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马金龙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2013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设想 “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掀起了国内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热潮。“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相信的……。[1][P355]” 研学旅行将中小学生带入了社会大课堂,其内在的教育意义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阶段,研学旅行发展前景广阔,以旅行社和景点为主要代表的研学旅行组织单位在研学市场上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教育部门的不断规范和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研学旅行组织单位意识到发展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必要性,但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导,将二者融合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价值作用。
(1) 二者具有相同的 “立德树人” 教育目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思想品德课为代表的相关德育课程开展。其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行修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研学旅行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基础上,为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德育教育而开展的一种体验式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的教育旅游活动。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108-109]。相同的教育目的为研学旅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提。
(2) 二者面临同样迫切的发展需求。通过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思想品德课程建立了全面完整、循序渐进的一套自有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银川市为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时安排少,缺乏专职教师,存在照本宣科、形式僵化的现象。研学旅行开展以来重视课程化、标准化发展模式,但各研学旅行组织单位在研学设计上偏重知识整合,忽视德育教育,使得银川的研学发展在整体上依然存在游玩重于思考,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面临着迫切的发展需求使得二者的融合有了进一步探讨的可能。
(1) 二者融合符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接地气” 的教学方式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2],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才能让学生把书本上刻板的“根本方法” 转化为生活中灵活的“管用办法”。
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研学旅行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面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而生动的新道路。
(2) 二者融合有利于提升研学旅行质量。可以说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其他旅游的关键,就在于其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综合性[3][126-130]。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要重视身心、思想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要在坚定教育目的的基础上,以课程化为发展标准,不断提升研学旅行质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联结庞杂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二者的融合发展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其实在研学旅行中融合德育教育内容并不是一件难事,更重要的是在二者的融合发展中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以“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课程的现状为例,二者融合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根据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就是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诸方面的素质要求,将其培养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研学旅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相融合,要围绕养成中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使教育,坚决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而展开。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清平乐·六盘山》 中的语文教育、风景壮美的六盘山中的地理教育、红军长征中的历史教育、民俗体验的文化教育等等。但在具体的研学中存在各个知识点衔接不畅的问题,教学内容呈现了碎片化、零散化、孤立化的现象。此外,“游玩” 重于 “学习” 是研学旅行课程面临的共同难题,阻碍了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必须要坚持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原则为根据所展开的具体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中,首先要明确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融合的原则上,必须要遵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客观规律。但在实践中,往往“融合” 只是一种花式噱头,成为研学组织单位竞争时的“响亮” 口号。
银川中小学生参加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研学旅行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着一些不同,第一是参加的学生年龄较小,第二是活动形式灵活。特殊的主体和丰富的活动使得该研学旅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了两个极端,一是照本宣科,在研学项目体验中 “疯狂” 说教,企图用苍白的 “道理” 压服中小学生接受教育,二是放任自由,在研学体验中缺少引导,却美名其曰激发学生更多的 “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求实原则、民主原则、层次原则、渗透原则、主体原则、示范原则等只成为一个 “帽子”,遮住了研学旅行本身该有的灵活性,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自我教育法等却变成了 “枷锁”,束缚了研学旅行中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融合作出及时的信息反馈,才能为科学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但事实上,实践中对二者融合进行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存在许多困难,一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工作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抽象笼统的特点。二是由于研学旅行涉及的相关单位众多,学校、设计单位、研学地管理单位等所属机构不同,为对其进行全面评价着实增添了难度。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目前所采用的评价手段,主要是依靠学生填写研学手册来进行。在研学出发前发放研学手册,学生可以在手册中将知识点与感悟进行记录,最终以考核评价表的形式展开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现实的可行性,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研学手册内容以文化知识的记录为主,情感表达的模块设置过于开放和粗糙,对学生德育效果的评价若有似无。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效果时间上的滞后性,研学手册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动态评估的特点。
明确的教育目标,完善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法,都离不开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来贯彻实施。能担任起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融合的优秀人才首先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还要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而事实上,中小学以及研学旅行组织单位都很难组建这样一支高标准高要求的人才队伍。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中的带队老师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组织单位派出的辅导老师,一部分学校派出的负责老师。组织单位老师有着丰富的带队经验,经由培训之后也较为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老师熟悉学生情况,在实践中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引导。但是,老师们缺少专业理论素养,知识能力结构单一,人才流动不稳定,无法组成一支专业的队伍。由于市场原因,组织单位老师通常为兼职教育者,在能力培养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派出校内老师缺乏外出带队经验,缺少对二者融合发展的思想重视,存在把研学旅行当作学生 “春游”放松的现象。队伍建设的困难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研学旅行融合发展带来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为了更好的实现研学旅行与中小学思想政治融合发展,要从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转变研学旅行的设计和组织方式,将研学旅行转变为促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改革创新方式。以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为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离不开完备的内容、有效的方法、严格的考核和专业的队伍。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表现出的碎片化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化融合内容。一个完备的内容体系首先需要确立一个以明确契合点为中心的内容目标,中国革命道德教育便可以在这二者的融合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革命道德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理论逻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新的魅力。在重走红军小道的过程中讲述红色历史,以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为引导,使学生收获更多的革命情感体验。民俗文化体验在与革命道德的融合中,更好的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为民俗体验赋予了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价值。围绕革命道德的教育目标,将各个研学项目与革命道德的内涵相对接,构建一个完备的内容体系,是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根基。
通过对“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个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的融合发展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构建完备的内容体系,使研学旅行中的每一个项目与教育内容相对接,做到每一项 “游玩” 背后都有“深意”,每一次体验之后都有收获。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要在追求革命道德的教育目标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要做到实事求是、有疏有导、隐性渗透、循序渐进,要在坚定方向性原则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研学旅行实践的融合。
首先,研学旅行的旅行特质规定了在研学中离不开辅导老师的生动讲解,如何将讲解与普通的旅游讲解相区分,关键是要运用说理引导法对研学中的 “所见所闻” 进行系统的阐述,做到因地制宜、深入浅出。其次,在实践体验中,力求围绕革命道德的教育目标精心组织和计划,老师与学生要共同参与各项体验活动,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做到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最后,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环境对学生教育的渗透作用。在说理引导法的基础上,强化六盘山研学环境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注意红军小道体验时的环境创设,将革命道德的教育寓于情境之中、情感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化。
教育原则与方法运用得当,研学旅行中的各项体验才能展现出其应有的功能,转为实现学生目的性和意志的能力。除去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等[4][P219-228],研学旅行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同样可以采用比较鉴别、自我教育、心理咨询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方法。在不同的研学旅行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法,以科学的方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
对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进行客观的评估,就是以研学旅行实践是否实现了培育革命道德为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最终达到不断提升研学旅行品质,强化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具体来说,研学手册在问题设置中要围绕革命道德的教育目标,在知识性考察中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价值判断的考察,同时,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启发。在研学手册评价表的设置中,不以分数、等级呈现评价结果,探索具有创意性、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如,“笑脸”、“晴雨” 表达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将通过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培育革命道德形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把研学旅行考核与学生校内行为表现等要素一道建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严格落实考核评价。此外,加强对研学旅行品质的重视。有关部门要对研学旅行产品要定期进行检查评估,消除研学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建立高品质的研学旅行产品课程库。
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为其增添了具体的定性指标,同时也是探索研学旅行实践发展的一种积极手段。立足于教育目标,关注学生的变化成长,积极探索肯定性评价方式,将研学旅行评价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一部分,在提升研学旅行品质的基础上,促进二者的健康良性融合发展趋势。
一个满腹经纶的思政课老师并不一定能做一个好的研学旅行辅导员,一个经验丰富的旅行团导游也不一定能胜任研学旅行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任务。二者融合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包括研学旅行中设计者、辅导员、安全员等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促进研学旅行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 研学旅行背后的革命道德要义涵括了历史、地理、语文等多方面的知识点,户外的行程安排对带队老师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更重要的在于参与者是否具有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能力。大学生群体是培养专业人才可靠的后备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较高的学习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择优选拔和集体培训,可以成为一支促进研学旅行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专业队伍。同时,以大学生群体带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2]开展。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难得,将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与实操作为课外经验甚至课内实践,都是一个相互利好的发展过程。
但是,研学旅行组织单位如何统筹管理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如何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参与研学旅行实践,以及大学生是否能够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研学旅行中的安全保障工作等等,以大学生团队作为中小学思想政治和教育研学旅行的融合发展的专业队伍,依然必须考虑一些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的融合理念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实践,仍然存在许多现实因素阻碍着二者的融合发展。但研学市场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为二者的融合描绘出一幅广阔的前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的价值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