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联动打造运河阅读文化

2020-03-16 03:13宗蕾
新阅读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文化遗产

在2019年12月末举行的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上,北京史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李建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监测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王喆,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姜师立,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主持人马宗武,就在大运河沿线打造跨区联动的阅读文化为主题进行发言和对话,传递的理念很有价值。本刊特整理了对话与读者共享。

主持人: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近年来北京阅读季也在持续探索跨区域的联动的全民阅读推广机制,打造大运河的书香文脉,未来如何探索和创新全民阅读的推广形式,共同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共同的课题。今天对谈的嘉宾有大运河研究方面的专家,还有作家,如何理解大运河阅读的内涵,请几位谈谈自己的观点。

姜师立: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运河沿线也是中国文学艺术最发达的地区,大运河阅读不仅仅是读书,应该是读运河文化,所以我们在开展运河阅读活动的时候,到每个城市都会看到当地除了组织一些阅读推广活动之外,还搞一些运河非遗表演,运河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大运河阅读推广活动就是基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运河阅读的空间会越来越大。

李建平:我觉得大运河的阅读可以分层次,我们研究工作者一般关注大运河申遗的理念、遗产,而我发觉老百姓关注的是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和他们地方经济文化特色有关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在阅读当中要考虑老百姓的喜好,特别是青年人的喜好。现在,中小学生也要了解大运河,要有不同层次的阅读书籍和物品,要关注地方特别是青年人对大运河阅读的需求。大运河是两个文化的叠加,一个是我们看到的物质的文化遗产,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申遗确定的遗产点大多为物质的文化遗产,通过遗产点就能看到,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例如文学、诗歌、戏剧、工艺、故事传说等人们更感兴趣,对人们的生活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应加强对大运河阅读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和宣传。

主持人:北京阅读季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关于大运河文化、大运河阅读的活动,陆老师,您参加过类似这样的活动吗?

陆春祥:很多,北京的单向空间书店也开在我们运河边上。我个人理解,大运河的阅读至少应该有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所有能够找得到的文献资料历史资料的阅读和了解,这是起码的。第二个层次是,要对大运河的閱读归纳出一种精神,今天阅读大运河到底有什么意义,意义性的东西要归纳出来,层面比较高。第三个层次,应该把大运河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到其他文化遗产中去平衡比较,在中国范围内比较,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中国人了不起,2500年前就开河了,跟我们的长城一样,一比较它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就出来了。另外,作家眼中阅读大运河也有各种各样的层面,前段时间,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通过一百多年运河的历史和人物来表达他的理解和阅读,他用折叠式的结构来表达运河。写散文的写运河就不一样,写诗歌的写运河又是另一种方式,运河是一本大书,是读不尽写不尽的,我们这代人读写运河,至少要读出这个时代应该有的新意。

主持人:刚才陆老师提到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价值,请王喆老师从这方面给讲一讲。

王喆:大运河有很多层次,申遗只是在《世界遗产公约》的框架下阐述大运河的世界遗产价值,但是我们研究大运河、做保护管理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有一种感觉,就是越了解大运河,就越觉得大运河有意思。它不光是遗产、文物,它也有很多活的东西。通过了解运河,我们了解到运河周围的这些城镇、村庄、社区的生活方式,使我们越来越感动。比如南方的运河,姜老师刚才说有900多公里仍在通航的河段,这些通航的河段上,每天在河上运输开船的人非常辛苦,他们承担了大量的运输工作,在北方很多高速公路上跑的建材、煤炭等大宗货物,在南方都是用运河来运的。他们对国家社会经济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像我这样来自西北干旱地区的人,看到运河这样巨大的水系、在运河上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运输,真是非常感动。

主持人:西北人都没怎么见过运河,我来到北京之后觉得开阔了好多,但是到了南方一看水更多,有水的地方就是非常灵动的地方。王喆老师在他的演讲中说到了一句话,大运河是因交流而建、因交流而兴,说明了大运河沿线城市共同传承和弘扬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姜副局长这些年参加过好多次北京阅读季举办的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活动,请谈谈如何生成大运河阅读的常态化和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姜师立:现在各个城市都十分重视全民阅读工作,江苏省把居民的综合阅读率指数委托社会第三方调查发布,作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推进大运河阅读活动的常态化发展是很好的机会,所以我建议大运河阅读要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协作机制,因为一个城市单打独斗偶然性很强,不能长久。可能会在一个阶段领导重视了,这个工作搞上去了,但换了一个领导,工作就会陷于被动的局面。我们通过建立一个联动机制,成立一个阅读联盟,就像运河申遗的时候我们成立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城市联盟一样,这个联盟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每年都要组织各类申遗工作,这就推动了面上的申遗工作,使大运河如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我们要使大运河阅读常态化,第一要成立一个协调的机构,这个机构可由北京牵头,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使运河书香文脉在运河两岸永流传。

主持人:建立起联动机制,让大运河沿线城市的阅读工作能够变成常态化的工作,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李老师提供一些您的建议,大运河沿线城市阅读联动机制如何更好地发展?

李建平:我觉得联动的机制就是通,因为运河不发展的时候就不通,中医讲不通则痛,通就需要交流,北京作为首都应该起好带头引领的作用,沿线八省市很多城市都应该行动起来,加入到流通的环节里头来。通首先是运河要疏通,对不通的地段要做好调查研究,提出通的思路。在流通当中各地是有特色的,尤其是优秀的地方文化传承,交流可以丰富我们的阅读内容,了解各地方文化和特色。目前,大运河交流还需要多一些阅读物,北京正在组织“都走运河”,编写大运河的词典和阅读物,各省都要把自己家乡特色文化挖掘出来交流互通,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交流和互通是让大运河活起来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陆春祥:前面两位说的我都赞同,国家前段时间推出一个《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运河的力度可能没有长三角这么大,但是有几点是可以做的,比如让我们的成年人知道运河阅读运河,更重要的还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阅读运河。有一次,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带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指着运河边的一块牌子,告诉他说,这是运河,我跟在他后面,我一直想听听这位年轻的爸爸接下去会给孩子讲什么,但是我跟他走了五百米,他根本没有说运河,这个话题既然打开了,总要给孩子讲几句吧,可惜得很,从教育方式来说,情境教育极其重要,可这位爸爸没有展开。我不知道他的文化层次,我只是有感而言。中小学课本里面,运河历史文化一定要列为必读课程,要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运河,这是一条活的大河,和黄河长江一样伟大。看,这条流动的河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每天河里还有这么多船在走。所以,联动机制很重要,有人牵头,多方联动,不要今年做了明年就停。

主持人:陆老师以后也要多多写一写运河故事,让更多的小朋友都能读一读。

王喆:陆老师说得特别对,应该跟孩子们多说说大运河的故事。比如北京很多地名都跟运河有关系。通州的“通”这个字就是由通惠河来的。通州一个地方叫“北皇木厂桥”,从南方经运河运来的皇家木料都堆在那里。二环的什刹海,也就是积水潭,元代的时候是大运河的终点码头,从大运河驶来的船都可以到这来。咱们身边跟大运河有关的事情有很多,可以挖掘出来,跟年轻人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大家知道大运河就在我们身边。还有积水潭地铁站出来就是郭守敬纪念馆,这些地方只要我们稍微动两步脚就能看到,真的可以好好用起来。

(宗蕾整理)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文化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Tough Nut to Crack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