汉语语法史上若干重要的语法化和词汇化的重要原因。”冯胜利也强调:“语言的功能结构(所谓的虚词)的变化,导致了语言局部以至于整个系统的变化。”但是宾语空位引起语法化与词汇化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至今学界都没有定论。本人在现有预料的基础上,对宾语空位现象对句法和词法的影响做几点分析。

1、介词宾语补位&句式的改变

“prep+vp”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短被动句除外),如现代汉语:小明名列前茅,我以他为榜样。介词“以”作为引导词,其后宾语不能省略。其原因在于介词在语法功能作用的增强,语用功能作用上的弱化,即时篇章回指功能的弱化。在另外一方面,介词作为引导词,引出的宾语在语用上的强调作用增强,所以不得从非显性宾语变成显性宾语。

汉语相对于欧美语言缺乏时态的屈折变化,在汉语中语法标记词、语序、语音轻重情况可能就是汉语的屈折变化。随着交际范围的扩大和语用的扩大,汉语逐渐发展地更加完善,介词宾语空缺现象随之加以更正。现代汉语在介词宾语后,常常会进行重读和进行停顿以表强调。

2、语法化和词汇化

介词最为一个黏着语素,可以与其后的动词性成分凝固成一个双音节复合词。介词宾语空位给“介词”语法化——词性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并且极大程度扩充了词汇量。

以“以”的语法化来说,从文献来看,连词“而”、动词“为”、助词“可”和“以”结合,占据宾语空位,从而发展出新的词义。

五、小结

意义和方向:从生成语法理论分析语言为什么变化成为研究汉语发展的重点,而学者通常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现象做分析,从而让研究处于现象层面。本人首先对能够带空位宾语的介词进行了界定,并且区分了助动词宾语空位和介词宾语空位,从生成语法层面分析了介词宾语空位的两种结构:句法同指情况下的生成分析和“介词+空宾语”合成意义独立的双音节词的生成分析。最后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对宾语空位的回指情况进行了补充,并且说明了该句法模型对汉语演变发展的影响。

參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年.

[2]韩景泉,空语类与汉语空位宾语[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

[3]董秀芳.古汉语中介词宾语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及其演变[J].当代语言学 ,1998年.

[4]刘丹青.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关照[J.语言研究 ,2004年.

猜你喜欢
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二)
介词和介词短语
介词、介词短语解析(二)
介词、介词短语解析(一)
“介词+零冠词+名词(+介词)”专练
介词with的用法及翻译
介词不能这样用
宾语前是否要加介词
汉语介词“跟”和越南语介词“voi”的异同
介词填空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