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河
自欺,即自我欺骗,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指一种过分积极地评价自己的无意识倾向,通俗地讲就是自己骗自己。例如某次考试,由于我的粗心马虎,把一道本来能做对的题做错了,结果我仅以一分之差输给了第10名,成了第11名。于是我就认为自己的实力应该在第10名之上。这时,我其实就是在自我欺骗。因为我的貌似合理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我只看到了自己的失误,却没有想到他人也有可能失误。掩耳盗铃是自欺最经典的明证。盗铃者在盗铃的时候认为掩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就可以顺利盗得铃铛了,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所以他也是在自我欺骗。
我们通常认为自欺者很可笑,用这种方法欺骗别人只会落得个“掩耳盗铃”的下场。可事实上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自欺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这毛病,谁也没资格笑话谁。而且最新研究显示,那些擅长“自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真的更能博得别人的好感,更容易让他们相信自己拥有更强的实力。
英国的研究人员对来自两个专业的72名同学进行了调查。这些同学均是初次相识,第一次讨论课结束后,研究人员让同学们对自己和其余人的随堂测试的成绩和排名进行预估,估测的依据仅来自这次课堂讨论的印象。
调查结果显示,45%的人对自己成绩的预估值比实际值低,40%的人的预估值高,剩余15%的人预估的成绩则基本与实际成绩相符。而且,他人给自己预估的成绩和自己预估的成绩之间呈正相关。换言之,即当自我评价偏高时,别人对他的评价亦会偏高;反之,当自我评价偏低时,别人对他的评价亦会偏低。
成绩的自我预估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值意味着“自欺”的程度;而他人对自己成绩的预估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值则意味着“欺人”程度。由此可见,那些善于自欺的人,也更容易骗得他人相信自己比实际上的更优秀。
不要觉得这只是因为同学们互相了解不深才造成的误解,因为6个星期之后,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二次调查。此时同学们均已经熟识,互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但这次的调查结果却与上次的并无显著差别。可见“自欺者更善欺人”这一现象是真实而稳定存在的。
其实,自我欺骗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的功能有点像“积极的自我暗示”,让人相信自己是可以主导事情走向的人,能更加積极地去工作和生活,也因此更容易得到赏识和晋升。其次,自我欺骗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在维护心理健康和自尊、提高个体适应性、主观幸福感和合作意愿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不过凡事皆应有度,过分自欺也有一些潜在的危害,那就是它会让人无意识地忽视或者否定对自己有威胁的信息,难以发现自己计划或行为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所以,高自欺者往往也显得更加激进,更加愿意冒险,捂住耳朵就敢去盗铃,结果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