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诗”与纯文学诗歌的网络传播

2020-03-16 08:25黎保荣黄洁藜
关键词:读诗诗人诗歌

黎保荣,黄洁藜

(1.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就像一个陀螺一样,漫无目的、不停地转。经济时代的快速推动下,我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思考变得越来越浅层。“诗与远方”好似遥不可及,人们鲜于静下心来读一首小诗,更别说追求生活中的“诗意”了。与此同时,纯文学诗歌的发展正逐渐边缘化,《艺术评论》杂志主编唐凌指出,近20年,是诗歌备受冲击的年代,诗歌读者逐渐流失,诗歌写作、流通日益有“圈子化”倾向。与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对比,那份狂热与激情离我们很遥远。

在此意义上,“为你读诗”希冀能够缓解这些迷茫。“为你读诗”诞生于2013年6月1日,是由Be My Guest(中文名:尚客私享家)创始人潘杰客先生,携手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百度CEO李彦宏、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国家著名演员张国立、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小提琴家吕思清、话剧表演艺术家与演员濮存昕等20位各领域翘楚联袂发起。

从“为你读诗”的官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自我定位——“一个以诗歌为起点和纽带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和诗意生活品牌”。作为一个公益文化项目,从“给灵魂片刻自由”的理念出发,“为你读诗”致力于推动诗歌以及中国文化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每晚10点,准时推送一诗一乐一画,努力唤醒繁忙的商业社会中人们混沌与麻木的心灵,消融人们对美的钝感力,保护人们的感觉能力与审美能力。此外,“为你读诗”通过对诗歌的推介与诵读,不断推动了纯文学诗歌的网络传播,让边缘化的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

一、读谁的诗

《毛诗序》中说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自古以来,诗歌便是文人们主体胸怀的表现、情性志向的抒发。迷茫的人在诗歌中反而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同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巨大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涌来,压迫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感到窒息。我们需要沉淀,需要选择。在浩繁的诗篇中,读谁的诗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为你读诗”替不知所措的我们做出选择,让我们浮躁的心灵得以沉淀。在已经诵读过的两千多首诗歌(偶有散文诗、童话)中,多以国外名家、中国新诗诗人的作品为主。

第一, 读世界诗歌史上名家之诗。以去年和今年的诗为中心,我们不难发现,“为你读诗”所选的诗歌有不少国外名家之作,例如,泰戈尔、聂鲁达、叶芝、惠特曼、茨维塔耶娃、博尔赫斯、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诗歌时常可见。同时,在这些国外名家中,以西方诗人居多。其中,美洲诗人较多,有智利的聂鲁达、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墨西哥的奥克塔维斯·帕斯等等。欧洲名家也占据了较大比重,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叶芝以及雪莱、奥地利的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德国的赫尔曼·黑塞、俄国的普希金、苏联的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等等。美国诗人最常被选读,像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罗伯特·弗罗斯特。当然也不乏东方诗人,如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谷川俊太郎、黎巴嫩的纪伯伦,等等。

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共有34期节目诵读了他的诗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出自《飞鸟集》的金句,几乎尽人皆知。郑振铎的中文译句,其对仗之工整、意象之完美,堪称英诗中译的经典。通过泰戈尔的笔下,我们读到天真、稚嫩的情趣。一首首诗仿佛具有一种深不可测的魔力,能让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意义,将我们带到美丽而和平的世界。孩子一直是泰戈尔诗歌创作中所关注的重点。例如被选读的诗歌《祝福》中写着的深受祝福的孩子,爱与信任陪伴着他的成长,哪怕前路多险恶,他的未来依然值得被祝福。同样,我们用朴素的童真,交换成长的勇气。当我们终于跌跌撞撞成为一个大人,在这个崎岖不已的大地上,内心依然不时向往儿时的那份纯真与美好。他的诗作中关乎爱与生命的哲学,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从中能够获得启发。

第二,读中国新诗名家的诗。五四新诗出现后,中国新诗坛百花绽放。直到当代,在国外思潮的影响下,新诗依然生生不息。“为你读诗”中所选读的中国新诗大约占据了半壁江山,像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舒婷、海子、北岛、食指等名家的诗篇时常可见。通过对“为你读诗”所诵读的中国新诗名家的作品收集和整理发现一个规律:被选读的诗歌偏重于当代诗人的作品。同时,被选读的诗篇一般偏重于主题较为温暖、可读性较强、具有深刻哲理的抒情名作。

像“童话诗人”顾城,在“为你读诗”中共有41期节目选读了他的诗歌。顾城在诗中建构了一个童话世界。顾城对于童话世界的耽迷,对于大自然的皈依,呈现在他的诗中便是一种纯粹之美,时常流露自然、澄澈、清新之感。比如,被选读过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个躲在树下专心致志看蚂蚁、全然无视周身之事的孩子”,唤醒了多少人早已熄灭的童心。

第三, 广东诗人之作也不容小觑。自上世纪90年代起,广东诗歌就已获得长足发展,并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打工诗歌的强势崛起,甚至为广东诗歌赢得了世界性声誉”[1],至少是赢得了全国性声誉。可以说,当下广东诗歌力量, 整体上一直较强。在诗坛上一路高歌的广东诗人,像郑小琼、陈陟云、扎西拉姆·多多、嘉励、黄礼孩、杨克等人的作品,也出现在“为你读诗”的栏目中。

如行走在司法与诗歌之间的广东诗人陈陟云,常在纯粹典雅的诗歌语言中展现独特的情怀。如被选读的《周末,陪母亲在水边散步》,诗人在描述创作时称其为一首“随便”的诗,我们在诗歌的字间,看不到诗人以往雕琢的语言,而是以一种朴素的话语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罹患癌症的母亲的情感从欢喜迈向忧愁继而释然,是因为生命的息息不止,血脉延续的悲欢离合,而“我”却压抑着快要喷张的悲伤,毕竟在阔大的天空下,人很渺小,但人的爱却比天空更大。父母亲的目送,将我们送得越来越远,但是爱与思念却是愈来愈浓烈。最怕“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不在,人生再没有归路。诗人用最质朴的词句,书写最浓烈的感情,撩动起多少人的思亲之心。

又如诗人嘉励的诗,将生命与生活灿烂心事,糅进自己的异想天开,在诗行中绽放天真与浪漫。平静美好的语言,富于画面感,展现对世界温暖宽宥的爱。在被选读的《情书》中,她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思念,写得缠缠绵绵。化作风、化作雨、化作月华,陪伴你,就是不说话,静静地想着你。浅吟低唱中,与每一个知晓相思滋味的人无言相知。

纵观“为你读诗”所诵读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被选择的诗人的大众知名度较高,诗歌可读性较强,主题基本积极向上,多涉及爱情、亲情、友情、生命哲学的思考。由于“为你读诗”是面向大众的,诗歌选择必须是能够引起大多人的共鸣,触动绝大多数人的情感。此外,诗歌必须能在时代所提供的空间内游刃有余地穿行,既有艺术上的创新与叛逆精神,同时又和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保留沟通的余地。

二、谁在读诗

“为你读诗”,既然是“朗读”,它就区别于朗诵。朗诵是一种表演艺术,讲究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对朗诵者的要求较高。同时,朗诵是一种较为小众的行为,多在精英气质浓郁的舞台上进行,拥有一套审美标准。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一方面解构了朗诵艺术的神圣性,使其不再独属于专业人士的舞台展演;另一方面,也成为其大众传播的有力推手[2]。“为你读诗”这一平台对读诗者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这让他们得以挣脱各类条条框框的审美定势,尽情发挥。因此,诗歌朗诵也从“小众”走向“大众”。生活经历与人生经验不尽相同的读诗嘉宾们,在朗读一首诗的时候,将关乎生活酸甜苦辣的独特感受一一融进作品,讲述各自或细水长流或跌宕多彩的故事。一首触及灵魂某处的诗,加之以朗读者的声音和解读,使得听众更容易找到情感共鸣的契合点,诗歌由此变得鲜活、立体、有温度。

可以说,读诗者们在“为你读诗”这一平台中不可或缺。不禁疑惑,是谁在读诗?通过对读诗嘉宾身份的归纳,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不过,近两年来,名人逐渐成为读诗人群的主力军,并且影响到选读的诗歌范围。

首先,读诗嘉宾逐渐以名人为主。以2018和2019年为中心,笔者发现,区别于2017年甚至更早,“为你读诗”邀请的嘉宾逐渐集中到名人群体,像娱乐明星、体育明星、文化名人、主持人、科学家等等,充分发挥“名人效应”与“粉丝经济”进行传播,实现双向赢惠。

不难理解,“为你读诗”,借名人效应进行传播。“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实际上,在“为你读诗”创办初期,名人就已经十分“捧场”。这里不得不提到“为你读诗”的出品单位Be My Guest(尚客私享家)。这是一个关于社交名流网络和高尚生活方式分享的平台。在过去的数年间,Be My Guest 面向全球,邀请各行业的翘楚参与其组织的音乐艺术晚宴[3]。因此,“为你读诗”早期的读诗嘉宾大多数来自于Be My Guest的嘉宾,像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著名艺人莫文蔚,等等。他们在“为你读诗”的早期推介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名人都利用自身影响力和号召力传播“为你读诗”,这就是名人效应的作用。直到今天,名人效应对于“为你读诗”的传播作用依然重要。

此外,“名人效应”也带来“粉丝经济”。当今,“以新媒体应用为支撑的粉丝经济对粉丝社群的建构与维护形成正向反馈”[4]。新媒体时代下,粉丝群体的参与式行为较为多元,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活力。作为一种社群聚集行为,粉丝需要依据各类新媒体应用实现自我情感表达,寻求身份认同。因此,粉丝经济刺激了新媒体应用的传播和发展。“为你读诗”就敏锐地嗅到这一气息,准确把握听众心理,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的效益,不断拓宽“为你读诗”文化传播的广度。以2019年9月份为例,读诗嘉宾的身份有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教师、主持人、文化策划人、歌手以及演员,其中,演员参与20期,占了较大比重。这些演员近期都有新片准备上映或正在热映,其背后所吸附的粉丝群体力量不容小觑。

通过名人的引导和分享,将会影响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然而,即便是名人,也是被诗歌本身的力量吸引而来。这说明了“诗意生活”依然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求。所以,基于对诗歌的热爱,许多读诗嘉宾们不计报酬,自发地参与节目录制,并且在社交平台上推荐自己的作品。“为你读诗”的联合创始人、总策划人张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嘉宾决定参与时很真诚,录制时感受很真挚,节目播出后往往会感到很惊喜。正是这种良性循环,使得越来越多嘉宾主动参与甚至推荐朋友参与”[3]。随着“为你读诗”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读诗嘉宾逐渐名人化。对于读诗嘉宾而言,尤其是娱乐明星,他们也是在借“为你读诗”这一平台来进行宣传。所以,名人尤其是演艺明星,在“为你读诗”中朗读诗歌,是对自己、对剧集的一种宣传,而粉丝也会因为他/她而收听“为你读诗”,这可谓一个互赢互惠的过程。

其次,读诗嘉宾会对读诗范围产生影响。以近两年为中心,谁在读诗,也会使得被选读的诗歌范围具有重复性、缺失性与选择性的特点。

一是重复性。多人不约而同读同一诗人的诗歌甚至同一首诗。如顾城、舒婷、海子等人的诗经常被人们选读,舒婷已被诵读22期、海子有30期、北岛有23期。以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为例,在“为你读诗”的平台上共有18首诗歌被反复诵读,并且读诗嘉宾以女性居多。像她的名篇《赠别》,被导演薛晓璐和中国民生银行总行工会副主席宋晓红选读过,而她的名篇《致橡树》,被演员周冬雨、马伊琍和主持人杨澜选读过。这与舒婷的诗歌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舒婷的诗歌中,爱是重要的主题,关于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价值时常萦绕在诗歌的行间,细腻典雅与温情优美的字里让诗歌充满善性力量,不失真诚、不乏悲凉、不陷偏激,而又怀抱着某种希望[5]。在另外的诗中,她表达了对个体(尤其是女性)人生价值的追求。在当今时代,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曾经,女人的形象是苦难的、是男性的依附,或是身着痛苦与难过、“成为风景,成为传奇”的惠安女子;抑或是“在悬崖上展览千年”却渴望“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三峡神女。然而,今日,当爱情来临时,在爱情面前,女性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与更深切的期望,毅然选择成为橡树近旁的一株木棉,“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所以舒婷的名篇《致橡树》,更是引起今日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与平等的渴求的强大共鸣。洪子诚曾如是评价舒婷的诗歌:“她的诗更容易受到不同范围的读者的欢迎和诗歌界的认可。”[5]

二是缺失性。有的著名诗人的诗没人读或很少人读,如艾青、穆旦、卞之琳、戴望舒等。像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的艾青,目前只有几部作品在节目上被诵读:《太阳的话》《我爱这土地》《桥》《鱼化石》《失去的岁月》《我的季候》,其中《我的思念是圆的》和《太阳的话》则经常为大众所选,朗诵次数高达13960和13441人次。他的早期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尚未被诵读。

艾青的诗歌给人以浓烈的忧郁之感,在忧郁之中“给读者的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他的诗歌中时常出现“太阳”和“土地”这两个意象:“太阳”体现了诗人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土地”是诗人对祖国、对民族深切之爱的体现,也是对广大劳动者的同情与赞美。同时,曾在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学习、并在巴黎留学的艾青巧妙地将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联系起来,加之创作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凡、波特莱尔的意象。此外,艾青也是“归来者”诗群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在抒情中书写哲理,表达对人生、生命的深刻认识,如“为你读诗”选读的《桥》《鱼化石》《失去的岁月》《我的季候》。像诗歌《鱼化石》,借突遇灾难变成化石的鱼自比自己,实际上是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这与新时代人们向往“正能量”的旋律是相切合的。因此,从“为你读诗”所选读的艾青的诗,可以看到,他的思辨诗是占了较大比重的。

又如40年代“九叶”派最有成就的诗人穆旦,是“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带有标志性的诗人,目前共有五部作品被诵读,分别是《冥想》《冬》《旗》《赞美》《穆旦诗八首》(选二)。穆旦的诗歌创作借鉴了英国现代诗“玄学思辨”的艺术方法,有意识地学习叶芝、奥登、艾略特等现代诗人的部分表现技巧。同时,他的诗歌中不仅仅只是自我内心的书写,还有民族意识下对历史与现实的回应。不过,由于对戏剧化的追求,穆旦的诗歌有种“非诗意”,给人以陌生、生涩、冷峻之感。

在节目中,穆旦的《冥想》被选读了三次,凡客诚品的创始人陈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任志宏和演员朱亚文均朗诵了这首诗。这首创作于诗人晚年的诗歌,是回望人生后的凝思,也是对生命渺小的顿悟:“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这句话放在今天,更是解答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时代洪流之下,“越努力,越幸运”的鸡汤宣传更让人迷失,看不到终极的幸福,翻山越岭之后才发现,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幸福不过是海市蜃楼。回首往昔,展望未来,心中有时也会溢满无奈,我们不过只是历史浪潮中渺渺的个体。但这并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自怨自艾。人生的迷茫,在诗里可以找到答案。诗人告诉我们,无惧险阻、奋不顾身并非不值得,那些勇敢的冒险背后,终究能够回归平凡与爱。这是对个体的回答,也是对时代的回答。

三是选择性。“在诗歌选择上,我们与嘉宾采用双向交流的方式。嘉宾会自选,我们也会推荐”[3]。读诗嘉宾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会和生活经历,他们在诗歌的选择与朗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因此,最为触动心灵的诗歌,在朗读时情感表达最为真切。生活中的问题无法找到答案,或许诗歌可以帮忙解答。举个例子,2019年暑期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几位主演陶虹、咏梅、沙溢等人,均参与朗读了八月的几期节目。《小欢喜》以三个高考生家庭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高三这一年的故事。其中,由陶虹饰演的“宋倩”由于离婚,给女儿“英子”过于沉重的爱与压力。二人的关系日益紧张,“英子”迫切地想要逃离母亲,甚至得了抑郁症,由此引发观众对母亲尤其是单亲妈妈沉重的爱的争议与反思。陶虹在“为你读诗”中朗读的是便是一首关于母爱的诗歌——虹影的《帮母亲擦泪》。这首诗的作者虹影,也是一个曾与母亲有着紧张关系的人,她也曾渴望逃离母亲。然而,她在逃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看似背向母亲的逃离,正是向着母亲的回归。“从前的错误,尽是爱的错误”,但是,也正是母亲,“教我站起来,教我在颤栗中歌唱”。不必太多的言语,诗歌给了我们答案。

总而言之,“谁在读诗”决定了读诗的范围。近两年来,“为你读诗”主要通过“名人效应”和“粉丝经济”不断打造自我文化品牌,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对于纯文学诗歌的传播而言,被选读的诗歌或许有局限性,一些著名的诗歌传播度并不广,甚至无人朗读。

三、谁在听诗

《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发。而与诗人有类似遭遇的读诗者,便可在诗歌中找寻到心灵的栖息之处。“为你读诗”借图画、音乐与读诗嘉宾声音的刺激,以此拨动听诗者的心弦。这是因为即使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情感却往往是相通的。

现今处于第三代媒介时代,传播模式已从分众传播进化到了“沉浸传播”[6],即以人为中心、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它是使一个人完全专注地、也完全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的传播过程[6]。因此,在这个“全民微信”的时代,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对于“为你读诗”而言,听诗人群与听诗目的将会影响运营者们运营方向的调整。

“为你读诗”的听众类型十分广泛,不分年龄、职业与受教育程度,“科学家、医生、律师、外交官、翻译家、大学生在听,家庭主妇在听,基层武警在听,护士在听,路边小馆的厨师在听,种果树的农民也在听”[3]。这与“为你读诗”创立的初衷是相一致的,就是将诗歌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也体现了对听诗人群的心理把握。

听诗人群的心理是听诗人群内心的需求。身处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时刻能够感受到变化,无论是知识还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想不被落下,就必须埋头拼命地往前冲。生活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现实带来内心的焦灼焦躁之感。如果拥有“片刻的自由”,人们在诗歌中获取心灵的淡然宁静,填补了内心的缺失,生命沿途的风景便更加美好多彩,重新出发的步伐也将更加坚定。而即便是害怕被孤立、渴求理解的人,哪怕是从众、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希冀能够有符合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在关注粉丝比较多、影响比较大的“为你读诗”后,由诗歌所激发的情感共鸣更能沉淀自己。所以说,“为你读诗”抓住了读诗人群的心理,精准的读者定位,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能对纯文学诗歌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2019年10月3日,国庆小长假的第三天,听众们听到了由演员蔡明诵读的耿占春的《论快乐》。“但快乐比虚拟经济/翻卷更高的泡沫,比产能/过剩的交流电更难以存储”。反观我们的生活,日常的工作与学习令人觉得枯燥焦灼,终于这七天小假期,终于可以呼一口气。“爱你所做”,有点难,但是,带着快乐去做那些不那么快乐的事情呢?简单的文字,却能让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当文字走入心间,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其实早已悄然实现。

但是,在听诗人群中,不乏忽视读诗内容,被读诗嘉宾所吸引而来的听众,他们或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感兴趣,或是冲着读诗的明星而来。“为你读诗”中经常会邀请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来读诗,如任鲁豫、刘芳菲等人,他们受过专业的播音训练。因此,有一些听众就是单纯地喜欢听读诗者优美的声音,沉浸其中。还有粉丝群体,冲着自己的爱豆而来。如对于近期火起来的演员肖战读诗,一部分听众可能对他所读诗的内容不感兴趣,但是能够听见自己喜欢的明星的声音,尤其是粉丝,会觉得好像离自己家的爱豆的距离更近了。也有一些听众,不关注读诗嘉宾,不关注读诗内容,仅仅享受读诗的感觉。

听诗人群对于“为你读诗”的运营方向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纯文学诗歌的传播也有影响。“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其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7]。所以说,一首著名的诗歌,不一定收获最多听众。但是一首受欢迎的诗歌,一定是能触动听诗人的心灵、能引起大多数人情感共鸣的诗歌。

四、营运特点和传播方式

当下,中国诗坛最引人注目、影响最广泛的诗歌现象无疑是新诗与新媒体的遇合,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时空[8]。“为你读诗”自2013年6月1日创立至今,历经七年,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人群越来越多,甚至开始走向世界。“为你读诗”推动了纯文学诗歌向“第二生存空间”[8]的开拓,这与它的营运特点和传播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是营运特点,体现在用心良苦的排版。在官方app的底层菜单内设“今日、动态、发现与个人”四个栏目,页面排版非常讲究,体现了运营者的良苦用心。“今日”是主体,一张油画或手绘画,一句与诗歌主题相切的话,以及由读诗者录制的音频,共同构成“为你读诗”中的主体。“今日”分为“聆听·观止”与“札记”。在“聆听·观止”中有诗文、配图、配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加上文末的随笔或者解读,使得听诗者沉下心。而在“札记”中,听诗者可以围绕“今日话题”,写下读诗后的感受,可以自己录音,收获属于自己的体会,真正走进诗歌,对诗歌也是一种推广。在“动态”一栏分为“关注”与“推荐”,读诗者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出来,听诗者觉得喜欢就可以关注。或许是对某一首诗有着相似的情怀,友谊就此诞生。在“推荐”则是“为你读诗”对往期普通读者的作品的推介。在“发现与个人”则是对“为你读诗”对诗歌的征集、重要话题的发布与活动的推介。这样以后,“为你读诗”为其粉丝或受众搭建了一个可以互动交流的空间社区,读诗者与读诗者,读诗者与听诗者,“为你读诗”与读诗者、听诗者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诗歌的传播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

其次是传播方式。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并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谁、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就是著名的“5W”模式[9]。

“为你读诗”的传播模式体现了拉斯韦尔“5W”模式。一是传播主体。“为你读诗”的微信与app运营团队负责内容的收集、整合、编辑与推送。据“为你读诗”的总策划人张炫介绍,读诗嘉宾的邀请、诗歌的推荐、版本的核对、字句的推敲、配图配乐的选择,都需要整个团队无数次地讨论打磨,最终才能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获得公众的认可。同时,读诗嘉宾和听诗人群的推介,也将吸引更多人关注。二是传播内容。即便是互联网时代,有深度的内容依然是用户最需要的。“为你读诗”定位的是文化传播,一诗一画一配乐,每一个构成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内涵,配乐与朗诵是为了加深诗歌的意境,画作与视频是诗歌内容的体现,加上文字解读,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内容有深度,但是并非深不可及,才能吸引到各个层次的用户。三是传播媒介。目前,“为你读诗”在作品制作完成后,在四个平台都有播出。每天晚上十点通过“为你读诗”微信平台推送,每周六零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出,每周五期在喜马拉雅 FM“人文历史频道”为你读诗官方播客播出(包括喜马拉雅 FM 的相关平台),以及每周两期在优酷教育频道—为你读诗官方频道播出[10]。四是传播受众。诗人、读诗者和听诗者,实际上也是“为你读诗”的传播受众。“为你读诗”的微信公众号或App推送新内容时,是点对面的传播。而当用户在对诗歌的接受与消化中,产生了契合与共鸣的情感,甚至有了沟通的欲望时,他们会选择分享往朋友圈,这时是点到点的传播。五是传播效果。“为你读诗”充分利用了名人效应,邀请名人嘉宾的诵读,通过名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实现传播,从而为纯文学诗歌的传播画上点睛之笔。直到今日,“为你读诗”依然坚守着初衷:为现代人寻求片刻的自由。直到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为你读诗”中找寻栖居之地。不仅如此,“为你读诗”也促进了纯文学诗歌的传播。

“现代传媒与文学的联姻,使文学从象牙塔里走出来”[11]。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诗歌给人以无穷的力量。自《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汉乐府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无论是李白引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还是苏轼雨中漫步浅吟的那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抑或是马致远在古道西风瘦马上所感慨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喷发,无不彰显了诗词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近代,随着白话文运动的不断推进,五四新诗“解构了有着两千多年传统的文言格律诗词的范式”[12],胡适的《尝试集》开了现代诗之先河。现代诗在尝试中不断发展,将自我的生命体验与现代西方诗歌艺术相结合,创造许多出独树一帜的诗歌作品,像冰心、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人的诗歌,直到今天依然脍炙人口。

20世纪50年代末的新民歌运动声势浩大,却昙花一现,它不过是应和时代的产物。到了80年代初,几代诗人齐聚诗坛,展开了多样化的诗学探索,中国各地兴起了前所未有的诗潮,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分化和变异。席慕蓉、汪国真、顾城、北岛、舒婷、海子、食指等诗人,更是引领现代诗歌走向传播或创作的“黄金时代”,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1989年,海子的卧轨拉上了诗歌盛宴的帷幕,许多诗人也纷纷逃离诗歌这片精神沃土,诗歌开始走向边缘。但是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诗人仍然坚守着。虽然诗坛新生力量也在不断出现,新世纪诗歌流派纷呈,但诗歌却在大众的视野里慢慢隐退,在边缘地带岌岌可危、挣扎求存。换言之,纯文学诗歌的传播受到阻滞。

对于大众而言,人们开始读诗,心中的那份诗意开始被唤醒。尤其在现代生活,人们一方面“济济于富贵”,却不时疲惫于此,故此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渴望回归“精神家园”。现实困境下,“为你读诗”恰好以极度浪漫主义色彩的方式释放现代人的精神理想。

对于诗歌的传播而言,直到今日,随着“为你读诗”的不断推广,也不断推动纯文学诗歌走向“第二生存空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切可被消费的客体符号化,诗歌被符号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这无疑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诗歌娱乐化、庸俗化。同时,考虑到读诗嘉宾与听诗人群,“为你读诗”在纯文学的传播上,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叶嘉莹说,诗歌可以使人心灵不死。正是诗歌,给予她最强大的力量与支撑。她曲折的人生,在许多人眼中是痛苦的,但是,我们在她身上却看到了淡然,在她的眼中看到了平静与坚定。“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何“诗意地栖居”,“为你读诗”提供了答案: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时代,回归内心本真与柔软,以最平和的心境,不断走向人生的远方。

猜你喜欢
读诗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