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徽州木雕的构图形式

2020-03-16 03:25许慧清
工业设计 2020年2期

许慧清

摘要:清代徽州木雕通常以直观、统一和活泼的构图形式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产生灵动、欢乐的视觉感受。本文通过对三种构图形式进行阐述:中心主体式构图能够直观、鲜明地突出人物的欢喜形象;向心对称式构图使画面达到集中和谐的艺术效果,营造出亲近祥和的氛围;曲线动态式构图具有流动性和活泼性,容易渲染出欢快、活泼的氛围。

关键词:徽州木雕;构图形式;中心式构图;向心式构图;曲线动态式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2-0129-02

清代徽州木雕焕发的健康自信、喜庆欢乐的审美格调与构图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清代徽州木雕中,通常以直观、统一和活泼的构图形式刻画戏文故事或团圆场景。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构图形式:中心主体式构图、向心对称式构图和曲线动态式构图。

1中心主体式构图

中心主体式构图是徽州木雕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它能抓住主要人物特征直奔主题,以十分精炼的手段把情节勾勒出来,给人以举重若轻的艺术感受。依据人物情节划分为两种,单个人物组合和多个人物组合。

1.1单个人物构图

单个人物情节常出现在雀替、撑拱、中心盘、床架等小幅画面中,人物以一至两人为组。在雀替和撑拱刻画的多为神仙人物,配以圆雕的雕刻手法,使得木雕立体感较强,人物主体较为突出。通常配合少量饱含寓意的植物或动物作为背景,既填补了画面的空缺又增添了吉祥的喜气,使画面更为饱满,气氛更为活泼。位于中心盘和床架上的木雕尺寸较小,为了使雕刻主体突出,他们多以“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和充满张力的表现手法将画面填充得满而全。以木雕《太平郎与程一郎》为例(图1),两位主体人物以“顶天立地”的方式填满了整个画面,以求得在有效的空间呈现最大化的表达,简洁而鲜明地突出了太平郎和程一郎策马奔腾地欢喜形象,从而使观者直观、强烈地感受到画面传达的喜悦之情。

1.2多個人物构图

多个戏文人物情节常出现在额枋、床栏板等大幅画面中,通常以两到三组人物构成一个完整画面。在刻画画幅较大、人物较多的场景时,木雕艺人对人物进行了取舍安排,以对比的手法围绕着中心主体人物向外展开。首先,通过人物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安排使画面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木雕的刻画十分注重等级尊卑关系,画面中的主次关系通常取决于人物的身份地位。因此,主要的人物往往处在画面中间位置,且形象比其他人物刻画得更加高大细致。此外,人与人之间通过位置上的疏密聚散也能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一般处在画面中心开阔、疏散的地方,次要人物处在周围密集、紧凑的位置,有时木雕艺人会把次要人物遮挡一部分,或藏或露、或即或离,以此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趣味。这种由构图产生的疏密、聚散、开合,不仅突出了主体人物,还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营造出灵,动活泼的气氛。其次,这种对比也体现在人物与背景之间。徽州木雕的画面一般很少留有大片空白,其构图饱满,十分注重背景的营造。木雕的空白处往住用楼阁、亭台、树木、花草、云纹等图像串联于人物刀马之间。甚至是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其背景也不刻意渲染战争气氛,而是以繁缛的刀笔,刻画出粉墙矗矗、鸳瓦鳞鳞,宛若城廓的景象。画面中人物流畅圆润的曲线与几何形式的粉墙黛瓦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大小、方圆、凹凸的对比,加强了画面欢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向心对称式构图

向心对称式布局多出现在额枋、腰板等长画卷之中,人物形体动态相向而立,向内聚拢,对称而均衡。采用向心式对称构图,可以加强人物的联系以及情感表达。

2.1统一的秩序性

众所周知,在表现战争场景时,人物布局上多为对峙或追赶的对立、分裂状态,而向内聚拢则给人统一、和谐的亲近感。一般而言,在长画幅中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人物一字排开,会给人一种呆板、庄重的形式感。而向心式对称构图打破了这种滞板严肃之感,产生了一种明快活泼的韵律感。以木雕《唐太宗十八学士图》为例(图2),画面中的人物平行排列,向内收拢,呈现众星拱月般的画面,使原本独立的人物,由于向内聚拢而产生躯干的弯曲、线条的交叉、人物的互动,生动地传达了轻松愉快、和谐安定的心理感受。

2.2活泼的多样性

在向心对称式布局的向内收拢、均衡统一之中又富有变化。通过人物正面和侧面不同的曲线身姿,人物的相互呼应以及位置的远近亲疏,使整个画面在均衡和谐的统一之中产生欢快活泼的变化。此外,人物之间左顾右盼、相互呼应,可以带动观者的视觉注意力在画面中来回审视,进而加深观者对画面人物形象的感受,增添了些许乐趣。《九世同居》是徽州木雕常见的题材,其主要内容为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堂、家庭和睦的场景。通常在画幅的中心刻画主人公张公艺,其它人物左右站立并向中心靠拢,从正面、侧面等不同角度的站姿中寻求变化,他们面向主人公靠拢的同时又左顾右盼、扭头回首,形成了巧妙地呼应。整个场景远看整齐划一,细看又形式多样、趣味丛生,达到了木雕“人物”与观者“观看乐趣”的双重快乐,生动地传达了欢喜、热闹的情绪感受。

3曲线动态式构图

在清代徽州木雕中,存在大量的曲线动态式构图,曲线的形式决定了它所传达出的情感特征具有活泼性,画面容易渲染出快乐、活泼的氛围。其基本形与演化体有很多,主要为“S”形、弧形和圆形构图。

3.1“S”形构图

“S”形构图既有“S”形线条的视觉展开,又有分割的块面比较,使画面的艺术效果更为灵活,更富有变化。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波形的圆润形态,另外一种是折线的“之”字形态。这两种线条在画面中连绵不断,既能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又.具有丰富的韵律感。以木雕《取成都》为例(图3),其内容为蜀将刘陵、马汉引军前来攻打绵竹,赵云单骑上阵的战争题材。画面中三位主体人物身骑骏马,错落有致,整体呈“S”形构图。人与马的组合、朝向的变化,通过“S”形画面的分隔,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流动性,打破了一般战争场景对峙的构图模式,产生了欢乐、活泼的动态美感。背景中圆润的石头以及横向波浪线条也呈现律动感,与人物形态呼应,起到构图完整的作用。这种具有韵律感的“S”构图不仅能够丰富画面,增强画面感染力,还能够使画面以及人物更具流动性、活泼性,使画面效果更具有节奏感、灵动感以及视觉感。

3.2弧形构图

弧形构图是一种非对称性构图,在徽州木雕中较为常见。画中人物的形态以支点为中心,沿着曲线呈现出“力”的变化,这种“力”的变化具有多样性。例如,木雕《太乙真人收石矶》(图4),刻画了太乙真人助哪吒降伏石矶娘娘的故事。画面中的三个人物沿着一条非对称的弧线排列组合。处在弧线最弯曲位置的哪吒,人物形体较小,姿态更为弯曲,动态更为夸张。而处在弧线两侧的太乙真人和石矶娘娘,人物形体较大,曲线动态更为平缓。在这条弧线上集中体现了人物形体的大与小、动态的伸展与收敛,位置的疏散与密集,这种依支点表现出的非对称平衡展现了一种内在美的秩序和平衡,富有趣味和变化,产生静中寓动以及生动灵巧、活泼轻快的特点。

3.3圆形构图

徽州木雕中还有一些圓形构图。这种无限循环的圆形构图是中国人循环宇宙观的体现。这种观念折射在徽州木雕中,形成了一种追求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心理倾向,反映在人物肢体上多为全新的完整形象,头部多为正像或“三分脸”,反映在构图上则为圆形构图。在圆形构图中,通过完整形象的巧妙组合,能够达到内向、充实的艺术效果,呈现出周而复始的生机性和欢乐感。如木雕《磨尘鉴》(图5),此木雕刻画了梨园弟子在使者黄幡绰调度之下,演绎为梨园弟子立传的故事。图中六位人物沿着圆形排列,整齐有序中又千姿百态,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了无限循环的律动感和欢乐感。

4结论

徽州木雕的构图形式突出了画面中生动可感的故事题材,渲染了欢乐的氛围。中心主体式构图在鲜明地突出人物情感的同时,画面中人物的大小和位置的疏密形成对比,产生了明快、活泼美感;向心对称式构图能够使人物之间构成统一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秩序性,又有多样性,营造了亲近、欢乐的氛围;“S”形构图、弧形构图和圆形构图具有流动性和活泼性的特征,它们能够打破几何画面的规整,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渲染出欢快、活泼的喜悦氛围。

参考文献

[1]俞宏理.中国徽州木雕人物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董洪全.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徽州木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李飞,钱明.中国徽州木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4]韦秀玉.视觉艺术语言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5]胡然然.徽州木雕的文化底蕴及其艺术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