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霞
谢希德走上物理学之路有迹可循,父亲谢玉铭是燕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幼承家学,在书房泡大的她卓尔不凡、聪慧绝伦。成长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家庭给予她的教育始终是:好好念书,知识总是有用的。
1932年,谢希德进入燕京大学附中,这时,她“年级第一”的地位开始受到威胁。对方叫曹天钦,父亲是燕京大学化学系老师。父辈是同事,两个“竞争对手”很自然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料,卢沟桥一声炮响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谢希德随家人辗转逃难,颠沛流离中,在长沙读完高中。
生活动荡,身体疾患也趁机侵袭,湖南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来时,谢希德不幸患上了股关节结核。谢希德无奈休学,卧病贵阳。病床上陪伴她的,除了书籍,还有曹天钦寄来的信件。已考入燕京大学的他鼓励她安心养病,还不时寄给她读书心得,与她共同探讨“科学救国”。靠着顽强的毅力和爱情的力量,与病魔斗争4年后,谢希德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
1946年,曹天钦赴英留学前,他们订婚了。尽管她右腿不能弯曲,行走困难,但在他眼里,她的品格、情操与意志,无人能及。分别时,他们相约,她争取赴美学习,学业完成后一同回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贡献。
大学毕业后,谢希德考入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一边在物理系任助教,一边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后,她又顺利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这个瘦小文静、勤勉好学的东方女孩深得教授们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谢希德无比振奋。她加快了学习步伐,于1951年与曹天钦同时获得博士学位。“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大雁,在严冬不得不离开家园,如今春回大地,我一定要飞回祖国故园,去耕耘,去奋斗!”报国的心情难以自抑,可是回国路却意外受阻。几经周折,她以赴英国结婚为由申请离开美国,“曲线回国”。
回国后,谢希德到复旦大学任教。没有教材,她亲自编写,短短几年,先后开设了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七八门课程,为物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她奉命到北京大学参与筹建半导体联合专业组,编教材、讲课,齐头并进。只有夜深人静时,才会拿出儿子的照片仔细端详。她离开时,孩子仅仅五个月大。
两年研究开花结果,谢希德和同事培养出了300多名半导体人才,为我国半導体事业填补了空白;她与物理学家黄昆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问世,引起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
回到复旦,谢希德继续在物理学前沿不断拓展。即使面对时艰和病痛,她依然是外文书店的常客。正是那段时间,她揭开了表面物理的神秘面纱。
恢复工作后,谢希德筹建了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现代物理所,她多次组织学术报告讨论会,带队参加国际会议,拉开了复旦大学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帷幕。卓越贡献有目共睹,1983年,她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是新中国首位女性大学校长。她在就职演说中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在有限的任期内,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她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理科的模式,增设了多个学院,将复旦变为拥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她以自己的影响力去美国寻求资金支持,在复旦成立了美国研究中心,进行中美学术交流;为了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即使晚年在病床上,她依然为学子们写推荐信。复旦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赢得“东方哈佛”的美誉。
2000年3月4日,谢希德去世。“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物理学界,在复旦校园,她智慧的光芒将永远闪耀。
编辑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