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童话的样子

2020-03-16 03:24梁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童话记忆文学

梁琳

童话是什么样子呢?童话就是千奇百怪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的“样子”。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指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等编写而成的适于儿童教学的故事。世界上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童话,多篇成册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等,单篇的有《小王子》《青鸟》《小飞侠彼得·潘》等。童话通过文字,传达人性最柔软的品质,譬如纯净、温暖、明亮、善良、高贵、同情、怜悯、勇气、责任、坚持、美好……童话以美好润泽童心,是滋养童年的精神食粮,激励着儿童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美妙的童话传递着最纯净最温暖的爱和关怀,伴随小生命快乐而幸福地成长。儿童喜欢童话,童话以精简而生动的方式开启了儿童的阅读视野,连接起生命个体与童心世界。

一、讲述与倾听

童话阅读教学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讲述与倾听。讲述的“讲”是口耳相传、口耳相授、用情发声,“述”是讲出内容、突出情节、以声传情。讲述强调讲述人与倾听者面对一则童话的整体感知性,整体感知一个童话的故事整体梗概,在整体中留心故事细节、故事角色、角色语言等,即在一个整体故事的背景中给儿童印记。

童话讲的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在的儿童倾听的途径多种多样,有手机听书,有父母的亲子阅读,有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朗读……倾听使儿童直接而便利地获得童话的滋养。关于讲述童话,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说:“每个童话都有自己的声调,自己的个性,讲述时不要用老师共有的声调来诠释童话的声调。让该哭的哭,该笑的笑。童话是对生活的补偿,是对生活的补充。童话带给我们的是情感,这种情感叫细腻,这种情感叫感动,这种情感叫不舍得。留下的记忆,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念想、愿望。”教师要有为儿童轻轻讲述六年童话的心理准备,要让儿童好好倾听六年的童话教学。

时常回忆起我的童年关于童话的倾听,那的的确确是我的文学启蒙,而我的父亲正是开启我对语文热爱的启蒙教师。我清晰地记得,那年,那皎洁如母亲微笑的月光下,在路边一根横躺着的木头上,我的父亲用他那浑厚有力的男中音,且带着淡雅的重庆乡音,给我跟弟弟讲月亮的童话。童话里有美丽善舞的嫦娥,有银色的桂树,有挥动的斧头,有浑身是力气的吴刚,还有毛茸茸的玉兔……于是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心中就有了童话的种子。在父亲的童话讲述里,我心中的种子就不知不觉地发芽,生长。再后来,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才发现许多年前的那颗童话种子已经孕育成即将绽放的花朵,在我从事“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登上神圣的三尺讲台,并为台下数十个儿童讲述童话的时候,童话之花绽放。这美妙神奇的童心绽放,无疑源于父亲播撒到我心田的童话种子。这些童话故事,带着两代人的理解和认同,讓我的血脉里带着对文学的喜爱与亲近,带着对汉语语言的热爱与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感知不断沉淀丰厚,它们来自父亲给我讲述的那些童话,已成为我童年乃至人生温暖的底色,以及我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底气。

二、阅读与想象

童话需要教师与儿童时而静静翻阅,时而共同阅读,时而静静自读,时而有声朗读,让儿童在无声与有声的反复交织中与故事打交道。当童话的情节与细节在儿童脑海里流淌起来、连续起来、旋转起来、定格并放大起来、清晰起来时,童话中的角色形象才会在儿童的心中站立起来、丰满起来、灵动起来,儿童才能真正感触心灵、善意思考、启迪智慧。儿童阅读童话,眼中有形象,心中有感觉,形象给了儿童可感知、可记忆的载体,同时,形象呈现的过程势必也能勾连起儿童的丰富想象,而想象又能增强儿童对形象饱满度的感知。

在课堂中,让儿童与书本对话,让儿童与儿童对话,让教师与儿童对话,让儿童用文字、用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四个生动而有趣的角色形象,再由形象到故事情节,由情节到细节,达成由阅读童话到感悟童话的过程,从而完成课堂的童话阅读,到激活生活童话发现,再到获得童话精神阅读的审美体验。

童话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滋养儿童的心田,它让儿童的情感世界变得立体丰富、丰盈饱满。童话让儿童知晓善、懂得善、布施善;让儿童遇见美、发现美、创造美;让儿童懂得爱、感受爱、具备爱、付出爱、成全爱……当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储备了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童话形象时,儿童就会逐渐被包容在群体童话形象的温暖与光芒中。那时,他们阅读的就不仅是一篇童话课文,而是触及一个开启美丽人生的启动按钮,这个按钮一旦被启动,便会铺开一幅五彩斑斓、绘声绘色的童年生活画卷。

三、记忆与表达

记忆,直指表达。童话阅读课要鼓励儿童听童话、讲童话、相信童话、记忆童话。儿童从简单复述故事梗概,到绘声绘色地表达、转述童话,童话中无尽的忧伤,童话中无限的幸福……带着儿童产生情感、产生思考、产生感触。这样的教学,一方面能够增强儿童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训练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儿童运用童话中的语言文字组织加工自己已有的言语时,童话语言会被儿童内化、转化,童话的真、善、美会不知不觉地被儿童的心灵感知、感动、感化,儿童的言语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发展。童话带给儿童的心灵滋养和情感上的陶冶,都能促进儿童的言语、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那些表达丰富有趣的儿童一定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并懂得爱的人。

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咕咚》是一篇童话故事,这则童话情节跌宕、富有童趣,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教学时,可以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梳理故事里的角色,按照角色出场顺序记忆角色,关注角色的语言与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是个人理解式的记忆,也可以有合理想象的添加。教学形式还可以多样一些,可以是同桌交流记忆,可以是小组表演记忆,也可以个人边读边记忆,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记忆并带上个人的加工进行故事表达。如此,学生对童话的记忆与表达就可以促进其语言的内化,并在趣味中学习感悟、理解童话故事。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童话也不例外。语言的艺术训练重在感悟,重在体验,重在内化理解。

四、课内学与课外读

教师教学童话不应当只看到一篇课文的实用价值,还应当将语文的视角拓宽,把童话当作文学。由一篇童话串联出作者的系列童话,由课内童话连接起课外的许多童话,由一篇文、一本书到一系列书,中、高年级还可以尝试分析不同作者写作方式的异同。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课内外童话作品阅读的融会贯通,让儿童在阅读童话这一文学体裁时深受感触,并从中获得愉悦与审美。

童话语言的浸润,是一个思维与文字、兴趣与阅读不断发酵的过程。仅仅依靠课本内的童话是不够的,我们应大胆创造、开发、补充教材,鼓励儿童阅读其他童话作品,正如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草房子》中说的那样:“事实证明,对文学的亲近,使他们(孩子)成了社会与人群中容易亲近的人。文学使他们获得了那些远离文学的人所缺乏的种种迷人气质。而当他们发现这一切之后,他们会像感谢上苍一样感谢文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与途径引导儿童触摸文字、感受文字,比如图画书教学的尝试、整本书的阅读、班级读书会……儿童只有阅读丰厚,才能触动心灵,才能相信童话的魅力。读童话,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教材还是图画书,都会让童年拥有幸福的回忆与感动。

童话,是儿童最先经历的文学体裁。当儿童走进童话,有一些东西就慢慢沉积到他的心里,渐渐变成了儿童童年文化精神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会与整体文化知识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一起,浸润儿童心灵,浸润在真、善、美之中。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际遇里,这一部分会转化成不同的感知与智慧启示,并带给每一个儿童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优秀的童话文学、优秀的童话课文、优秀的童话言语给儿童带来的积极影响是隐性的,但这种隐性的积极影响会使儿童良性发展,从长远来看,也必然会充分显现。童话的讲述与倾听、阅读与想象、记忆与表达,课内学与课外读遵循了童话阅读的客观规律,符合儿童阅读心理需求,是操作较为简易的方法。教师实实在在、绘声绘色地教好童话,必将带领儿童奔向美丽的彼岸,并遇见一个光明美好、亲切温暖、清朗优雅的诗意人生。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市钱塘小学教育集团湖前校区)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童话记忆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文学小说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