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3-17 09:10:36王海巧孟妍妮沙鑫美陈晓颖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3期

王海巧,孟妍妮,沙鑫美 ,陈晓颖

(1.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2.三江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12)

0 引言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研究学术型高校教育而言,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人才输出效果更为突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然而,传统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输出的技术人才多数在低端技术层面,很难接触到高端技术层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重心由增速向增质转变,掌握单一技术的人才已难以适应社会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以全面提高技术人才的综合素养为培养目标,全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为企业培养综合能力强、技术高端的实用型人才[1-2]。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技能课和应用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不但要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通过实验掌握各类测量原理及各类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学生就业前期去厂里实习,对零件精度设计方面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呈现的问题体现了教学中的不足。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对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的课程改革很多,但其教学改革适用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育的不多,为了适应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1 传统“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和实验课联系不紧密,实验课安排随意,教师对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以及实验仪器的讲解不够仔细,造成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同时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开设的实验项目也有限。此外,实验室仪器设备种类多,但每种仪器设备台套数少,在有限的实验教学学时内无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每一种仪器设备,大部分是观看老师演示,这样达不到训练技能的目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做实验的兴趣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改革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3-4]。

1.2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减少教师的教学辅助时间等。但针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教师过多地依赖CAI课件,学生会被动听课,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思维,针对零件精度设计案例详细讲解并配有适当的板书,将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1.3 考核机制存在的问题

以往我校针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考核方式仅是课程结束后的卷面理论知识测评,而针对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每次的专项训练及实验成绩所占比例极少。因而,部分学生便忽略平时的训练,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本门课程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学习积极性,因此必须改革本门课程的考核机制。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改革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模式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激发起同学们对本门课程投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项目教学法包括任务引入、相关知识点、任务实施、任务评价4部分,将课程的知识点融入项目教学任务中,使同学们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研讨式教学法可以运用分组研讨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学习任务,改变了以往一贯的课堂上教师整堂讲、学生被动听和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学习环境,并且对知识点进行研讨以达到透彻理解,提高了组内成员的团结性以及组间的竞争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2.1 增加项目教学设计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互换性生产的原则与选用;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几何量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读懂图样上有关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有关要求,并能在机械设计中正确标注相关技术符号表达设计思想和设计要求,为今后进一步应用公差标准及掌握测试技术打下基础。

项目教学设计应选择同学们熟悉的并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典型机械零部件对象。根据学校机电工程学院现有实训条件,并结合所选机械零部件对象在课程体系中具有的衔接作用,笔者选择减速器上典型的零部件以及减速器装配图作为项目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依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知识体系,共设计了5个教学项目。在项目教学设计实践中,以典型零部件作为教学研究对象,首先引入教学学习任务,再讲解该项目的相关知识点,最后引领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6]。

研讨式教学法是和项目教学法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选择项目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知识点作为研讨内容,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中展开具体讨论。教师在课堂中也要注意课堂上整体的氛围以及充分调动同学们研讨的热情,鼓励同学们提出个人见解,使同学们深入学习项目中的知识点。

表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项目设计

2.2.2 增加设计性实验

长期以来,“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开设的都是验证性的实验,虽然可以使得同学们掌握到相关基础知识,获得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种实验教学的效果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同学们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增设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首先给同学们提供实验设计任务书,同学们根据实验设计的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对测量结果分析处理。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需要同学们通过实验设计任务书查阅大量的资料,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制订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正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实践证明,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可以提升同学们查阅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7-8]。

2.3 课程网站的建设

大学课程都有课时限制,因此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受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作为技术基础课程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从课内拓展到课外,除了在课堂上教授同学们知识,还必须要有其他的学习渠道来辅助教学。学校于2015年设立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平台上有配套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供同学们在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同时还配有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学时限制无法开设的实验项目视频,供同学们课外学习;有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料,方便同学们针对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巩固学习,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针对该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网络课程平台上还上传了老师的精品授课录像;网络课程平台上还开设了互动教学,同学们在作业中发现难题都可以和老师线上互动讨论。经过3年的网络课程建设,收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并且从近年来学生在后续的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中都体现出同学们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

2.4 考核机制的改革

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多样化的考核方法与之相匹配。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并逐步制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课程考核机制[9]。我们注重课程的学习过程管理,包括理论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实验操作部分的重视度,实验操作部分也加入最后课程的考核。事实证明将实验操作部分加入课程考核,提高了同学们对此的学习激情。期末成绩所占比例大大降低,避免了有些同学平时学习不用心,仅靠最后突击应试来过关。此外,在本门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篇关于零件精度设计的小论文,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本门课程的综合理解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考核由4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实验操作占20%,小论文10%,期末占50%。考核机制由这四部分组成,可以对该课程的过程学习严格把控,更利于督促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也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 结语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上企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能力提出的要求,探讨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从传统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网站建设及考核机制的改革,不断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新思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技能提出的要求,提高我校应用型毕业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