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近70年早稻生产探讨

2020-03-16 03:32贝道正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产方式早稻品种

贝道正

摘要    介绍台州市黄岩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早稻品种、生产方式、种植面积、产量等的演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当地早稻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早稻;品种;生产方式;浙江台州;黄岩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2-0047-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黄岩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形地貌可用“七山一水二分田”来形容,人多地少,经济比较发达,建国后行政区域经过3次大的调整。早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黄岩曾经是我国粮食高产县之一,粮食平均产量最先跨《纲要》、过千斤、超双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黄岩区的早稻生产从集体化生产方式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种粮大户集约化生产,面积与产量曾占当地水稻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0%左右,但近年来早稻退出居民的主要口粮,仅用于加工用粮;黄岩区早稻品种的演变,用矮秆品种更换高秆品种,新育成品种替代老品种,早稻的产量不断提高,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继续加强早稻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发展早稻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现对黄岩区早稻生产的变化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建议。

1    早稻生产方式的演变

1.1    集体化生产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了农业合作社,早稻种植进入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化生产,对于早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早籼503品种的推广,60年代高秆品种改矮秆品种,70年代广陆矮4号、青杆黄的推广,发挥了集体化生产方式的作用。

1.2    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方式

1978年后,我国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早稻的生产方式从集体化转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早稻新品种的推广速度更快,新品种、新技术以示范方式得以推广,如80年代二九丰、90年代浙733的推广。

1.3    种粮大户的集约化生产方式

2000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税、粮食订购政策的改变,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大幅增加,早稻面积逐年减少;大批农民弃农从商、从工,促进了耕地流转,政府对种植早稻补贴的增加,扶持种粮大户的发展,2010年前后,以家庭为单位的早稻生产已退出,早稻生产基本上由种粮大户承担。

2    早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演变

2.1    20世纪50年代

1949—1960年早稻面积41.13万hm2,年均3.43万hm2,平均产量2 400 kg/hm2,占同期粮食总产的42.44%,占水稻总产的47.6%,其中1958年早稻产量3 082.5 kg/hm2,较1949年增产90.28%。

2.2    20世纪60年代

1961—1970年早稻面积30.67万hm2,年均3.07万hm2,平均产量4 080 kg/hm2,占同期粮食总产量的49.59%,占水稻总产量的54.80%。

2.3    20世纪70年代

1971—1980年早稻面积30.13万hm2,年均3.01万hm2,平均产量5 220 kg/hm2,占同期粮食总产的47.32%,占水稻产量的53.80%,其中1978—1980年产量在6 000 kg/hm2以上,1979年为6 360 kg/hm2。

2.4    20世纪80年代

1981—1990年早稻面积22.04万hm2,年均2.20万hm2(行政区域调整),平均产量6 253.5 kg/hm2,早稻占粮食总产的43.54%,占水稻总产的49.35%,其中1986年早稻产量6 630 kg/hm2。

2.5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年早稻面积2.0万hm2左右,199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早稻面积在0.67万hm2左右,之后逐年下降,2000年为0.4万hm2左右,产量约6 300 kg/hm2。

2.6    2000年后

早稻逐步退出居民的主要口粮,常年面积700 hm2以内,2007—2008年早稻生产进入低谷时期,黄岩区一年三熟的粮食生产制度已转变成为单季稻为主的一熟耕作制度。2009年开始重视早稻生产,政府加大了早稻生产的补贴力度,扶持种粮大户,面积恢复到500 hm2左右,产量6 375 kg/hm2左右[1-2]。

3    早稻品种的演变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从宋(嘉定)到民国时期,黄岩区的早稻品种为农家品种,主要有六十日、随犁归、梅里、白、便粮、红六十日等以及早红、早白、白六十日、广东白、琅玑白、二仁白、中性白、早白、早糯、小暑白、天花落、早籼503、早稻糯、三夜齐等。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岩区十分重视早稻的生产,陆续开展早稻品种的筛选利用工作,重点推广早籼503, 1955年占早稻面积的65%,1957年占早稻面积的73%;1953年引进试验南特号,1957年占早稻面积的12%;1958—1961年推广的早稻品种有陆财号、矮脚南特、有芒沙粳、矮脚川大籼,其中有芒沙粳面积达到1.93万hm2,同时减少了早籼503的种植面积。

3.3    20世纪60年代

早稻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的抗倒性增强,增产优势明显,1957年引进矮脚南特品种进行试验,1962年占早稻面积的12%,1964年占早稻面积的63%,达3.07万hm2,平均产量4 095 kg/hm2,比高秆品种增产35%左右;1965年基本完成了早稻矮秆品种的推广利用,随后大批新育成品种引进试验推广,1966年开始推广的新品种有广陆矮4号、圭陆矮、二九青、龙革13、珍龙13。

3.4    20世纪70年代

1976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实现早稻、杂交晚稻的连作生产方式,早稻主导推广品种有广陆矮4号、龙革13、珍龙13、军协、温选青[3];1978年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引进试验早稻新品种青杆黄,结果比对照品种军协增产4%,1981年占早稻面积的51.7%。

3.5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前推广的主导品种为青杆黄,1984年引进二九丰品种,米质和产量优于青杆黄,1987年占早稻面积的49.41%,青杆黄占45.41%,至1990年早稻以二九丰为主导品种。

3.6    20世纪90年代

1991—1999年推广浙733品种,其中1990—1991年的过渡品种为浙辐9号、辐籼6号。

3.7    2000年后

2003—2013年早稻金早47为主导品种,搭配嘉育253、甬籼15;2014—2019年中早39为主导品种,搭配甬籼15, 2019年引进中组143。

此外,杂交水稻推广后,同时引进威优35、威优96、威优614、汕优614、汕优750、威优早等杂交早稻品种,1989—1990年引进汕优浙1试种并组织制种,由于杂交早稻品种的综合优势不明显,推广面积较少。具体品种演变如表1所示。

4    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50年,早稻在粮食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居民的主要口粮之一;2000年后,随着杂交水稻产量的提高、米质的改善以及居民食物品种的增加,大幅减少了对早稻的口粮需求,早稻基本用于加工用粮。

4.1    加大政府扶持

近10多年来,早稻的价格比较稳定,而其他物资价格的上涨,导致早稻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早稻生产的扶持,适当提高早稻的生产补贴和收购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4-5]。

4.2    创新耕作制度

单一的早稻生产效益不高,为提高种植效益,应发展早稻和经济作物的连作种植,如早稻—西兰花的连作,杂交稻作早稻种植,收获后再生稻的利用,以有效提高早稻生产的效益[6]。

5    参考文献

[1] 金美清,陈以定,葛人友,等.黄岩农业志[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

[2] 方福平,徐春春,庞乾林.我国早稻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12):25-28.

[3] 杨国才,周雷,刘凯,等.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的现状及发展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275-278.

[4] 陈尾弟,李道品,张永鑫,等.温州早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學,2015,56(10):1546-1551.

[5] 李丁民.发展优质早稻改善稻米品质[J].广西农业科学,1999(2):6-7.

[6] 陈昆荣,张吕望,卢王印,等.浙江省早稻品种演变与产量发展的关系[J].浙江农业科学,1996(5):3-7.

猜你喜欢
生产方式早稻品种
沙坡头区2020年硒砂瓜自然富硒品种筛选试验
国家统计局解读2017年早稻生产情况
2016年早稻产量同比下降2.7%
浅析彝族花腰服饰图案在锡工艺中的运用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分析次日必补跌品种盘口细节
北京植物园 国内首个月季品种测试园
今年全国早稻稍有减产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