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红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850)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建设的持续推进,既懂英语又具备国际贸易和商务知识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最适合从专业建设切入。[1]在国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经济战略的背景下,我校根据职业本科教育的要求,从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转型升级入手,将人才培养与大湾区的发展相结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保障,探索 “产学研用” 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切实提高商务英语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支撑。
商务英语职业本科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技能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应用人才;掌握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管理和跨境电子商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商务翻译、商务谈判、涉外企业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国际商务活动;能胜任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国际物流管理与服务、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等行业的各类岗位工作。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承担实践课程教学和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等。以英语为本,商贸为翼,校企深度合作,构建 “英语+国际商务/贸易/物流/跨境电商” 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商贸实操能力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1)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基石,是商务英语专业实现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2]
我们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讨,按照“定位专业岗位群→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编制课程标准→设计学习项目” 的程序,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 “学习项目”,突出“英语+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 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开发对应项目课程的教学资源,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配有“项目考核表” 的配套教材;在课程项目化的基础上,设立“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全球化”、“企业智能化” 项目班,更新相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时注重课程间、单元模块间能力的衔接和贯穿,包括 “硬技能”(Hard Skills)—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 “软技能”(Soft Skills)—完成工作任务具有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计划组织、自主学习、创新与应用等综合能力。[3]
(2) 不断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
不断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达总课时的60%以上;增加实践课堂教学内容,以国际商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实训环节课程化、实训课程项目化,通过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强化训练和国际商务活动的仿真模拟实训,凸显“动口能力+动手能力” 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增加职业资质技能课程内容
基于 “课证岗赛” 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理念,以社会需求及认可为导向,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将专业技能课程引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资格考试深度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 “国际商务单证”、“剑桥商务英语”、“跨境电子商务师” 等职业资格考证内容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继续加强优秀和特色教材的建设
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教材调研和自编基于课程项目的系列教材;进一步完善教材质量评价指标,选用高质量的本科教材、特色教材和双语教材,确保教材的实用性、时效性和职业性;组织教师编写体现经典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双语商务实训教材,校企双方共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基于课程项目的系列专业教材;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外语教学软件库、外语影视资料库等媒体资源库。
(1)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以工作任务和能力本位为中心,按照实践和理论并重,技能和知识并重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商讨教学过程,共同组织、优化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强调课堂教学的职场化,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商务实战能力的提升,突出职业性与应用性,注重知识性与技能性,实现课程与岗位能力,教学与工作过程的良好对接。[4]
(2) 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打破传统理论或理论+模拟实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将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英语语言教学平台、国际商务平台进行教学,开展情景教学、仿真教学和双语教学,采取“讨论式”、“项目式”、“任务型”、“头脑风暴式” 等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方法,融课程内容与项目任务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工作实战相融合,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能力。
(3) 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建立学校、行业和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以实践能力为主,鼓励教师采用至少2种方式进行考核,如:笔试、口试、现场实操、业绩考核、企业评价、调研报告、分析报告等;将知识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阶段性考核和终结性考相结合,将校内理论课、实训课、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企业满意度等纳入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4) 开展双语教学
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选择高质量英文版专业教材;由英语应用能力较强,且具有多年商务实战经验的教师担任双语课程教学,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比赛等方式,打造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师资队伍;将双语教学课件进行网上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课后学习。
(1)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培养” 和“引进” 的方式,打造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德优业精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由教学经验丰富、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由拥有3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的教师担任;定期选派教师到高校进修、培训和学习,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展培训和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加大双语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力度,切实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定期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如教学设计大赛、讲课比赛、说课比赛等,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 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会议,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定期组织教师到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交流教学体会,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开展科研讲座;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鼓励教师撰写高水平论文和编写教材,使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以研促教”,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打造“双师型” 教师队伍
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以了解专业的前沿发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制定专职教师培训方案,鼓励教师围绕自己的专业领域考取有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报关员资格证、英语口译资格证等;聘请行业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专业导师,既指导专业建设,也为专业与企业联络牵线搭桥;从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引进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能手,作为教学和实训指导的兼职教师,并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
(1) 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获得阿里巴巴 “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基地”挂牌的基础上,逐步建成集先进性、综合性和模拟性于一体的多功能商务专业实训室,保证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校企双方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和职场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程,搭建集项目实训、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职场化实训基地。
(2) 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完成集模拟实习教学和职业技能考试与培训为一体、同时兼具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训平台的建设;以“商务工作坊” 和“创业班” 的形式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使校企合作不仅限于企业提供实习岗位, 而是基于项目运营为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5]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由 “双师型” 教师具体实施,校企“双导师” 带领学生基于真实的B2B和B2C平台进行创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外贸平台运营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
(3) 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实践教学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践课程标准,共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共同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做实践教学指导,引入企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商务实践能力。
(4)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大赛、英语戏剧大赛、英语朗诵比赛等;定期举办国际商务谈判、英语口译、跨境电子商务等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英语口译大赛、英语翻译大赛、全国跟单员比赛等,基于“课证岗赛” 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实行“1+X” 证书制度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实行 “1+X” 证书制度,即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商务英语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获得包括外贸、金融、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2-3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互通衔接”[6]。
(1) 不断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继续保持与现有企业的联系并不断开发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能够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教学场所,打造优秀品牌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创新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在人员、技术和资金三方面达到深层次融合,形成 “方案共订、课程共建、教师共聘、实训共导、质量共控” 的人才培养特色;定期邀请企业管理者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引进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
(2) 与企业共建“厂中校”
在与广州新思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搭建真实业务技能训练平台,共建布局合理、功能先进、设备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让教师进入工厂,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建成集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就业对接于一体的校外课堂化实践教学基地。
(3) 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职业本科现代学徒制
同与我校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习强、资源丰富且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企业逐步建立职业本科现代学徒制,成立由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双导师” 教师团队,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考核评价等;企业安排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导师),直接参加面试,择优录取学生;学生在教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下,通过” 师带徒,徒拜师” 手把手传授技能的方式,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中习得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校企双方建立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实现课堂与岗位、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紧密对接的育人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 不断健全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制度体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及时了解基地运行状态,并进行常规安全巡查;充分发挥行业对学生实习就业的指导作用,校企以“双导师” 形式担任实习指导老师,校方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企业方由专门技术人员担任,共同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并对其校外实习成绩进行有效考核。
充分发挥我校国际交流中心的作用,紧紧围绕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线,积极开辟渠道,与国外高校或机构建立实质性的师生交流合作关系;以能力为本位,与国外高校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和学生互换;与国外高校共同开发本硕直通车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高校或企业开展海外游学、夏令营、冬令营、实习、参观等项目;建立一支长短期外籍专家教师队伍,同时邀请高水平外籍教师作为“模块化” 专家或兼职讲座教授来校,学院配备青年骨干教师跟堂学习。前者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如每年4周) 以模块形式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后者则以广州市高校或外企高水平外籍专家为主要聘请对象,每年不定期到学院进行讲座,此举有利于学院引到外籍高水平学者并获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手段,促进学院高端引智的常态化。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 的信息化和过程化管理,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教师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具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指导教师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认真指导学生做好选题、调研、收集资料、中期检查、初稿审查和毕业答辩等工作,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进展情况,并给出合理意见,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新型职业本科院校,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培养适应广东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需求的高素质高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与行业资源更紧密地对接,专业与产业链更好地融合,[7]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更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以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进一步持续地探索和研究。