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点”

2020-03-17 09:20周珊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空白点孔隙课文

周珊

读写结合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好方法。当然,读写结合也需要讲究策略:学生阅读的时候在何处停下来写、写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研判、有取舍、有设计,努力发掘一篇课文中适合且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点,把这一个训练点写成锦上添花而不是畫蛇添足。

一、寻找内容独到处

一篇课文中,可教的内容非常多,都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不仅不可能而且绝对没有必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思考哪些是必须教的哪些是可以不教的,那些作者精心选择的内容,必然能够体现内容安排上的匠心所在,这就是教师不可放过的教学内容。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课文安排的语文要素学习内容是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其实“一路上——洞口——外洞——洞隙——内洞——出洞”这个游览顺序,学生通过读课文就能理清楚。如果这样结束游览顺序的学习,学生以后习作时写起来就是从哪儿到哪儿的简单介绍,没有吸引人的内容。这就是教师需要预见的学习问题:课文在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时候没有平均用力写,而且最用力写的不是课题所指的外洞或内洞的情况,突出描写的竟然是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原因就在于“孔隙”在所有景物中是最具特色的内容。作者在具体的表达上,还有独到之处:孔隙的小,作者不是简单地用具体的数字一次性表达,而是先从视觉上借大家熟知的小船的小来写孔隙的小,再从动作上写卧船时紧贴船底表现孔隙的小,还从感觉上写过孔隙时似乎被挤压突出孔隙的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些独到之处,才能在创设的读写结合情境中选择独特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写出独特的感觉。

二、精选文本留白处

文本中有一些留白,因为理解和表达的需要,如把握文章脉络的空白点、作者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思维训练的空白点等,往往是学生阅读中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适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补白训练,以帮助学生顺利到达学习的彼岸。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这里的“常常一个人在沉思”看上去是很简单的表述,如果不细加揣摩只是一读而过的话,文字之间留白的精妙就被忽视了。这样一来,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对魏校长“为什么读书”的提问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就显得有些突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文本中的这一留白,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补写:周恩来的沉思究竟会想些什么呢?这些沉思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清楚地领悟文本的思想价值和内涵,这样的补白才是必要的。

三、挖掘构思精妙处

小学生学习语文,语言文字是学习的起点,相对来说熟知感要明显一些,比较难把握和理解的是文章在构思上的精妙,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把握和理解这种秘密的方法就是有效拆解,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带有秘密的篇章、段落的结构,引导学生在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其组织规律和表达方法,再尝试练习,多加训练。

如《盼》一课,文中写“我”盼着能够穿上妈妈送的新雨衣显摆,在构思上采用了“反转”的方法,具体表现是:一心盼着下雨的时候偏偏天天都是大晴天;终于下雨了想找理由出去以便穿上新雨衣,却被妈妈以各种理由困在家里了;第二天不怎么盼下雨了,天却下起了雨。这种反转的结构安排造成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效果,正是文章构思上的精妙之处。

在文本语言的阅读中,读写结合训练点的发掘不限于以上几种情形,但都必须遵循必要性和有效性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在读与写之外两种形式结合的独特意义和作用。

猜你喜欢
空白点孔隙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二氧化碳在高岭石孔隙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作文起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