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类高职院校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模式

2020-03-16 13:41:04潘翠兰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三农校园文化

潘翠兰,张 珍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 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 工作队伍。然而纵观学界的研究,发现农类高职生存在着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学农不择农的严峻困局。能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爱农教育模式,是肩负着三农人才培养任务的农类高职院校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农类高职院校构建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模式,可增强爱农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为乡村振兴培养三农人才的应有之义。

一、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模式的特征

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模式,即通过全方位的教育主体和实施路径,对农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渗透式的爱农教育。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育主体全方位。培养爱农的大学生,不仅是思政课教师和学工人员的责任,也是专业课教师、行政工作者和管理者的共同责任,更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因此,爱农教育是农类高职院校全体教师、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主体全方位实施过程。二是教育路径全方位。爱农教育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还通过校园文化、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引导等路径实施,呈现出教育路径全方位的特点。三是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主体,将爱农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全方位的教育路径,以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爱农教育。

二、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1.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原则。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农类高职生不爱农,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是因为高考分数不够高被调剂到涉农专业,导致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这是自身内部原因造成的;也有些是因为家庭轻农思想和社会对涉农专业认可度低等外部原因造成的。要构建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模式,就需要秉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原则,全面分析农类高职生不爱农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2.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不仅要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发现特殊性。影响农类高职院校爱农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有其普遍性,因此农业高职院校爱农教育路径也具有普遍性。然而广西农类高职院校进行爱农教育因其独特资源,包括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广西优秀的农耕文化、广西优势农业等广西优势资源,使得广西农类高职院校爱农教育路径具有特殊性。要构建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模式,力求将农业高职院校爱农教育路径的普遍性与广西农类高职院校爱农教育路径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突出广西农类高职院校爱农教育问题研究的地方特色和针对性。

3.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如何引导大学生热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农业院校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值得保留和继承下来。然而,新形势下,我国农业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问题,比如新的三农政策、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发展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与机遇等等。这就要求农业院校秉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创新爱农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的实施路径

农类高职院校要增强爱农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融入爱农教育,通过课程渗透爱农教育、校园文化融入爱农思想、入学教育弘扬 “三农” 榜样、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服务“三农”、就业引导树立乡村振兴责任感、凝聚“家校社” 合力的路径实施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模式。

1.课程渗透爱农教育

高校要把培养热爱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大学生作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论是思政课老师还是专业课老师,在任课过程中,必须及时向学生传递涉农时政,帮助学生了解现阶段的三农政策。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不断更新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把反映农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三农发展的新趋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兴国战略在三农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兴农意识。

2.校园文化融入爱农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和课外文化活动。健康、丰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使育人环境更加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农业院校校园文化,既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应有农业院校鲜明的 “农业” 特色。农业院校必须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爱农思想,营造出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农业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校园人文景观应营造出绿色校园特色。校园内建筑物和道路可以农业术语命名;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除了挂牌标出示树的名称、特性等农业知识以外,还要品种丰富,养护水平高;校徽、校旗、校服、校园网等校办产品,不仅应该在外观设计上凸显“农业” 特点,在内涵上还应体现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思想境界;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农” 为本,对三农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教人员给予重奖;出台奖学金、学历深造、创业扶持等政策激励涉农专业大学生,构建爱农的制度文化氛围;课外活动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农业特色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举办如 “植物文化节”、“食品文化节”、“宠物文化节” 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农业知识。

3.入学教育弘扬“三农” 榜样

新生刚入校,对大学专业、大学生活以及未来就业前景大多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如果大学老师在这个阶段不及时对新生进行引导,那么大学生则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一旦引导得当,将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和职业目标,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入学教育阶段,农业院校可以邀请在涉农领域有所成就的优秀毕业生,如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等“三农” 榜样回校开展交流会,与新生面对面交流,给新生答疑解惑,传授经验。身边的典型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效仿,最有说服力,最有感召力。除了向身边的典型学习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向全国农业典型学习。比如,组织新生观看电影《袁隆平》,宣传‘袁隆平精神’,号召新生学习袁隆平扎根基层,在科技事业道路上执着追求,在科研的道路上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新生观看CCTV7 频道中的“致富经” 节目,让新生了解农业领域致富明星的致富经验和创新做法,以此触动新生积极向上的致富想法,启发新生不要对农业失去热忱与信心。

4.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服务三农

知农、爱农不是停留在嘴巴上,最终的落脚点必须体现在兴农、助农、惠农等实际行动上。2016 年12 月7 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因此,农业院校既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农业知识、农业情感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深入农村、走进农民、关注农业, 真正学农、知农、爱农, 进而兴农、助农、惠农。

为强化学生的爱农情感,农业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核心应在 “三农”, 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设计实践主题,形式多样化,引导学生通过 “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岗位见习等形式到农村乡镇的基层部门或者涉农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农业院校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给予一定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按要求必须提交实践报告等材料,才能得到相应学分获得毕业资格。

5.就业引导树立乡村振兴责任感

农业院校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输出地。为鼓励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发展中来,农类高职院校必须在就业引导方面有所作为。在大一或者大二开设的《就业指导》这门课中,任课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国家对农村科技人才的需求,解读历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 计划、“大学生村官” 等国家出台的人才计划,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乡村振兴。在大三,农业高职院校必须以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为导向,除了大力宣传国家最新的就业方针政策外,还应该积极与相关基层企业联系,了解其用人需求,及时发布用人信息,组织宣讲会,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

6.凝聚“家校社” 合力

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爱农情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较大。家长的轻农思想,学校缺乏对爱农教育的重视,社会缺乏对三农领域的认可,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涉农专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因此,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农类高职院校全方位-渗透式爱农教育模式,需要凝聚“家校社” 三方的合力,扭转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思政教育严重脱节的状态,三方各司其职,合力育人。农类高职院校可开设“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进入校园,通过向家长介绍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给家长解读国家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而出台的方针政策等措施,逐渐消除家长的轻农思想。社会主流媒体发挥效用,大力宣传“三农” 政策、新型农民职业等,深入报道农业农村农民在新时代的新气象新面貌,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三农校园文化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6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8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0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2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