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育人耦合地域文化的路径探析——以盐城为例

2020-03-16 13:45董学兴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海盐盐城校园文化

董学兴

高校育人耦合地域文化的路径探析——以盐城为例

董学兴

[盐城工学院]

地域文化是一种依存于特定环境而形成、发展的局部性文化,也是一种最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地域文化育人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地域文化与高校育人的耦合关系,以优秀、丰富的盐城“三色”地域文化资源为例,从营造环境、打造队伍、创新载体、注重方法等四个方面探索利用地域文化发挥育人作用的现实路径,以期为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实施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校;地域文化;盐城;人才培养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环境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南北、东西地域差异显著,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一定地域内的语言、饮食、信仰、建筑、民族、环境等要素融合构成的社会特征就会变得相对稳定,即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明地域文化对人的心理、性格、气质影响至深。笔者以“地域文化”并含“育人”为主题条件,检索中国知网2000年至2019年间的相关文献,共查得136篇,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项目资金对地域文化育人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大,而且从事相关研究的力量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研究体系和系统权威的研究成果。高校是创造、继承和传播文化(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重要场所,具有开展文化育人的内在优势,对地域文化如何在高校发挥育人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地域文化与高校育人的耦合关系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与构成

所谓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涵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诸多方面,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随着人类的出现及人类社会的形成,文化随之而生。因此,文化既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地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依存于特定环境而形成、发展的局部性文化,根植于特定社会、自然环境之中,“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文化”则是地域范围内环境、生态、风俗、传统、习惯等文明形态的具体表现。

(二)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效应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高校文化必然与当地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地方的传统、观念也必然与大学的校园文化之间相互融通、共生发展。一方面,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发掘、传承、保护、弘扬地域文化,以及引领和促进地域文化发展均是高校理应承载的历史使命,高校的教书育人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也应为地域文化的实践和创新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脱离其所在地域的特色文化环境,某一区域内高校的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烙上当地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和社会环境印记。第三,大学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多元、包容的文化,地方高校在发展、丰富、创新校园文化过程中应当积极汲取地方特色文化。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最贴近大学生生活、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资源,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渗透、融入当地高校校园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必需。[1]

(三)地域文化对高校育人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一种地域文化,浓缩了历代当地人所传承的核心价值,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必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于此的人。全日制在校大学生通常较长时间(通常在三年以上)处于该区域特色文化氛围之中,整日与长期生活于当地的老师、同学、后勤员工打交道,久而久之,便会自然而然对当地文化有一种亲和感,容易产生共鸣。此外,地域文化还必然通过影响学生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其产生更为直接、深刻的教育作用。

二、盐城主要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盐城东临黄海,建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集银色海盐文化、绿色湿地文化、红色铁军文化于一城,可谓文化蕴涵丰富。盐城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是盐阜大地的宝贵财富,也是在盐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特色“教材”。

(一)银色海盐文化

盐城因盐而得名、因盐而设城。战国时期,先辈们就在这里“煮海为盐”。秦汉时代,境内“煮海兴利、穿渠通运”。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就在此建立了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即411年),盐渎县更名为盐城县。现已发掘出与盐有关的遗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达860多处(件),反映海盐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00余种。[2]在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的历史时期,盐商活动不仅兴盛了盐城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还极大促成了盐城地域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融,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展现了海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盐城建有我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海盐历史文明、系统反映我国海盐发展历史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该馆收藏的大量海盐历史文物、资料集中再现了古代海盐生产场景,生动体现了盐民勤劳淳朴、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可贵品质,凝集了盐城地域文化的精髓。[3]

(二)绿色湿地文化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盐城拥有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海岸型湿地,包含陆地、淡水、海岸带及海洋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两张亮丽的地域文化名片,也是独具盐城地方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徐秀娟在支援盐城保护区建设、寻找走失丹顶鹤的途中献出年轻生命的感人事迹,这首歌曲唱来令人荡气回肠,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之情油然而生。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盐城因而在湿地文化传播、传承、育人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红色铁军文化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刘少奇、陈毅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领导新四军在这片热土上英勇奋战,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信念坚定如铁、纪律严明如铁、担当果敢如铁”的铁军精神,为盐阜大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盐城的地域文化从此烙上了更加鲜明的“红色”印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的馆藏品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四军的抗战征程,展示的许多场景都是教育高校学生守初心担使命、敢于担当、团结拼搏的生动“教材”。[4]

三、盐城地域文化在高校发挥育人作用的路径探索

只有深度挖掘、持续创新、充分利用上述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将其融于在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盐城地域文化才能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

(一)深刻文化印象,共创育人环境

一座城市,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在制订城市整体建设规划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恢复,在打造城市地标建筑时要高度重视、充分引入和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比如,中国海盐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大铜马、水街等,让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盐城高校学子自然而必然地置身于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当地高校、研究所等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还要积极做好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识别、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和保护利用等工作,这有利于地域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例如,盐城工学院成立了黄海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徐秀娟黄海湿地保护志愿者协会,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立了“盐海文化”研究专栏,刊载的内容包括地方文化名人研究、新四军研究、沿海滩涂与湿地文化研究、海盐文化研究等,对地域文化持续发挥育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打造三支队伍,培植育人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着力打造一支深谙地域文化特色及内涵的教师队伍,是发挥地域文化育人作用的必要保证。另一支重要的育人队伍是后勤工作者。大多数高校后勤职工是高校所在地周边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或多或少展露出地方传统文化的特点,学生长期与其相处,必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但高校后勤职工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一般都没有得到地方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难以做到有意识地用地方传统文化去影响、教育身边的学生,更有个别职工对地域文化优劣缺乏辨别力。因此,对后勤职工进行必要的引导、培训,让这些“不上讲台的老师”在日常管理、服务的过程利用地域文化育人,更贴近生活,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外,地方高校的学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为当地生源,这些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地方传统文化,深受地方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也是一支可靠的地域文化育人生力军,只要对他们稍加引导,其地域文化“基因”就会对周围同学产生“辐射”影响,形成以点带片的涟漪效应。

(三)创新文化载体,增强育人实效

盐城拥有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建有新四军纪念馆、中国海盐博物馆,以及众多展现盐业文明和盐商生活的遗址,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盐高校可将地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讲座,积极推进地方特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优秀地域文化熏陶学生,从而激起他们对就读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认同,发挥地域文化育人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在盐高校可在校园中规划构建微观缩景湿地生态园美化校园,展示湿地之美,让学生经常有机会亲近湿地、更深入地了解湿地,从而更加牢固树立绿色环保和生态文明意识。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到盐田、基地踏访,丰富以地域文化为主体内容的第二课堂,深度体验昔日盐民所处“风大,水咸,泥沾脚,只见荒滩不见脚”的恶劣工作环境,以及他们“团煎共煮”的协作精神、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从而发挥独特“盐文化”的育人作用。在盐高校要继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更要创新、发展地域文化,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育人能量。例如,盐城工学张苏榕教授创作的小说《盐狐》,改编成演诵作品并在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首演,生动再现了盐阜儿女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家危难之际舍生取义的历史场景,充分发挥了红色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

(四)掌握文化精蕴,巧施育人之法

第一,高校育人须坚持“红色”之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红色文化与传承红色基因实属各类学校办学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省属驻盐高校盐城工学院坚持扎根盐阜大地办教育,“笃学格致 厚德重行”的校训、“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主流价值观与新四军“铁军精神”一脉相承,走出了具有盐工特色的办学育人之路。第二,高校育人应倡“绿色”之法。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学生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接受规律,其中认知是开端、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行动是目的。[5]育人工作应当秉持舒适、自然、放松的“绿色”育人理念,采用学生最容易接受、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第三,高校育人当酌“银色(用盐)”之量。盐居百味之首,持续摄入适量盐对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但是,每人每天用盐量的多少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少则无味,多则有害。同理,育人工作绝对不能简单粗暴、急于求成,而是要借鉴“用盐”之道,把握好度与量,循序渐进、因人施育、常教长育。

四、结束语

高校担负着传承、保护、传播、创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重任,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场所。同时,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其面向学生开展的各类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实则是一个全参与、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驻盐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主动挖掘驻地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并将其全面融入文化育人内容体系,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育人实效。

[1]吴月齐.校园文化构成的双向度: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131-133.

[2]韩爽.海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科技信息,2008(34):278-279.

[3]葛雪梅,徐贵耀.海盐文化在盐城发展史上的影响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1(03):5-8.

[4]顾永兴.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N].新华日报,2019-07-30(14).

[5]胡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后勤育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566)

(责任编辑:赵鹏程)

猜你喜欢
海盐盐城校园文化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漫步在海盐的山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